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自我知觉理论
释义

简介

自我知觉理论是考察行为是否影响态度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思路

自我知觉理论在对行为进行预测时,使用态度使已经发生的行为具有意义。当态度不够清晰,模棱两可时,自我知觉理论能更好的预测行为。例如,当你对某一个事件缺乏经验或过去对他考虑较少时,你会倾向于从你的行为中推断自己的态度。

创始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D.J.比姆(D.J.Bem)在1972年提出,主要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在态度的自我知觉上,认为在没有外界环境压力时,通常认为我们的行为是表达真实态度的。当存在着明显的外部压力时,会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于外部原因的。在动机的自我知觉上,由于高奖赏而从事某种活动,导致把行为原因归之于外部,由于低奖赏而从事某种活动,导致把行为原因归之于内部。这就是说,对于从事某种活动给予过分的肯定,将破坏对这个活动的内在兴趣。

局限性

有关研究表明,自我知觉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如果人们先前对某事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则它不起作用;如果人们先前对某事不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则它起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