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子夜中国出版集团版
释义

基本信息

作 者: 茅盾 著

出 版 社: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编 者: 安旻、徐林、白云天

版 本:2010新版,名师解读版

出版时间: 2010-4

字 数: 约411000 字

页 数: 226页

开 本: 32开

I S B N : 9787500126102

名师快速导读

《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茅盾先生被文学史界誉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子夜》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分析小说。《子夜》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大规模、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帝国主义掮客投机、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子夜》被革命家瞿秋白先生赞誉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也因此奠定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被文学史界誉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茅盾先生的家乡在浙江桐乡县著名的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乌镇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和精致入微的笔风。

笔名“茅盾”的由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汪精卫和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肆意屠杀。沈雁冰由于参加了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上海的景云里当时聚集了一批如沈雁冰一样的著名革命作家,诸如鲁迅、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当时的沈雁冰不便出门,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可是许多报社都不肯刊登他的文章。沈雁冰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有一次,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先生看,叶圣陶先生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但叶圣陶先生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也不像是姓氏,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以1927年9月发表《幻灭》为标志,茅盾的创作正式进入了成熟期。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丰收阶段。至1928年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这期间茅盾完成的作品还包括:中篇小说《路》、《三人行》;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译作《文凭》、《战争》等。此外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建国后茅盾的主要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写作背景

《子夜》,茅盾先生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脱稿;其间先生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个月之多,所以作者自谦说:“也还是仓卒成书,未遑细细推敲”。

但小说的构思时间却已经很长。一九三○年夏秋之交,茅盾先生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消磨时光”。就在那时候,茅盾先生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想法。后来病好些,就时常想实现这“野心”。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乃用整理所得的材料,开始写作。正如茅盾先生后记所说:“所以此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现在写成了,自视仍复疏漏。可是我已经疲倦了,而神经衰弱病又有复发之势,我不遑再计工拙,就靦然出版了。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如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这决不像某一班人所想像那样单纯),以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我本来都打算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构之内;又如书中已经描写到的几个小结构,本也打算还要发展得充分些;可是都因为今夏的酷热损害了我的健康,只好马马虎虎割弃了,因而本书就成为现在的样子——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子夜》原来的计划是打算通过农村(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发展)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较集中因而也是比较强大的)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加强作品的革命乐观主义。但这样大的计划,非当时作者的能力所能胜任,写到后来,只好放弃。

《子夜》写了三个方面: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作者与有接触,并且熟悉,比较真切地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这样的题材的来源,就使这部小说的描写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比较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则相对较少。至于农村革命势力的发展,则连“第二手”的材料也很缺乏,作者又不愿意向壁虚构,结果只好不写。 所以茅盾先生自称这部书是“半肢瘫痪”的。

《子夜》的写作意图还与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它是代表了帝国主义、大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这是革命派。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论点。

《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终于买办化,强烈地驳斥了后二派的谬论。在这一点上,《子夜》的写作意图和实践,算是比较接近的。

地位与影响

《子夜》出版于1933年6月。初版印行之时即引起强烈反响,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子夜》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应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子夜》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故事概要

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城市风云,也间接反映了当时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

1930年5月的一个夜晚,上海滩工业大亨吴荪甫和吴二小姐芙芳、姑老爷金融财阀杜竹斋正在戴生昌轮船局迎候从老家双桥镇避乱而来的吴老太爷。靠《太上感应篇》作精神依托,二十五年不曾跨出书斋半步的吴老太爷,实际上已是一具古老的僵尸。吴老太爷一到上海,资本主义都市的气息立刻使他风化了。吴老太爷因刺激过度得了脑溢血,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各种人物云集吴家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主人公吴荪甫听到杜竹斋讲到金融买办赵伯韬、尚仲礼要拉他们组织秘密“多头”公司,搞公债投机时,眼里马匕闪出兴奋的光彩,丢下丧事立即找赵伯韬谈判。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害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吴荪甫在公债投机中得手,“益中” 仅花五六万就吞并了估价三十万的八个厂。吴荪甫把汇集的全部资产做起公债来,先做“空头”,后改做“多头”。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赵伯韬是上海公债市场里的魔王,有美国人撑腰,又和军政界有联络,神通广大。他要搞金融托拉斯来控制工业资本,并扬言要“直逼到吴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闭!”

吴荪甫既要扩厂搞实业,又要搞公债投机,资金紧缺。杜竹斋又在节骨眼上退出益中。一些储户纷纷要求提前取款。为了与赵伯韬斗到底,吴收买赵伯韬的情人刘玉英、经纪人韩孟翔做内线。但是阎军突然全线出动,四天之内要打到济南,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威胁。

为了转嫁危机,吴荪甫下令工人工资按八成扣发,闹事者以武力镇压!工贼屠维岳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工潮掀起,吴荪甫被困在厂内,如惊弓之鸟,狼狈地从后门溜走。

为了摆脱烦恼,寻求刺激,吴荪甫一伙带上交际花徐曼丽去江上游乐,由于开足马力,结果撞翻了一条舢板。赵伯韬找上门,扬言要实行全面经济封锁。益中终于败给了西方的“洋行”和东方的“会社”。

吴荪甫感到自己要山穷水尽了。但他还是孤注一掷,要和赵伯韬进行最后的较量,甚至把吴府住宅的地皮都押了出来。“多头”与“空头”决战的时刻到了,赵伯韬掌握了吴荪甫一伙的底细。

吴荪甫最后抛出150万“裁兵”公债,这时如果姐夫杜竹斋能加入吴荪甫的行列,吴荪甫就能取胜,但是杜竹斋趁他们压价时站到了赵伯韬的一边,大量扒进。吴荪甫一败涂地,准备用手枪自杀,但并未开枪。最后吴荪甫与少奶奶在子夜的钟声里出码头避暑去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