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虚记 |
释义 | 《子虚记》是清代安徽盱眙县(今属江苏省)女作家汪蕖(1832—1892),字藕裳,别号“都梁女史”)创作的一部长达200万字的弹词巨著,是中国弹词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东方瑰丽的史诗”。 《子虚记》假托明孝宗朝为时代背景,着意叙述了忠臣孝子的典型文玉粦和具有叛逆性格的巾帼英雄赵湘仙的故事。文玉粦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刚柔相济,威德并重。在刘雄作乱、唐王发难、英王篡位、云昌入侵、孝宗朝风雨飘摇之际,他支将倾之大厦,挽狂澜于既倒,一匡天下,中兴明朝,自己也封公入相,位极人臣。赵湘仙秀外慧中,机伶果敢,精明强干。她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头名状元。她作为钦差大臣奉旨巡按天下,平反冤狱。国难之中,她襄理政务,延揽人才,力御奸佞,功勋卓著。孝宗复位后,她官拜宰辅,爵至列侯。后来真相暴露,她拒不奉复妆婚配之诏,绝食而死。赵湘仙的悲剧结局,突破了《再生缘》续书者对孟丽君、《笔生花》对姜德华命运安排的传统模式,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该书囊括了二十多个家族,塑造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形象,其主要人物各具个性,神采飞扬。全书结构巧妙合理,场景宏伟壮阔,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清丽流转。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它都为《天雨花》、《笔生花》所不及,而能与《再生缘》并驾齐驱,在中国弹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子虚记》除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世界繁华报馆印行过八卷本前十回外,全书没有出版过。八卷刻本收藏单位有复旦大学图书馆、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子虚记》的稿本由汪蕖后人世代相传,另有多种抄本在社会上流传。目前发现的抄本共有五部,分别藏在南京图书馆、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首都图书馆和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其中,南京师大藏本系赵国璋先生于1956年从苏州文学山房(即著名的江杏溪书店,今苏州古旧书店前身)购得,共六十四回,分为六十四册。南京师大藏本为完本。首都本缺第三十卷,装成五十二册,抄于光绪九年。南图本缺第五十九卷、第六十四卷,装成62册。南开本抄于光绪壬子(1912年),书主原为安徽定远县的方咏韶(字韵陶)女士,在抄写过程中她对《子虚记》作了改动,该本总目为五十九回,共七十四册,缺三回左右。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子虚记》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1985年,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研究员李灵年和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顾复生,根据南师大图书馆所藏抄本点校《子虚记》。可惜因多种原因,顾、李二人的点校稿不但没能出版,连稿件也遗失了。长期以来,弹词名著《子虚记》还深藏闺中,广大读者无缘目睹它的美丽风采。2010年11月,经王泽强博士牵线,汪藕裳后人与淮安博物馆签订协议,将几代人精心守护的《子虚记》全套手稿捐赠给该馆,流浪了一百二十七年的《子虚记》稿本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归宿。 2011年12月24日上午,由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近现代文物定级工作在淮安市博物馆开展。省文物局陈宁欣、贺云翱等7名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对市博物馆的文物进行了定级工作。汪藕裳的手稿《子虚记》一套共64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