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自治州
释义

自治州是行政区划名称,所管辖的行政区域为县级行政区包括县、自治县、县级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治州为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于直属中央政府的省一级与县一级之间。

自治州概述

自治州,行政区划名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治州为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于直属中央政府的省一级与县一级之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很高的自我管理权利。自治州相当于地级行政区,受所在省级行政区中的省和自治区领导。

行政区域

自治州管辖的行政区域为县级行政区包括县、自治县、县级市。有的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的以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为基础与其他一个或几个民族共同建立,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的以两个或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治州下辖县、自治县和市。其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州人民政府。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大陆共有31个自治州。

自治州分布地区详情(30个)

东北地区

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安图县、汪清县(1952-9-3)

华中地区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来凤县、巴东县、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1983-12-1)

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古丈县、龙山县、永顺县、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1957-9-20)

西南地区

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丹巴县、炉霍县、九龙县、甘孜县、雅江县、新龙县、道孚县、白玉县、理塘县、德格县、乡城县、石渠县、稻城县、色达县、巴塘县、泸定县、得荣县(1950-11-24)

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美姑县、昭觉县、金阳县、甘洛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宁南县、喜德县、会东县、越西县、会理县、盐源县、德昌县、冕宁县、木里藏族自治县(1952-10-1)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九寨沟县、红原县、汶川县、阿坝县、理县、若尔盖县、小金县、黑水县、金川县、松潘县、壤塘县、茂县(1953-1-1)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施秉县、从江县、锦屏县、镇远县、麻江县、台江县、天柱县、黄平县、榕江县、剑河县、三穗县、雷山县、黎平县、岑巩县、丹寨县(1956-7-23)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贵定县、惠水县、罗甸县、瓮安县、荔波县、龙里县、平塘县、长顺县、独山县、三都水族自治县(1956-8-8)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望谟县、兴仁县、普安县、册亨县、晴隆县、贞丰县、安龙县(1982-5-1)

云南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1953-1-24)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1953-7-24)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个旧市、开远市、绿春县、建水县、石屏县、弥勒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

西北地区

甘肃省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青海省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同德县、贵德县、兴海县、贵南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静县、尉犁县、和硕县、且末县、博湖县、轮台县、若羌县、焉耆回族自治县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合奇县、乌恰县、阿克陶县

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阜康市、奇台县、玛纳斯县、吉木萨尔县、呼图壁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昭苏县、新源县、霍城县、巩留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甘孜藏族自治州(俗称康区),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州地处祖国最高一级阶绨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介于东经97°22″-102°29″,北纬27°58″-34°20″之间。境内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纵贯全境。

建制沿革 甘孜州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原始人类在这里劳动、居息和繁衍,开创石器时代的文明。藏、汉民族之间,在历史上联系紧密。

因辛亥革命爆发,清政策对推翻,甘孜州各地土司纷纷自行恢复。以后变乱迭起,处于动荡时期,当时中央政权仍对土司采取羁縻政策,以维持其统治。民国16年(1927),刘文辉接管西康特别行政区,自此境内属刘文辉的防区。民国28年(1939)西康建省,省会康定。直至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通电起义,宣布西康和平解放为止。

近代以来,州内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不断发生。1935-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刘文辉通电起义,西康和平解放后,解放军第二十六军一八六师于1950年3月24日胜利进驻康定城。从此,揭开了甘孜州历史的新篇章。50年代前期,是开辟工作时期。经过筹备协商,充分准备,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0年11月24日在康定正式成立(这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个地区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后改为州),桑吉悦希(天宝)任主席,副主席中有夏克刀登、阿旺嘉错、洛桑倾巴,委员28人中,藏族上层僧俗人士和知名爱国人士占64%,彝族、回族上层知名爱国人士占4%。会议通过《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务》和《关于加强团结的决议》。

行政区划 甘孜自治州辖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炉霍、甘孜、新龙、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18个行政县,州府康定是全州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人口民族 州内居住着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0多个民族91.55万人。2004年未,甘孜州总人口914369人,其中藏族人口721442人,占78.9%。计划生育率97.23%,人口出生率12.74‰,降0.5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95‰,降0.86个千分点,全部在岗职工人数6.03万人。

地质地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原高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地面平均海拔3500米。5000米以上山岭,终年积雪,冰川发育。最高峰贡嗄山7556米,其东坡的大渡河谷地,水平间仅隔29公里,而相对高差达6400米。地貌分为高原、山原、高山峡谷三大类型。

气候资源 气候属高原型季风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显著。南北跨六个纬度,随着纬度的自南向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在六个纬距范围内,年均气温相差达17℃以上。在高山峡谷地区,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相差20℃-30℃。纬距相隔约3度,年均气温和差达17℃。年均气温多数地区在8℃以下,最高气温(丘状高原地区和中部高山原地区)在30℃以下,最低气温(大部分地区)在-14℃以下,其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及南部理塘、稻城等高海拔地区低于-20℃以下,石渠低达-37.7℃,常年降水量在325-920毫米。常年日照时数1900-2600小时,年总辐射量一般120-160千卡/平方厘米。历年平均霜日为18-228天。无绝对无霜期。

水利水能资源 甘孜州江河湖泊众多,流经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均为长江上游主要支干流。“两江一河”自西向东,南北向平行排列,汹涌湍急,支流甚多。中等河流有大小金川、折多河、鲜水河、无量河、硕曲河、巴楚河、九龙河、色曲河、泥曲河等。各支流的山溪广布,水流急,落差大,水量丰沛,水源较稳定。地表出露的热泉有249处。据初步估算,全州水资源年径流量约为641.8亿立方米,水力发电的蕴藏量约为3700万千瓦。

生物资源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谱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境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等30多种珍稀动物,有麝香、鹿茸、熊胆等上乘的动物药材,虫草、贝母等植物药材,水獭皮等名贵皮张,松茸、白菌、花椒、核桃、雪山大豆等农副特产品,这些优质特产均出产于天然牧场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属半野味的“绿色食品”。

生态资源 地处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长江上游重要的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大渡河流经州内18个县,流域面积14.61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幅员面积的96%,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5%;天然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61.7%,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面积占全省的20%。辽阔的森林、草地是长江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的天然屏障,在维系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矿产资源 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品种多、储量大,已初步探明超大型和大型矿床30余处,中型矿床40余处,小型矿床近百处。甘孜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已发现矿产74种,形成固体矿产地1581处,矿点512处。黑色金属以铁矿为主,其次为铁锰矿、锰矿、铬铁矿、钛铁矿,计有矿产地90处。有色金属已知有铜、铅、锌、镍、钨、锡、汞、锑、钼等9种,已发现矿产地490处。稀有金属及分散元素,是国家重要的成矿区,其中花岗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居州内主导地位,共发现矿产地56处。贵金属已探明有大型共生铂(钯)矿,超大型银矿,以及储量较多的砂金矿和岩金矿。从丰富的矿产资源来讲,甘孜州可以说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突出表现为门类齐全,综合性、互补性强。东部地区有环绕“蜀山之王”贡嘎山形成的雄、奇、险、峻与秀美旖旎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南部地区有被称为“蓝天下最后一块净土”的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北部地区以德格印经院和格萨尔故里为中心,自然景观与康巴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得天独厚、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自然生态和康巴文化旅游的最终目的地。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政区位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

建制沿革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 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备。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州境内转战停留达16个月之久,创建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少数民族革命政权,阿坝州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多的地区。全州有9个县114个乡镇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1950年1 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1953年撤茂县专区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阿坝州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224个乡镇。

人口民族全州幅员8.42万平方公里。2005年末户籍总人口8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非农业人口17.3万人。总人口中,藏族占54.5%,羌族占18.4%,回族占3.3%,汉族占 23.6%,其他民族占 0.2%。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地质地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惟一的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气候资源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0.8℃~4.3℃。山原地带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气候呈垂直变化,高山潮湿寒冷,河谷干燥温凉,年平均气温5.6℃~8.9℃。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降水集中,蒸发快,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带,海拔2500~4100米的坡谷地带是寒温带,年平均气温1℃~5℃,海拔4100米以上为寒带,终年积雪,长冬无夏。

水能资源阿坝州境内江河纵横。黄河在阿坝州流经126公里。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涪江均发源于阿坝州。岷江干流及最大支流大渡河纵贯全境,其流域内水量充沛、天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2004年初,装机36万千瓦的福堂电站建成投产。装机190万千瓦的大渡河双江口电站已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金龙潭、狮子坪、桑坪等中型电站正在抓紧建设中,杂谷脑、毛尔盖、黑水河、白水河、大渡河、岷江上游的水电开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规划到2007年全州总装机达到516.5万千瓦,到2010年全州总装机达到1186.4万千瓦。

生物资源阿坝州地处中国自然地理垂直地带中两大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又是中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林业用地44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59%。截止2003年底,全州已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4处,总面积243.8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27%,其中,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12.66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13.38%。有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若尔盖辖曼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龙、白羊、勿角、白河、铁布、宝顶、米亚罗、草坡、曼则塘、三打古等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梅花鹿、猕猴、牛羚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76种(一级23种,二级53种);有岷江柏、红豆杉、紫果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资源1500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种,芳香油植物70种,淀粉植物37种,油脂植物80种,纤维植物79种,单宁植物68种),是四川省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

矿产资源已探明矿种59种,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24处,优势矿种有金、铀、锂、硅、铁、锰。泥炭储量7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之冠,褐煤储量逾30亿吨。黄金远景储量500吨,近期储量270吨,马脑壳金矿已建成为年产万两矿的重要金矿。大理石、花岗石储量丰富。

名胜古迹阿坝是旅游王国,生态阿坝富饶神奇。这里生态环境优良,立体气候明显,地理环境独特,有濒临绝迹的大熊猫、珙桐等动植物活化石。阿坝州拥有高密度、高品位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全州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4处,占幅员面积的29%。有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和若尔盖湿地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九寨沟和黄龙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项桂冠,2006年7月12日,我州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门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至此,中国5处世界自然遗产中,阿坝州占有其中3处。有黄龙、白羊、勿角、白河、铁布、宝顶、米亚罗、草坡、曼则塘、三打古、南莫且等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米亚罗、叠溪-松平沟、三江、九顶山-文镇沟大峡谷等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连绵起伏的山川,纵横交错的江河,珍稀多样的动植物,在川西北高原的这片热土上,演绎出自然造化中壮美灵动的山水风光。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处在东经100°15′~103°53′和北纬26°03′~29°27′之间。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

建制沿革凉山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凉山地区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在不同朝代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尽管在历史上,凉山地区辖地范围有所不同,但大抵上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今云南昭通),西迄盐井(今四川盐源)。新中国建立初期,凉山广大彝族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奴隶制度和封建的土司制度,等级森严,家支林立,械斗不断。凉山长期处于封闭、愚昧、落后的状态。1950年,凉山终于迎来了解放,1952年10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后来改为州)。

行政区划1950年3月西昌解放,年底成立西昌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政务院决定,将西昌专区的大凉山地区划出,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西凉同属西康省。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西、凉改属四川省。1978年 10月,撤销西昌地区,所属米易县、盐边县,划归渡口市(现攀枝花市),其余8个县并入凉山州。1984年4月,峨边县、马边县划归乐山地区。至 1990年底,凉山州辖西昌市、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共17个县 (市)。首府设西昌市。

人口民族全州2003年总户数为1063140,总人口数为4154827。包括汉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苗族等14种民族民族。人口密度为68.8。

地质地貌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

气候资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份地区四季不分明,但干温季明显,冬暖夏凉,干季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17℃,日照时数2000~2400小时,日照辐射总量达120~150千卡/平方厘米.年。年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30~306天。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被有关专家誉为“天然的塑料大棚”。全国著名的农学家卢良恕赞称,凉山州“不是海南,胜似海南”。特别是西昌,海拔1500 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

水利水能资源凉山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45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1条。有邛海、马湖、泸沽湖等23个内陆淡水湖泊。有多种多样的内陆地下水,其中地下热水资源较多,以温泉形式出露地表的51处,水温在30℃~60℃之间,各温泉总流量每秒110升。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把水能资源源源不断地送到凉山,使凉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能资源王国”。据2002年对外公布的数据,凉山水能资源蕴藏总量达到710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900万千瓦,水能资源模数为1181千瓦/平方公里,尽管凉山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幅员面积的6‰,但却拥有占全国10.5%的水能资源量和15%的可开发量,假如把这些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全部开发出来,每年可发电2970亿度,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可用230度。

动植物资源州内脊椎动物计有5纲、40目、100科、661种(含亚种)。其中,兽类9目25科87种,占省的39?5%;鸟类计18目49科442种,占全省的63?2%。此外,州内还有众多珍贵的植物,如珙桐、光叶珙桐、银杏古树、柏栎树、格木、南方红豆杉、银叶桂、香果树8种国家珍贵树种等等。

矿产资源凉山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省西南角、群山环抱,充满神奇、富有魅力的凉山怀抱着一个聚宝盆。正处在“康滇地轴”成矿带上的凉山州,是四川省有色金属的集中之地。至今已发现的16种有色金属中凉山蕴藏有15种。

风景名胜凉山州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集民族文化、自然生态和航天科技观光、阳光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为一体。境内有国家级4A级的风景区——泸山邛海风景区;国家级4A级的风景区——螺髻山景区;国家级4A级的风景区——冕宁灵山风景区;国家级3A级的风景区——泸沽湖景区。

还有美姑大风顶、冕宁冶勒、雷波麻咪泽、越西申果庄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冕宁彝海、雷波马湖和会理龙肘山——仙人湖景区……

凉山是全国唯一的脱胎于奴隶社会且又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属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中的重要一环。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延边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毗邻,濒临日本海,与韩日相望。边境线长达768.5公里,其中中朝522.5公里,中俄246公里。有5个边境县市,18个边境乡镇,10处对外开放口岸,年过货能力610万吨,过客能力290万人次。是中国东北沟通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是吉林省对外开放开发和对外经贸的最前沿,是国内企业进军俄、朝的重要桥头堡,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建制沿革从史书的诸多记载可知,在19世纪中叶以前潜越边界的朝鲜人,无论何种原因,一经发现,皆被遣还回国,朝鲜大多将其处以重刑。当然,亦有越江后藏匿起来的。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皆剃发易服,被汉、满民族所同化。1987年,有人对延边各县市进行过朝鲜族迁入时间的专门调查,结果证实,近代最早迁入延边的朝鲜族皆在1850年前后,没有发现1850年之前迁来定居的例子。因此,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应从19世纪后半期算起,而19世纪前半期朝鲜族的迁入,皆应视朝鲜移民史或中朝关系史。

1952年9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朝鲜族多年来的宿愿,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变成了现实。1955年12月召开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根据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将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改称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总之,百余年来一直遭受民族压迫的朝鲜族人民终于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员,成了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行政区划目前,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辖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6市和汪清、安图2县,首府所在地为延吉市。延吉市全市幅员1350平方公里,市辖6个街道、3个镇,总人口39.89万人,有朝、汉、满、回等20多个民族。延吉市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中心。

人口民族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聚居的自治地方,是中国朝鲜族人口最多的地方。全州总人口217.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2.0万人,占37.7%,汉族占59.29%,其他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和回族等占3.01%。

地质地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幅员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梯度分布,素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说。延边地区地壳有着复杂而悠久的演化历史。以古洞河深大断裂为界,南部是吉南台块,北部是吉林—延边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古生代末拼合。中生代以来,东部库拉—太平洋板块开始向西俯冲,全区进入环太平洋活动带阶段。在各地质时期,由于地壳不同发展阶段的火山—沉积建造特征和构造岩浆活动类型不同,促使地壳内有用组份迁移、重组,富集,形成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

水文图们江为中朝界河,我州境内的较大支流有: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嗄呀河、珲春河。全州水资源总量为116.7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28.24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延边地域辽阔,耕地面积23.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5%。

林木资源林木资源丰富。延边地处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林地面积319.5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6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0.3%。

水资源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487条,水能蕴藏量141万千瓦。全州水资源总量为116.7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28.24亿立方米。由于我州属于山丘区,地下水往河道排泄,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相重复,因此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16.75亿立方米。入境水量为1.6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118.36亿立方米。湖泊蓄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其中天池蓄水量为20亿立方米。全州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5.1毫米,折合水量为266.9亿立方米。

动植物资源长白山是中国五大天然药库之一。野生经济植物达146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800多种。有野生动物1200多种。境内盛产被誉为“东北三宝”的人参、鹿茸、貂皮,鹿茸和人参产量居国内第一,延边的大米、烟叶、苹果梨、黄牛等也驰名中外。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州内已探明50多种金属矿产和40多种非金属矿产。煤炭、油页岩、石灰石、黄金等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巨大。

名胜古迹延边自然生态保存完好,长白山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气势雄伟,风光奇特,景色宜人,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独特边境风貌,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珍奇特产延边地处长白山北坡,山地面积331.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78%.长白山是中国三大中草药药材库之一,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野生植物资源有3119种,已发现的药用植物862种,野生动物资源1225种,已发现的药用动物1195种.长白山特产业野生资源,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和驯化,有很多品种成功的实现了人工栽培和饲养,使丰富的野生资源为我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多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对特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特产资源的开发更是在保护、利用、开发的指导下进行.特产业形成了以人工栽培和养殖为主,野生采集为辅的生产格局.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建制沿革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1949年11月,设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辖镇远、炉山、黄平、施秉、余庆、三穗、岑巩、天柱、台江、剑河、锦屏和雷山等12县。1956年7月23日,废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庆县划出归遵义专区,炉山县更名为凯里县(于1984年撤县建市),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五县由都匀专区划入。

行政区划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首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民族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黔东南州是中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47.68万,其中:苗族人口178.4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96%,侗族135.9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91%,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

地质地貌黔东南国土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 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

气候资源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 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水能资源黔东南州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全州农村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6.32万千瓦, 凯里火电厂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小时,2005年全州年发电量38.71亿千瓦时;

生物资源黔东南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面积223.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760万立方米,覆盖率达53.68%,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000余种,在种子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24属,占全国特有属的11.7%,有秃杉、篱子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树种的10.5%,占省保护树种的90.2%;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盛产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驰名全国;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草鹗、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1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黔东南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47种,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 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

风景名胜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以舞阳河和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迤逦多姿;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文化底蕴浓郁;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独特的建筑艺术令人赏心悦目;还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鳖河等景点,构成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八宝寨古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记录。遮天蔽日的亚热带森林,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又使其成为理想的避暑胜地。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境内有“舞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风景名胜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北与省内张家界市桑植县、永定区交界;东南与省内怀化市沅陵县、辰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相邻;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重庆市黔江开发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相接;西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宣恩县毗邻。地理座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面积15468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

建制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2年8月1日,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辖乾城、凤凰、花垣、泸溪、古丈、保靖。1955年4月28日,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6日国务院第五十七次全体会议通过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设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决定,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8年12月31日,所属桑植、大庸被划入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原辖8县2市减为7县1市,即:吉首市,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县。

1934年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以及省军区等组织成立。任弼时任省委书记,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和省军区司令员,首府设在永顺县塔卧。

行政区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1952年8月1日,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4月28日,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原管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1988年12月31日,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辖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共1市7县。下辖92乡66镇6个街道办事处;有1975个村民委员会,76个居民委员会。

民族与人口湘西州现有民族43个。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268。34万人,其中有少数民族人口200.86万人,占总人口的74.85%。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110.59万人,占总人口的44.21%,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5.06%;苗族88.61万人,占总人口的33.0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12%;其他少数民族1.66万人,占总人口的0.6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83%,其中,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是:回族8424人,瑶族2349人,侗族2341人,白族1819人。其他36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在500人以下,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不足10人,他们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后支边干部或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近十几年入境的个体工商户。

由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膨胀势头逐步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为268.34万人。出生率为12.9‰,死亡率为6.46‰,自然增长率为6.44‰。在总人口中:市镇人口76.46万人,乡村人口191.88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19.88万人,非农业人口48.46万人。男性人口138.95万人,女性人口129.3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4人。

地质地貌湘西自治州境,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拨800-1200米,西北边境龙山县的大灵山海拨1736.5米,为州内最高点;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为州内最低点。西南石灰岩分布极广,岩溶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布,因地壳作用形成小片峰,以花垣排吾乡周围最为典型。东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拨200-500米,溪河纵横其间,两岸多冲积平原。地貌形态的总体轮廓是一个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

气候资源全州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零下5.5℃。年降雨量1300-1500mm,无霜期250-280天。雨量集中春、夏,多见秋旱,对农业影响较大。

土地资源湘西自治州土地总面积为1546229.8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93533.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2%;建设用地709.02公顷,未利用土地163215.81公顷,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约40000公顷,其中可开垦水田近10000公顷。林、牧用地宽广,内涵潜力较大。经调查,全州现有林、牧用地面积1700多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5%。

矿产资源历经40多年的艰苦勘查找矿,在州域发现63个矿种,485处矿产地,其中大型矿床21处,中型矿床26 处,小型矿73处。已探明的主要矿产有铅锌、汞、锰、铝、煤、磷、紫砂陶土、水泥炭岩等,位居全国前五名的有锰、汞。位居全省前十名的有铅锌、汞、锰、磷、紫砂陶土、铝土、黑滑石、型砂、钒、含钾页岩、白云岩、 石灰石、 硅石等 13种矿产,居全省前五名的有铅锌、汞、锰、磷、紫砂陶土、铝土、型砂、钒、黑滑石、含钾页岩等10种矿产。主要矿产探明的储量:锰3676万吨、铅锌(金属量) 700万吨、铝土512万吨、磷37600万吨、汞(金属量)7000吨、紫砂陶土807万吨、钒70万吨、含钾页岩70000万吨、煤3100万吨。

水利资源州内有大小溪流1000余条,溪河分布密度为35平方公里/条,其中长5公里以上、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445条,多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澧、酉、沅、 武四水。全州溪河径流总量为133.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760毫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68万千瓦, 其中可供开发108万千瓦,现已开发17. 8万千瓦, 仅占可开发量的16.5%,年发电量6亿千瓦小时。地 下水总量51.1亿立方米。截止到1998年底,州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库612座,其中中型水库龙塘河、黄石洞、岩门溪、小排吾、卡棚、松柏、杉木河、贾坝、卧龙 等9座,小型水库跃进、山江一库等603座。

动植物资源州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有脊椎动物区系28目、64科、201种以上;森林昆虫21目、131科、640种。属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保护动物有68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金雕和白颈长尾椎4种,二类保护动物38种。州内野生植物资源繁多,共有植物209科、897属、2206种以上,其中种子植物174科、820属、1980种,蕨类植物35科、77属、206种。在野生植物中,稀有、特有及国家保护种类多,一类保护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香果、水杉等7种,二类保护植物16种,三类保护植物11种,是国家保护植物高密度分布区。

地方特产自治州农作物主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烟叶等。工业主产原煤、电、水泥、木材、卷烟、化肥、纱、布等。卷烟是该州工业生产的“拳头”产品。土特产品以桐油、生漆、茶油、茶叶、烟叶、柑桔、板栗、蜂蜜、药材等最为著名。湘西自治州是全国桐油重点产区之一,所产桐油品质优良,色彩金黄,誉满中外。湘西又是“生漆之乡”,龙山被列为全国生漆基地。这里的“红壳大木”漆树被定为全国优良漆树品种之一。“古丈毛尖”、“保靖岚针”为全国名茶。泸溪浦市柑桔是湖南名桔之一。“织锦”在五代时,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现成为旅游者购买的珍贵纪念品。“古丈毛尖”茶和“七叶参”保健茶系全国名茶;“湘泉”、“酒鬼”为酒中佳酿,属国家级名酒,享誉海内外;土家织锦、苗家绣品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传统工艺受到人们的青睐。

风景名胜州内重点风景名胜区共5处,其中省级的有猛洞河、吉首──凤凰、栖凤湖等3处。主要旅游区是猛洞河风光、吉首德夯苗族风情、凤凰古城、南方长城、栖凤湖、龙山火岩溶洞等。名胜古迹有永顺县的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间的溪州钢柱,凤凰县的明代古建筑的黄丝桥城堡。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介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东西宽86.5公里,南北长90.2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3972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6.6%。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建制沿革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秋,地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进入封建社会后,恩施市境秦属南郡,三国吴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南府附郭县。中华民国初年,府存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49年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行政区划与人口民族恩施市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10个乡、3个镇,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76.84万人。全市拥有25个民族,是一个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家、侗、苗、白、壮、回、满、蒙古、彝、黎、朝鲜、畲、土、藏、纳西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7%以上。

从人口分布上看:土家族遍布四乡。汉族分布在以城镇为中心,沿交通要道的坪坝,河谷地区。苗族分布在石窑、富尔山、白果和金子坝等乡;侗族分布在黄泥塘、芭蕉、白果和盛家坝乡;白族居住在太阳河的李巴沟;蒙古族居住在石窑乡;回族多数居住在城内。其他各族则杂居在城镇。我市少数民族除土家族和苗族外,只有侗族人口较多,分布也较集中,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较少。

气候资源恩施市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山河交错,高低悬殊,引起光、热、水的再分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气候和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源,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主要特征是温度随地势的增高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大,气候与地势具有立体相关性。全市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82天,日照时数1297.8小时,相对湿度82%。年降雨量1525毫米,其中66%以上集中于五至八月,日降雨量极值达227.5毫米,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常出现伏旱。全市低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多风小,无霜期长;二高山夏季温和,冬季较冷,春迟秋早,潮湿多雨;高山无霜期短,冷凉湿润,特别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多雾寒冷。高低冷暖悬殊,差异明显,每年春季,在一些地方可见“山下桃花山上雪”的自然景象。

土地资源全市总面积3967平方公里,595万亩,人均7.9亩,现有耕地79.4万亩,草地3.12万亩,林地327.08万亩。共有9个土类,19个亚类,53个土属,136个土种。从低山到高山,土壤分布逐渐由黄壤向黄棕壤,棕壤演变。

水能资源恩施市雨量充沛,河谷纵横,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是全省水能资源富集县(市)之一。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58条,地表水资源量42亿立方米,入境水量4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70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42亿立方米,天然落差38—685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68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57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5万千瓦,开发潜力极大。目前,市内已建成水电站71座,装机126台,总容量8.1万千瓦。清江在境内流程达127公里,可作10级开发。马尾沟,车坝河,太阳河,云龙洞,带水河也可作梯级开发。

森林资源恩施市历史上素有“恩施林海”之称。全市共完成造林2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8万亩(包括飞播造林34.34万亩),封山育林(封山管护为主)259.33万亩次,中幼林抚育25万亩,低产林改造13万亩。

截止2005年,全市拥有林业用地395.63万亩;森林面积372万亩; 森林活立木蓄积量496万立方米,其中:生态公益林活立木储备量占4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达62.5%, 全市森林资源各种效益为19.8亿元/年,其中:用材林、经济林多种产品及加工增值等直接效益为0.3亿元/年,生态林活立木储备效益为8.3亿元,森林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增产粮食等间接效益达到11.2亿元。

动植物资源恩施市是华中植物荟萃地之一,有“天然植物园”之称。植物种类繁多,共有50科,163属,396种,其中乔木92种,灌木157种,木质藤本26种,草本121种。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日本落叶松、柳杉、黄山松、水杉、鹅掌楸、意大利白杨、枫香、栎类;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茶叶、板栗、柑桔、柚子、核桃、漆树、银杏等;另有珙桐、三尖杉、鹅掌楸、红豆杉、云杉、铁尖杉、银鹊树、金钱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粗齿红山茶为恩 施特有树种,植被的分布受地势的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性,海拨800米以下的低山区,是次生常绿——针阔混交林;海拨800—1200米地带,是次生常绿——落叶混交林;海拨1200—1700米地带,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海拨1700米以上地区开始向灌木丛、草甸植被类型过渡。全市林业用地38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4.1%。森林面积242万亩,其中针叶林171万亩,阔叶林42万亩,针阔混交林23万亩,竹林0.3万亩,农林间作林5.5万亩。疏林地6万亩,灌木林地108万亩,无立木林地26万亩,苗圃地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全市现有活立木蓄积378.5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种352万立方米。近年来,成功引进栽培了柳杉、欧洲云杉、日本落叶松、珊瑚树、银桦、国外松、雪松、川西桤木、落羽松、水松、杂种鹅掌楸、意杨等12种树种,对南洋杉、毛叶丁香、红背桂、小叶榕树、大叶榕树、黄花槐、扶桑、红花、檵木、对节白腊等9种树种进行了引进栽培试验。

恩施市是湖北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富集地之一,种类繁多。1999年调查显示,全市各类陆生野生动物仅存51种,广布种占10%左右,其中兽类3目13种,鸟类8目22种,爬行类2目10种,两栖类1目6种。常见的陆生野生动物有野猪、赤腹松鼠、猪獾、青麂、山兔、果子狸、獐等;鸟类以红腹锦鸡、山鹰、白冠长尾雉、珠颈斑鸠、画眉、八哥、家燕、云雀、杜鹃、白鹭、红嘴相思鸟、红嘴蓝鹊为主;爬行类以蛇类居多,全市共有蛇类2科9种,最常见的有王锦蛇、乌梢蛇、竹叶青、黑眉锦蛇、玉斑锦蛇、银环蛇等,其中王锦蛇、玉斑锦蛇最多;晰蜴类在我市有大量分布;两栖类以蛙类、蟾蜍为主,其中大鲵(娃娃鱼)和石鸡(棘胸蛙)为山区特产;鱼类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鳝鱼及各类山溪性鱼种。全市现有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14种,分别为猕猴、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鬣羚、斑羚、红腹角雉、林麝、红腹锦鸡、苍鹰、鸳鸯、雀鹰、鹊鹞、大鲵。省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43种,其中兽类11种,鸟类16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7种。

矿产资源恩施市位于多种构造体系联合复合部位,地层尚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43种,占全省已发现矿产109种的39.8%,占全州已发现矿产60种的70.16%。已探明具有D级以上储量的矿产10种,产地18处,占全州已探明储量矿产17种的58.8%,其中,硒资源蕴藏量位居全国首位。

地方特产州内主要有银杏,中华童子李,鸡爪黄连,茶叶(富硒茶),沙地油栗,优质烟叶,紫油厚朴,大集珍米,生漆,生漆,魔芋,当归等特色产品。

名胜古迹恩施名胜——文昌祠

恩施古城寺庙多,素有“24宫”、“48庙”及“二祠十宫十八庙”之说,但随着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大多成为遗迹,有的甚至难以查考。文昌祠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较少的寺庙中保存较好,并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被列入重点文物抢救维修项目的古代寺庙建筑。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在雄峻的哀牢山和六绍山南麓,伸展着一片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土地,它象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祖国的最南端,这就是红河彝族哈尼自治州。该州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越南2省1市6县接壤,边境线长达848公里。有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全州拥有国土面积32931平方公里,由红河流经州内多数市县而得名。

行政区划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始建于1957年11月18日,由原蒙自专区、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省辖个旧市组建而成。辖个旧市、开远2市和蒙自、建水、石屏、弥勒、泸西、屏边、河口、金平、元阳、红河、绿春11个县。

民族与人口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除汉族外,世居着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轱、布依9个少数民族。我州是全国哈尼族、彝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云南省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气候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滇南低纬高原季风区域,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境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既有海拔3074.7米的高峰,也有海拔76.4米的河谷,属热带、亚热带立体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

物产资源 北回归线穿越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6至20摄氏度,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有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粮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花生、油菜为主。盛产虫胶、草果、棕片、茶叶、香料、南药、剑麻等经济林木。州内水果品种繁多,有质优味佳的荔枝、桔子、菠萝、葡萄、石榴、香蕉等。

矿产资源 其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的重要基地之一。现已探明的有色金属储量640万吨,其中锡78万吨;黑色金属7000多万吨(猛1600万吨,钛80万吨);非金属矿霞石50亿吨,大理石5亿立方米,州内能源资源也很丰富,煤炭储量50亿吨,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134万千瓦。

旅游资源 红河秀丽的南亚热带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民族风情,景致独特的名胜古迹,别具一格的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形成了风彩各异、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已开发的全州四条精品旅游线,将州内“云南第一洞”泸西阿庐古洞、“洞函燕奇、南天一绝”亚洲第一的建水燕子洞和弥勒白龙洞、开远南洞等“人间仙景”以及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的屏边“大围山森林公园”、“熊乐园”,让人品味异国情调的河口跨国旅游等风情各异的景观连为一体。

另外,石屏县具有“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之誉。建水古称临安府,以以历史文化古城而著称,境内古迹荟萃,古桥和古寺比比皆是,以元代的文庙(孔庙)、指林寺、圣旨碑、古窑士;明代的朝阳楼、燃灯寺、清代的双龙桥、崇正书院、学政考棚和纳楼土司府署尤为著名。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它位于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滇、藏、川三省区结合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相连,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毗邻,南和西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接。

行政区划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7年9月13日。辖中旬县、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州府驻地中句县建塘镇。全州有29个乡(镇)183个行政衬(办事处)。

民族与人口这里居住着藏、傈傈、纳西、白、彝、回、苗、怒、普米等25个民族,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个,藏族占总人数的33.81%。

宗教文化迪庆25个民族世代杂居,各信其教,相融共处,举世罕见。藏传佛教、基督教、东巴教、本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具特色。松赞林寺、东竹林寺等寺庙建筑宏伟,气象万千。

地质地貌迪庆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和哈巴、巴拉更宗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群,并拥有明永恰、斯恰等罕见的低海拔(海拔2700米)现代冰川。神女千湖山、碧塔海、硕都湖、纳帕海、天鹅湖等高山湖泊是亚洲大陆最纯净的淡水湖泊群,大小中甸、硕都湖等秀丽草甸占全州土地面积的l/5。

动植物资源迪庆拥有上百种珍稀树种,数百种中药材,野生花卉l060科312属1578种和数不胜数的珍禽异兽,被誉为中国第二珍兽的滇金丝猴就占世界总量的58%。

旅游资源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建立以旅游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对外经济合作和“香格里拉”旅游业在富民兴州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