词条 | 纵纹角鸮 |
释义 | 纵纹角鸮(学名:Otus brucei) 体长20-21厘米,体重110克。灰色的耳羽簇和面盘均较明显,面盘四周的皱领也呈灰色并具暗褐色尖端。后颈没有点斑。体色为淡灰色或淡黄褐色,具细的黑色虫蠹状斑和纵纹。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农田和森林地带。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啮齿类和鸟类等。繁殖为4一6月。营巢于树洞中。 中文学名:纵纹角鸮 拉丁学名:Otus brucei/Ephialtes bruce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鸮形目 科:鸱鸮科 属:角鸮属 种:纵纹角鸮 亚种:4个 分布区域:中东至巴基斯坦及中国西部 发现命名:Hume, 1873 英文名称:Pallid Scops Owl 体形特征纵纹角鸮体长20-21厘米,体重110克。灰色的耳羽簇和面盘均较明显,面盘四周的皱领也呈灰色并具暗褐色尖端。后颈没有点斑。体色为淡灰色或淡黄褐色,具细的黑色虫蠹状斑和纵纹。第一枚初级飞羽上具有淡茶黄色的斑,其余飞羽的外 上具3—4道白色横斑。尾羽为赭灰色,具有暗褐色虫蠹状斑和不清晰的淡色横斑。颏为白色,其余下体淡黄白色,也具有暗灰褐色虫蠹状斑和黑色纵纹,尤其是胸部的黑色纵纹较为粗著。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跗跖被羽到趾部,颜色为皮黄色,具暗褐色纵纹。 虹膜黄色,嘴角黄色,尖端较暗,下嘴较淡,脚灰色,爪暗角色。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中东至巴基斯坦及中国西部;越冬于印度西北部及西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甚为罕见。于新疆西部的昆仑山脉及喀什地区有过记录。或有繁殖。纵纹角鴞在我国极为罕见,仅于1908年在新疆西部乌什附近采集到一只雄鸟,以后还分别在喀什和昆仑山等地有过记录,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另外在80年代还有人在山东青岛的崂山见到过,这个记录尚待进一布证实。 生活习性纵纹角鸮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农田和森林地带,尤以低山河谷森林、耕地附近的树丛、果园以及住宅附近的树林中较为多见,有时也出现于有植物覆盖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区,甚至在海拔2800米的亚高山地区也可以见到。一般单独或成对,多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叫声单调,为双音节的声音,经常长时间地反复鸣叫。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啮齿类和鸟类等。 叫声:叫声轻柔如鸽。雄鸟发出铿锵而嘹亮的低调whoop声,每五秒钟约重复八次;也作较长声的whaoo叫,每3~5秒一次,或为ooo-ooo…ooo-ooo声。 生长繁殖繁殖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也常利用鸦类的旧巢或者在墙壁洞中、建筑物上营巢。每窝产卵4一6枚。雌鸟孵卵。 亚种分化4个亚种。01Otus brucei brucei 纵纹角鸮指名亚种 02Otus brucei obsoletus 03Otus brucei semenowi 04Otus brucei exiguus 保护级别1、《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等级:附录Ⅱ,生效年代: 1997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生效年代: 1989 (图片:图1、图2、图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