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子长唢呐
释义

基本简介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洪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

历史渊源

唢呐手也叫吹鼓手,也称“龟子”,但实际上,“龟子”是读“qiu兹”转音,是说这种乐器是从西域龟兹传过来的,也可视为“洋货”,不过到如今,早就沾满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味了,不论是它的制作工艺还是它的形状和类型,如今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特产”,在陕北尤其在子长愈来愈发展、壮大、繁荣。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它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说从波斯(今伊朗)和阿拉伯一带,于金元时期经西域龟兹一带传入中国(唢呐是波斯原名suynā而的间译,龟兹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本县一带)。后经改造与发展,被我国称之为“喇叭”、“大吹”。清代用以“回部乐”,取名“苏尔奈”。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为大唢呐),即我们现在的陕北大唢呐——子长唢呐。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唢呐在明代已经发达,并被我国民间之泛使用。明代最早有王磐的《咏喇叭》之《朝天子词》,借“喇叭”讽刺1510年阉寺弄权作恶。之后,名将戚继光(1528—1587年)将唢呐用于军中。他在《纪效新书》之《武备志》中曰:“凡掌号笛,即是唢呐”。明代后期,王圻著《三才绘图》曰:“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民间多用之。”由此可知,唢呐流传我国,仅以明代算起,至少也有五六百年历史。由此,我们亦可推知陕北唢呐和子长唢呐的历史发展情况。它的兴衰,大致呈下列状况:即子长有唢呐以来至二十世纪“文革”前为维系期,“文革”十年为扼杀消亡期,之后至八十年代为复苏振兴期,九十年代为开放期,进入21世纪后,子长唢呐处于被取而代之的濒危期。

基本特征

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它的艺术魅力很强,男女结婚时的前奏《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动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诉,余间震颤,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生失落感,也会揪心裂肺。

相关器具

一、唢呐。

子长唢呐主要由五个部件组成。即哨子、芯子、气牌、木杆、碗子。

哨子是唢呐的发声器,用嫩苇制成。其大小软硬直接影响着发音效果。

芯子,又叫挺子,是唢呐的调音部件。用铜片卷成锥形细管,较细一端插入哨座,较粗一端插入木杆。

气牌,又叫逼气盘,用铜钱状的小薄铜片制成。中间小孔套在铜芯上,可帮助吹奏者口唇用力,也有减轻口唇疲劳之效。

木杆是唢呐的主体,是木制的一根空心管。正面钻有音孔,北面上端有一顶眼(即第七音孔)。一般用柏木制作,以柏退木(用过而未休的旧棺材木)为最佳。杆外表内膛呈锥状,上细下粗。上插芯子,下套碗子。境内杆长尺一、尺一五、尺二五、甚至尺三型号的木杆为多见。

碗子,铜制喇叭状,故称喇叭脑子。它是唢呐的声带和门面。其口面直经五寸至六寸不等。它套在木杆下端,以木杆下端至第四孔高度为适中。

二、长号。

铜制无孔,两节套装,长约1.34米,无固定音高,是唢呐乐班的特色乐器,多用于乐班起奏之前。

三、乳锣。

厚铜圆板锤打而成。锣面经约一尺至尺一,锣面正中凸出馒头状,故称疙瘩锣。

上述三种为子长唢呐班的地方特有乐器,只能在陕北境内买到。其他如小(扁)鼓,小镲及大型演奏中的各种大件打击乐器,均为大众化乐器,全国各地都可买到,故此不再赘述。

主要价值

子长唢呐是陕北大唢呐的典型代表,是黄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艺宝库中一枝绚丽的奇葩。有效保护子长唢呐艺术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一、子长唢呐历来以传统技巧吹奏传统曲牌见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联曲体系。有效保护长唢呐艺术,不仅可以挖掘、整理一大批优秀唢呐音乐,更可为继承优秀唢呐的艺术奠定坚实基础。

二、子长唢呐以演奏粗扩豪放曲牌著称,为国内一绝,它不仅给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更可使人振奋精神,奋发向上。

三、“小五件”已走向大阵容团体合奏,既促进了唢呐艺术的发展,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唢呐队伍的迅速壮大,进而推动唢呐艺术的大面积普及和演技水平的大畅度提高。

四、发掘、保护子长唢呐,对陕北地域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艺术修养,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子长唢呐队伍迅速发展,唢呐吹奏者由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原来的五人一组,发展到二三百人带动的大型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夫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钹、锣(疙瘩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钹、小钹、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境界。

为了挖掘、发展陕北唢呐艺术,子长县于1984年成立了唢呐协会。从此,唢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了。近年来,子长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唢呐班子发展到100多个,奏打人员近千名。为了弘扬这一艺术奇葩,把子长唢呐推上市场,推向全国,县上聘请专业人员对唢呐艺人进行集中培训,使唢呐由原来的单班吹奏变为数百人的群体演奏,气势磅礴,热烈欢腾,涌现出了薛守高、薛增山、常体音、焦养亮、李树林、赵智海等吹奏高手。向外界大力推介子长唢呐,积极主动地带领唢呐艺人参加省内外的各种调演,先后在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成功演出,多次为影视剧摄制节目,先后应邀参加了《羊马河战役》、《北斗》、《火种》、《三鼓催春》、《延安之声》、《刘志丹与谢子长》、《中国命运大决战》、《童年的回忆》等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其中为凤凰卫视台制作的《子长唢呐迎亲》向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2006年6月29日,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举行的文艺晚会,与俄罗斯国防部红旗歌舞团同台献艺。2006年7月22日,在“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比赛中,子长唢呐以高超的技艺、精彩的表演和浓厚的地方风味,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这次比赛中,焦养亮同志获得“吹歌大王”的荣誉称号,他的一曲《兰花花》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12月1日至3日晚,“华夏清音—中国民间经典音乐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上演。由焦养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长县农民组成的我省唯一代表队表演的唢呐合奏《翻身道情兰花花》,以其优美流畅、富有动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铿锵激昂的鼓乐、亮丽而富有陕北特色的羊皮马甲、红肚兜和羊肚子头巾服饰,立即吸引了全场的观众的注意力,让全场观众似乎都感觉到了这种浓浓的厚重的黄土气息。中宣部、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领导、专家和外国驻华使馆官员、文化参赞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不再仅仅局限于红白喜事,它正作为一个品牌,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吹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彰显了民间文艺的风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