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棕头雀鹛
释义

棕头雀鹛Rufous-headed Tit Babbler,雀鹛属,中等体型(11.5厘米)的褐色雀鹛。顶冠棕色,并有黑色的边纹延至颈背。眉纹色浅而模糊,眼先暗黑而与白色眼圈成对比,喉近白而微具纵纹。下体余部酒红色,腹中心偏白。上体灰褐而渐变为腰部的偏红色。覆羽羽缘赤褐,初级飞羽羽缘浅灰成浅色翼纹,尾褐色。

物种信息

物种名称:棕头雀鹛

拉 丁 名:Alcippe ruficapilla

英 文 名:Rufous-headed Tit Babbler

目: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莺科Sylviidae

属中文名:雀鹛属Alcippe ruficapilla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迁 徙: 留鸟

物种简介

中等体型(11.5厘米)的褐色雀鹛。顶冠棕色,并有黑色的边纹延至颈背。眉纹色浅而模糊,眼先暗黑而与白色眼圈成对比,喉近白而微具纵纹。下体余部酒红色,腹中心偏白。上体灰褐而渐变为腰部的偏红色。覆羽羽缘赤褐,初级飞羽羽缘浅灰成浅色翼纹,尾褐色。亚种sordidior的顶冠略淡而褐色较多,侧顶纹黑;亚种danisi的头为巧克力褐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质色。下嘴色浅;脚-偏粉。

形态描述

雌雄羽色相似。头顶至后颈栗褐或红褐色,头顶两侧有黑色侧冠纹直达后颈,额、眼先和颊灰色,眼周近白色常形成一白色眼圈,眼上后方灰色、似眉状,直伸至后颊,耳羽葡萄灰色、有的杂有褐色纵纹。上背灰橄榄色或葡萄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棕黄色,尾褐色或暗褐色,尾基外缘棕色或茶黄色。翅上覆羽红棕色,初级覆羽、大覆羽和飞羽褐色或暗褐色,外翈羽缘红棕色。外侧1-4枚或1-5枚初级飞羽外缘灰白色或银灰色,5-6枚或6-7枚初级飞羽外缘黑色,其余飞羽外缘红棕色。颏、喉白色具不明显的褐色纵纹,颈侧、胸和上胁沾葡萄褐色,下胁和尾下覆羽棕黄色,腹白色或棕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赭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黄色,先端褐色,脚角褐色或橄榄褐色。

体型

体重♂6-10g,♀6-10g;体长♂102-126mm,♀100-116mm;嘴峰♂8-10mm,♀8-10mm;翅♂46-56mm,♀47-56mm;尾♂48-56mm,♀48-53mm;跗蹠♂19-23mm,♀20-23mm(西南亚种)。

野外鉴别特征

棕头雀鹛野外鉴别特征

小型鸟类,体长10-13cm。头顶栗褐色具黑色侧冠纹。上体茶黄色,飞羽外侧表面灰白色,内侧表面红棕色,内外二色之间夹有黑色。颏、喉白色具不明显的暗色纵纹,胸沾葡萄灰色,其余下体茶黄色。 相似种高山雀眉头无黑色侧冠纹,头顶和上背具黑色纵纹;栗头雀鹛头顶有纵

纹和有白色眉纹,翅基有大块黑斑。区别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西藏东南部至华中和西南,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留鸟。指名亚种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及四川;sordidior于云南西部、中部及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部;danisi于云南东南部及贵州西南部。各亚种分布无重叠。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有时也见于农田耕地和村寨附近山坡灌丛中,在陕西秦岭地区,则栖息于海拔1000-1300m的山坡灌丛。

习性

栖于海拔1250~2500米的常绿栎树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3-5只的小群。多在林下灌丛间跳跃穿梭,也频繁地下到地上活动和觅食。

食性

杂食性,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稻谷、小麦等农作物。

繁殖

繁殖方式:卵生

种群与保护

濒危鸟类:棕头雀鹛

种群数量较稀少,不常见。在秦岭176天的考察中,仅有3次(天)见到。每次(天)见到1-2只。目前已被列入鸟类生活国际 (Bird Life International) 全球濒危鸟类名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

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