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释义

定义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一个有关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此理论认为在外在环境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种态度与具体行为之间一致性的高低,或对具体行为影响作用的大小,决定于这一态度本身是否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是否对个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则有关的行为对个人的意义越重要,对个人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大,从而这种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越大。此理论的创立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盛华博士,20世纪90年代初期,金教授在进行博士论文研究时正式提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并根据自我价值定向原理的假定推出“自我价值依托-丧失-自杀理论”模式。这种行为的自我价值决定论的目的是寻找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的心理机制。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基本内容

行为公式

人们的实际行为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作为内部准备状态的态度;二是存在于外部的情境压力。行为是态度和情境压力二者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行为=态度×情境,或B=F(A,S)。

一种具体的行为究竟是否会发生,取决于这一行为的后果对于行为的价值。行为者对于一种具体行为的判断,一方面决定于这一行为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的预期的满足水平,另一方面决定于作出这一行为所可能付出的预期代价。如果预期的满足价值大于预期代价,则指向性的行为就会发生。如果预期的满足价值与预期代价相抵,或是小于预期代价,则指向性的行为就不发生。但是,由于态度自身的稳定性,在态度并不决定行为指向的情况下,它仍然会影响人们有关态度与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只不过此时的影响不在于行为的方向,而在于行为的方式。用公式表示就是:行为的发生程度=(预期的满足水平÷预期代价)-1。

因此,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方面,科学的命题应该是“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等等,而不存在着“态度决定行为”的问题。

自我价值定向

自我价值定向(self-worth orientation )是指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选择)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着个人指向特定对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并且个人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作为客体的自我关系,也是由其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的。在外在环境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种态度与具体行为之间一致性的高低,或对具体行为影响作用的大小,决定于这一态度的向中度如何,也就是看这一态度本身是否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是否对个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则有关的行为对个人的意义越重要,对个人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大,从而这种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越大,情境的相对作用也就愈小。另一方面,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当行为与其不相一致时会出现强心理冲突,从而这种态度抗拒不一致行为的力量也大。因此,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其与实际行为的一致性也越高。反之,态度的向中度越低,则有关行为对个人的意义也越小,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小,实际行为与其不相一致时心理冲突也越小,其抗拒不一致行为的力量也弱。因而,以这种态度为背景的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情境的作用。此时,态度对于行为的影响作用,表现在行为的方式上,而不是行为的指向。亦即尽管表面上行为与态度不相一致,但实际上行为仍然受到态度的影响。

1986年,北师大董婉月硕士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设计了一个从众试验。该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非自我价值卷入和自我价值卷入两类问题上的从众行为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在非价值卷入的知觉判断方面,人们可以明显接受外在群体压力的作用,表现出高度的从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非价值卷入的从众往往是在与人们自己的态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然而,在自我价值高度卷入的问题上,人们的从众比例近乎于零。此时,人们的判断始终保持与原有态度的一致。有些被试甚至在群体压力下急得满头大汗,也仍然保持判断与自己理解的一致。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

(一)人需要解释世界

(二)人需要解释自己

(三)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

(四)人寻求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自我价值与自我价值定位

自我价值(self-worth)是指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它是个人通过择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反身价值评判的结果。

自我价值定位(self-worth positioning)是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价值。

影响自我价值状况的三个核心因素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作为个人自我价值定位背景的一般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情境或事件性的社会比较经验。

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有两个基本的侧面:一个侧面是总体自我价值感;另一个侧面是情境性或事件性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感是评价人们自我价值状况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

自我价值支持

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二是自我价值定位。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的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假定,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越是向内在精神信仰的因素倾斜,物质性的自我支持资源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就越小,因而,自我价值稳定性也就越高。反之,如果个人的自我价值支持中缺乏精神信仰因素的支持,个人自我价值对于物质性自我价值支持资源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这种定位倾向的自我价值感会随物质性自我价值支持资源的变化而变化。

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保护(self-worth defense)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实验证明,我们的知觉、归因、记忆、人际交往等,都具有明显的自我支持效应,自我保护倾向十分明显。

自我价值理论的评价

自我价值理论的贡献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态度并不是决定行为的唯一要素,同时就态度对个体的核心价值分为具有向中性的态度和不具有向中性的态度两个方面,行为相对于态度的向中性越高则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愈高,这一观点和理论解释了某些社会现象。

首先,“态度的向中性越高则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愈高”观点解释了个体在自己认为关键重要行为的表现。个体自己认为关键与重要行为中会以自己的核心价值判定实施自己行为的方式方向乃至是态度,这就是态度的向中性。这就如很多人自杀的原因在于自我价值体系崩溃的缘故。

其次,实际上“行为相对于态度的向中性越高则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愈高”观点还间接解释了许多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状况,间接表明了许多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现象是因为许多行为不涉及其核心价值与理念的结果。这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一件事上有一件事的行为倾向,只要不危害伤及其核心价值理念,人们总是愿意在行为上退缩妥协的,这就好比许多人在公共场合难免说些客气的违心话一样。 虽然很遗憾的是这一部分金教授并没有就此在其理论中给予强调说明。

自我价值理论的局限性

自我价值理论也是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

第一、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行为是态度和情境压力(情境压力应是指预期代价)的函数,但它对情境压力方面却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或说阐述,这就使得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的问题没有给予解答,这给该理论的实用性造成了阻碍。也就是说虽然其理论反对“态度决定行为”,但他的理论对于行为的解释仍然是用态度一条腿在走路。

第二、自我价值理论实际上只是能够解释自我动机目的意识都较强的意志行为,其对潜意识行为与很多娱乐消遣行为是无法解释的。例如人的正常有意识状态下保护与发展自己,行为符合自己行为的整体长远目标目的是一个正常的核心理念与向中性态度,由此按照自我价值理论中“态度的向中性越高则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愈高”的观点,其对自我动机不明确的不分场合的笔误、口误、投射、口语流露等潜意识行为难以解释,并对行为目的错乱的害人害已的赌博、吸毒、沉溺于游戏等娱乐消遣活动同样也是难以解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