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棕榈象 |
释义 | 棕榈象,又名棕榈象甲、锈色棕象、锈色棕榈象、椰子隐喙象、椰子甲虫、亚洲棕榈象甲、印度红棕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种外来高危性检疫害虫,在东南亚地区严重危害椰子、油棕等棕榈科植物。以幼虫蛀食茎干内部及生长点取食柔软组织,造成隧道,导致受害组织坏死腐烂,并产生特殊气味,严重时造成茎干中空,遇风很易折断。 中文学名:棕榈象 拉丁学名: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别称:红棕象甲、锈色棕榈象、亚洲棕榈象 二名法:Red Palm Weevil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secta 目:属鞘翅目 COLEOPTERA 科:象虫科 Curculionidaet 属:棕榈象属 Rhynchophorus 分布区域: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香港、台湾等地 寄主植物:椰子、油棕、枣椰、糖棕、甘蔗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35mm,宽12mm左右,身体红褐色,光亮或暗。头部前端延伸成喙,雄虫的喙粗短且直,喙背有一丛毛;雌虫喙较细长且弯曲,喙和头部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3。前胸前缘细小,向后缘逐渐宽大,略呈椭圆形;背上有6个小黑斑排列两行,前排3个,两侧的较小,中间的一个较大;后排3个较大。鞘翅较腹部短,腹末外露。身体腹面黑红相间,各足基节和转节黑色,各足腿节末端和胫节末端黑色,各足跗节黑褐色。触角柄节和索节黑褐色,棒节红褐色。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表面光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45mm,黄白色,头暗红褐色,体肥胖,纺锤形,胸足退化。 蛹长35mm左右,初化蛹乳白色,后逐渐变褐色。茧长50~95mm,呈长椭圆形,由树干纤维构成。 防治措施防治难点: 1 隐蔽性:红棕象甲大多从生长点侵入危害,蛀食,造成隧道,导致被害组织很快坏死腐烂。而不少棕榈科植物在叶片发黄前很难发现被危害,一旦发现心叶发黄枯死,生长点及附近的茎干已坏死腐烂,严重时已无法挽救。 2 难度大:有不少棕榈科植物长得比较高大,而危害部位多在生长点,喷药时操作难度大,灌药防治难度更大。药物难渗透,红棕象甲在化蛹前结茧,茧很厚,加上其在蛀食棕榈科植物时排出树屑、虫粪等堵住洞口,灌药时药液很难渗透到虫茧并浸泡虫蛹,因而红棕象甲的蛹还能存活,下一代又造成危害。 因此,防治此虫应采用“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加强苗木引进的检疫监测工作,切断虫源传播 加强对龙岗区棕榈科植物,特别是苗木场、园艺场的检疫监测工作,防止扩散蔓延,避免出现新的疫区。对从外地,尤其是从疫区引进的棕榈科植物苗木按照制度严格检疫。禁止带虫植株远距离迁移;移栽过程中,一经发现,立即就地销毁。新移栽植株修剪后,要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喷灌预防被害。 2 清除或减少园内虫源 开展棕榈科植物的疫情普查,发现被害植株,立即进行药剂处理。对难以救活植株,及时砍除,烧毁,减少虫源,同时对周围植株喷施内吸性杀虫剂,预防受害。 3 严防植株受伤 选用内吸性杀虫剂对伤口及周围进行喷药或涂药处理。针对成虫喜欢在植株上的孔穴或伤口产卵的习性,可用沥青涂封或用泥浆涂抹,防止成虫产卵。常用药剂有:万灵、甲胺磷、久效磷等,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 化学防治 可根据植株受害程度、大小,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根施或树干注射内吸性杀虫剂药剂同3。药物防治先用长铁钩将堵在受害植株虫孔的粪便或树屑钩出,用乐果或氯氰菊酯500倍液进行整株淋灌,让药液浸透到茎干内杀死害虫(灌药时如有成虫或幼虫从虫孔爬出,立即捕捉集中烧毁),每7天进行1次。然后在其叶鞘和心芽处放置5至8个用乐果200倍液浸泡的海绵药袋,每15天重新浸泡后再放。也可在棕榈科植物的生长点放置15克呋喃丹小包,防止害虫从生长点入侵。在4月至10月的虫害盛期,定期喷药,杀死虫卵。对于在茎干中危害的成虫,用农药原液从虫孔注入,然后用泥密封。平时可结合根部施肥埋入呋喃丹,使植株吸收足量的呋喃丹以达到预防作用。 5 诱杀和人工捕捉 采用灯光诱杀、性激素诱杀,降低虫口密度。对于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的成虫,可利用其假死性,敲击茎干将其振落捕杀。 生物学特性在中国海南、福建或广东每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一年中成虫出现较集中时期为5月和11月,雌成虫产卵于寄主叶腋间或树干的伤口、树皮的裂缝处,产卵。幼虫孵出后随即钻入树干内,钻食柔软组织,树干纤维被咬断且残留在虫道内,严重时可使树干成为空壳。当幼虫钻食生长点时,初期使心叶残缺不全,最终使生长点腐烂,造成植株死亡。 危害症状受害株初期表现为树冠周围叶片黄萎,后扩展至中部叶片枯黄。植株受害,轻则树势衰弱;重则整株死亡。 生活习性在中国海南、福建或广东每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一年中成虫出现较集中时期为5月和11月,雌成虫产卵于寄主叶腋间或树干的伤口、树皮的裂缝处,产卵。幼虫孵出后随即钻入树干内,钻食柔软组织,树干纤维被咬断且残留在虫道内,严重时可使树干成为空壳。当幼虫钻食生长点时,初期使心叶残缺不全,最终使生长点腐烂,造成植株死亡。 传播途径此虫以成虫的飞翔作近距离传播,以各种虫态随染虫植株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入侵及危害入侵时间及地点中国广东省中山市1997年在一个棕榈苗圃发现该虫,由于从1994年开始从台湾运入海枣、台湾枣和银海枣等棕榈苗木而传入。 发生危害情况棕榈象入侵中国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到20世纪90年代后,该虫才开始受到重视。该虫在我国主要分布海南、广东、广西、台湾、云南、西藏的部分地区,主要危害椰子、海枣、油棕、槟榔、霸王棕等多种棕榈科植物。在海南该虫1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成虫在1年中有2个明显出现的时期,即6月和11月。棕榈象主要以幼虫取食寄主的内部组织、在内部穿孔危害。受害植物在初期树皮或叶柄略有裂缝,有树胶流出,受害后期植物组织内纤维破碎呈腐殖状,常造成植株折断或枯死。 危害特征锈色棕榈象危害幼树时,从树干的受伤部位或裂缝侵入,也可从根际处侵入。危害老树时一般从树冠受伤部位侵入,造成生长点迅速坏死,产生极大危害。寄主受害后,叶片发黄,后期从基部折断,严重时叶片脱落只剩树干,直至死亡。据调查,严重发生时椰树受害株率高达84%。红棕象甲是一种个体很大的非常危险的重大森林害虫,是危害椰子的重要害虫,东南亚地区严重危害椰子和油棕。是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20种林业检疫对象之一,成虫一般不直接为害,主要以幼虫钻蛀茎干取食为害,影响养分输送,造成流胶,致使寄主植株树势衰弱,导致死亡。此虫能为害不同树龄的椰子树,尤其对3~15龄椰子树为害较严重。此虫对油棕、大王棕、假槟榔、海枣、糖棕等棕榈科植物为害也较严重,能导致成片椰子林或棕榈科植物死亡,而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1998年在海南省文昌市发现此虫严重危害椰子,在海口、琼山、琼海、万宁、三亚、儋州有大量椰子树遭受危害,发生面积近1万hm2,已经死亡的椰子树近2万株。植物受害后,逐步表现出叶基部失绿变黄、茎叶失水青枯、枯黄、倒伏最后整株死亡的症状。 介绍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在棕榈科植物调运前,仔细清查茎干是否被红棕象甲蛀食,防止购入有虫植株。一旦发现有红棕象甲的种苗一律杜绝引进。 2、人工捕捉对于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的成虫,可利用其假死性,敲击茎干将其振落捕杀。 涂封孔穴针对成虫喜欢在植株上的孔穴或伤口产卵的习性,可用沥青涂封或用泥浆涂抹,防止成虫产卵。 3、清除被害植株发现严重被害的植株,应立即挖除,避免成虫羽化后外出扩散繁殖。 4、药物防治先用长铁钩将堵在受害植株虫孔的粪便或树屑钩出,用乐果或氯氰菊酯500倍液进行整株淋灌,让药液浸透到茎干内杀死害虫(灌药时如有成虫或幼虫从虫孔爬出,立即捕捉集中烧毁),每7天进行一次。然后在其叶鞘和心芽处放置5至8个用乐果200倍液浸泡的海绵药袋,每15天重新浸泡后再放。也可在棕榈科植物的生长点放置15克呋喃丹小包,防止害虫从生长点入侵。 5、在4月至10月的虫害盛期,定期喷药,杀死虫卵。对于在茎干中危害的成虫,用农药原液从虫孔注入,然后用泥密封。平时可结合根部施肥埋入呋喃丹,使植株吸收足量的呋喃丹以达到预防作用。 现状红棕象甲,原产于印度,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红棕象甲也开始大举扩散,范围波及到东南亚、中东、地中海沿岸等国家,还有法国及赤道两边的国家。我国,1997年广东中山首次检疫到这种害虫。2000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先后接到群众报告,文昌市郊及周边多个乡镇有近2万株椰子树死亡。2003年红棕象甲被国家林业局列为19种林业检疫性外来物种之一。 分布地区至今,红棕象甲已入侵到我国广西、云南、福建、贵州、上海、浙江乃至西藏的墨脱地区等13个省市,直接危害椰子、油棕、加那利海枣等棕榈科植物达28种之多。 日期红棕象甲的一生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成虫,一次可飞1.5公里,一只成虫有800多万子孙。产卵期为45-70天,所产的卵经过2-3天就可以孵化出幼虫。100天左右,这些幼虫就可变成成虫。新一代的成虫马上就可以交配产卵,产生下一代的幼虫。以一只成虫为例,一生可以产200多粒卵,新一代成虫每只又可以产200多粒卵,在海南地区红棕象甲可以繁殖三代,以此推算一只成虫的后代就有800多万个子孙。一只成虫在7个月内的后代,就可取食掉一棵十多年的棕榈树。成虫产卵后,当这些卵孵化出幼虫,它们对树木的危害也就开始了,它们首先啃食树木张新芽和张新叶的部位,也就是植物的生长点,植物很快就死亡。红棕象甲的幼虫为了满足自己的生长需求,就得吃更多组织的汁液,在树干内会向四周钻洞,不断钻向树干的深层,最后在树体内钻出纵横交错的隧道。导致树头断裂,树干只剩下空壳。 防治难点与突破阻击产卵每年的3月份,红棕象甲的第一代成虫开始出来产卵,此时是红棕象甲的活跃期,数量较大,也是破坏其产卵的最好时机。研究发现,此时在患虫害树林内喷洒30%的敌敌畏乳油、70%的啶虫脒或是70%辛硫磷等,可以起到防治效果。这些农药的药效可以维持15到20天。20天以后就要有针对性的防治,当发现有叶子脱落和新伤口,就要用70%的啶虫脒微乳剂液体和成泥涂抹在伤口上,每隔15天涂抹一次,连续涂抹两次。红棕象甲嗅到农药的味道则会避而远之,更不会在药泥巴上产卵。 诱捕成虫科研人员已研制出与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配套的武器———“诱捕器”,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这种“诱捕器”在海南和福建试用效果很好,并逐渐向国内遭受红棕象甲危害地区推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