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紫岩乡 |
释义 | 1 四川西充县紫岩乡◎ 1、四川省西充县紫岩乡◎ 基本概况紫岩乡为四川省西充县辖乡。明代设场,1940年建紫岩乡,1992年并入关文镇,1994年复置紫岩乡。西充县紫岩乡位于西充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9.23公里,属浅丘多山地形,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全乡10085人。耕地面积7090亩。乡办企业有食品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薯、西红柿、玉米,兼产:棉花、油菜籽,农业特产:辣椒、柑橘,蜜桃、贡梨、葡萄,养殖业:蚕、生猪、鸡、鸭、鹅。刘邦为表彰纪信楚之功,在其家乡赐建纪公庙。 紫岩乡的历史沿革: 紫岩乡是汉将军纪信的故乡。位于西充县城东北十六公里处,东接古楼,西靠义兴,南邻关文,北依西碾,幅员面积二十平方公里,人口一万二千人。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不仅有众多神奇的自然景观,更有许多名人传说和令人千秋凭吊的人文遗迹。 紫岩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据四川省嘉陵江考古队1986年在紫岩乡的观音庙村考古发掘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濮”族先民的活动,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遗迹。在巴人未入川前,四川境内有八族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尚书·牧誓》载有:庸、蜀、羌、鬃、微、卢、彭、濮八族,濮族先民就生活在紫岩一带。考古学家认为,紫岩文化是嘉陵江流域现已发掘到的三处文化遗迹之一,其余两处是阆中的兰家和南部涌泉。它们比广汉三星的历史还要早1000余年。据考古学家分析,紫岩文化属于中原文化或与中原文化有深厚的联系,这和紫岩、义兴、槐树片区的方言与中原古音相近而得到有力的证明。 紫岩乡建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代以前为大陵镇,明末清初为油井镇。据宋版《舆地纪胜》载:“扶龙山在西充县大陵镇”,扶龙山下扶龙村是汉将军纪信故里。大陵镇就设在如今紫岩乡场镇西北二公里处的油井寺。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西充的三个名镇是晋城镇(西充县城)、大陵镇(紫岩油井寺),小陵镇(仁和官禄山下)。古代紫岩的建镇似与祠祀有关。建大陵镇是指紫岩境内扶龙山下是汉将军纪信故里,小陵镇是指仁和境内官禄山下有宋丞相徐恺墓。明末清初随着紫岩场的繁荣兴旺,经济文化中心的凸显,镇治从油井寺迁到了紫岩场,清宣统元年(1909)设紫岩乡属东区,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上的紫岩不仅是川北最为发达的文化重镇,而且还是地方经济发达,货物商贸交流的中心。在宋代以前紫岩场已建有“纪将军祠”;公元1127年,宋朝还在紫岩场敕建了“利应庙”;祭祀忠臣王云将军;明朝随着马廷用家族的兴旺、崛起,紫岩马姓成为全国马氏家族的望族。紫岩遂成了西充、南部、阆中、南充、遂宁、盐亭、三台、射洪寻宗祭祖吃“清明会”的地方。加之又有闻名整个川东北地区的“二月工”文昌庙会,紫岩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川东北文化活动中心和商贸交流重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常有川东、川南、川北商贩骡马驮队往返运输货物于南部、阆中、巴中、广元、南充、遂宁、合川、重庆之间,商贩脚夫、墨客骚人汇聚,非常热闹。 千年古镇紫岩,地灵人杰百业兴旺,历代文臣武将辈出,文物遗迹众多,是值得人们千古传颂的地方。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后,感纪信的安汉之功,即把纪信故里之南地区的今西充、南充、蓬安、岳池、武胜等地划出置新县,命名为“安汉县”,开创了以纪念功臣而置新县的历史先河,并在纪信故里今紫岩乡纪公庙村建庙历代祭祀。 纪公庙位于紫岩乡纪公庙村九坪寨扶龙山下,为一座三层殿堂的大庙宇。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庙前石阶左右两侧有两根四米径围高约三十余米的参天古柏,常年有数千只鹭鸟在树上筑巢栖息,当人称之为“汉柏”。登天庙前十余级石梯,便到了前殿大门,门楣上悬挂一块鎏金大匾,上书“纪信将军庙”五个大字。门的两边挂着一副木刻描金对联:“杀身成仁,决意尽忠扶汉出;舍生取义,一心效命出荥阳”。前殿和中殿都是二开间的通堂大殿,每间宽约六米,两殿均塑有神像,挂有许多字匾,如“保庇兹土”、“德润斯民”、“神通显赫”、“万民仰止”等。过前殿两侧耳门登七级石梯就到中殿,再从中殿正中穿门而出,登上九级石梯就到后殿。这是纪公庙的正殿,又叫“将军殿”。此殿方方正正,高大雄伟,恰似一颗宝印。远远望去,大殿翘角飞檐,搬熬座脊,十分气派。殿堂内矗立着四根六尺围圆的大柱。中间两根大柱上镌刻着―副对联:“骑白马以扶刘,见危致命,汉室功臣第一,驾黄车而诳楚,替王身死,果州义十勇无双”。殿堂正中神台上塑有纪信座像,王者装束,大义凛然。千百年来这里香火不断,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紫岩庙为明朝礼部尚书马廷用仿南京紫金城宫廷建筑格式而建,位于紫岩场上的鱼凤山下,“文革”以前为紫岩乡完小所在地。紫岩庙依山势地形由低到高建有二层楼宁,气势恢弘,十分雄伟,宛如京城宫殿,为蜀中庙宇所仅有,令人叹为观止。庙的前殿由上下两层楼宇组成,一排五十米宽十余级青石趟梯台基上耸立着前殿大楼,八字形楼门上高悬明朝正德皇帝敕封的“紫岩庙”鎏金大匾,拾梯而上,经过殿门前的四大开间门洞,里面便是送子殿、财神殿、大五殿、紫岩殿(此殿有高达丈余的马紫岩木雕像)。走上前殿的二楼,站在临窗前,可以清楚观石前面五十米处大戏楼上的演出,故又叫观景台。从前煅到后殿的中间是由两边廊房围成的一个别致的台阶状天井花园,中有一棵怀抱粗的大古柳树和一棵不知名的粘胶古树(因学生常用树上的果荚汁粘书本),以及二丈余高的惜字塔一座,还有水池假山和各种花草。天井左边有“诰书楼”,安放有明正德皇帝镏金碑刻的金字“诰书”。以及为马廷用撰写的悼文碑,也称“御字碑”。后殿即文吕殿、俗称“高楼”,又叫“飞凤楼”,高约三十米。高楼翘角飞檐斗拱穿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可惜在文革末被毁。 ◎ 风土人情卖娃垭是旧中国贫苦人家没有钱,将难以抚养成人的子女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历史印证。此“卖娃垭”位于西充县紫岩乡场头,一棵巨大的黄葛树下,“卖娃垭”石碑分外醒目。据当地人介绍,2000年初,当地一农民在黄葛垭处无意发现露出一个头的石碑,上面有些许残缺的字。经人仔细辨认,上面有“卖娃”等内容。后来人们将此石碑挖出来,才发现这是一块记载当年在此地卖娃儿的石碑。在当地,黄葛垭早就有“卖娃垭”一说,但却没有相关记载,此发现将这一说法予以确认。 据该石碑记载,黄葛垭原名“大王垭”,其卖娃儿的历史始于明成化十四年。当地一进士深为此风郁闷,于是将此垭更名“卖娃垭”。据当地老人回忆,旧社会时,这里的黄葛树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口市场,辐射四周好些乡镇:卖娃儿的人家将要卖的子女带到这里后,在其头上插上草作标识,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成交,买主即将人带走。遇到太小的娃儿卖不脱的情况,有的父母就狠心地将其丢在垭口,听天由命。因此,此处又叫“丢娃垭”。当地人时兴过农历“二月二”,这天,一律不下地劳作,于是这天便成为当地买卖娃儿的交易日。为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当地政府特在黄葛垭立下这一特殊的纪念碑,以示后人。 ◎ 人物一、纪信(?-前204),字成,四川省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人,秦末汉初时刘邦的部将。先从刘邦起兵,为部曲长。前204年,纪信在荥阳城被围时假扮做刘邦的模样而让刘邦逃脱,自己也因此被俘,后被项羽处死。公元前206年十月(秦历以十月为首,接着是十一月、十二月,端月、二月到九月岁终),沛公刘邦率军至灞上,秦王子婴出降,刘邦进入咸阳后,采纳了樊哙、张良的意见,封闭了秦朝的府库,把军队撤到灞上。十一月,他与诸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严荆苛法一律废除。赢得了民心,提高了声誉。同时,他还接受部下的建议,派兵扼守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十二月,项羽率大兵40万攻破函谷关,引兵至戏,屯兵鸿门(戏和鸿门均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准备杀死刘邦。当时刘邦只有10万兵,军事力量上处于劣势,为了避免与项羽交锋,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去鸿门向项羽谢罪,言和求好。在向项羽说明虽然有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但在入关破秦后未敢轻动,立即封府库,废苛法和约法三章等情后,项羽转怒为喜,设宴相待。席间项庄舞剑,欲杀刘邦。此时,张良令樊哙入席,保护刘邦。刘邦乘项羽与樊哙谈话之机,离席入厕。张良叱樊哙出,自己出随出,劝刘邦速回灞上。在这紧急关头,纪信和樊哙、陈平、靳强力保刘邦从间道飞快逃出,返回灞上,脱离了险境,使刘邦转危为安。端月(即正月),项羽在戏这个地主召集会议,大搞分封,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封为汉王,划给遥远闭塞的巴、蜀、汉中为封地。公元前204年夏天的四月,项羽派兵攻打汉军,城内缺粮,将士也筋疲力竭,刘邦十分着急。五月的时候,将军纪信见情况十分危急,便对汉王说:“现在情况紧急,臣有办法,可保汉王你逃走。”在得到刘邦同意后,由陈平写了降书,派人送交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到了半夜,城内的妇女都相拥而出。刘邦便乘机在他的功将们的保护下从西门逃出,逃往另一个城市。那些妇女走完了,天已经亮了。这时装成汉王模样的纪信,卧在一乘龙车上,但一直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模样,楚兵以为是汉王出降,欣喜若狂,高呼万岁。项羽出营审视,见车上坐着的人不是刘邦,便问:“你是何人,敢冒充汉王?”纪信答道:“我乃大汉将军纪信。”项羽又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早已离开这里了!”项羽生气极了,下令将军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被活生生地烧死了。 历史评价: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政权后,便于第二年将纪信家乡从阆中县分出,汉高祖御赐“安汉”,属充国县。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将纪信家乡从南充县分出,新置西充县。故纪信为今西充县人。由于纪信为保刘安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后人立庙以祀。且历代王朝都有追封: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纪信替死》的英勇事迹也被搬上了文艺舞台。南充还被誉为“忠义之邦”。唐尚书右丞卢藏用曾作过《吊纪信文》。宋代果州南充郡郡守邵博在《纪将军庙碑记》中说:“汉高帝之兴,有天命哉。方因困于荥阳,其势甚危,一时谋臣多亡去者,独将军死焉,呜呼!古固有死,贵成天下事也,若将军之死......。”宋果州太守杨济有感纪信诳楚成汉,书刻“忠义之邦”4字于南充城西金泉山。 个人功德: 明监察御史卢雍于1518年(正德十三年)秋九月过灵泉寺(今岳池县秦溪乡八角井),作《忠义之邦赞》镌刻于驿道旁边石壁上。赞文曰:“顺庆名忠义之邦,重纪信之节也。监察御史东吴卢雍为之赞。道经灵泉,僧摩崖请题。按察司佥事刘成德曰盍书是赞,从之。巴人旧封,安汉故地,屹为巨邦,号称忠义。维昔纪信,委质高祖,荥阳围困,乃请诳楚。脱王之厄,甘焚其身,岂不爱身,义重君臣。炎汉开基,信功维元,当时不录,帝亦少恩。大节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杰。忠义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贤士辈出,民俗淳美,将军之风,使人兴起。我秉宪节,同爰咨询,爰作赞词,以示邦人。 二、马廷用:十四年戊戍科中进士改庶起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读学士。他曾参与预修《大明会典》,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殁,赠礼部尚书。 马廷用,字良佐,号紫崖,又号紫岩。(1446---1519),四川西充县紫岩乡人。祖父马觉照、父亲马铎,后因马廷用贵赠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马廷用兄马廷惠,弟马廷实。马廷用在明成化四年即公元一四六八年戊子科举于乡高中第一而名震都下;十四年即公元一四七八年戊戍科中进士(会试主考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刘佶,副主考彭华,会元梁储。祖公同榜有新都县杨廷和乃状元杨慎字升之父也。)改庶起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读学士。他曾参与预修《大明会典》,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他居官廉洁,尝署南京户部,适岁歉,发廪赈济江北流民就食者,全活甚众。他以经学特别擅长,为时人所推重。他德性和平、文学优赡,列职词林,载笔史馆。 致仕归家后,马廷用训子有方,常以清白训诫子孙,因而三个儿子为官期间,皆深受群众拥戴,后皆作栋梁。殁,赠礼部尚书。其墓在紫崖场旁“后花园”处,即当地人称“尚书坟”。 明朝西充教育家: 著有《紫崖文集》三十卷遗世。晋城南街有明代为其修建的学士坊,紫岩场还建有祀云的紫岩庙。”《长江文化网》上刊载的《西陵山水天下佳》文章中说:“‘县古临高岸,荆南第一城’。这是明代诗人马廷用赞颂巴东城的诗句。”《安徽线上》之“民间传说”之《双井巷》一文中说“《庐州府志》载明朝马廷用诗曰:‘经过此地见瑶台,曾是仙人跨鹤来’,可为证。”可见,马廷用的诗歌高逸、奇古。但过去史志上很少见到。马廷用不仅是高官,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马廷用在诗歌艺术与理论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曾为明人《东坡律诗集解》一书作过序。他还写过许多文章,明“吴都文萃续集”收有马廷用《茂恩堂记》、《峒春堂纪》等文。马廷用还任《元和州县志》、《大明会典》、《漕运志》总纂。正是由于马廷用的文章诗歌的名气很大,这也极大影响了西充文学、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所以,康熙六十一年《西充县志》称为其“文坛宗伯”,并认为“西充文学,自马廷用宗伯始盛。” 三、马正平,男,1950年生,四川西充县紫岩乡七村人,汉族。1977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高校中文系讲授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写作与作文教学研究等课程。198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2年获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1997年晋升教授。1998年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作为优秀人才引进负责写作学科建设,2001年被美国亚当·史密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写作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负责人、领衔导师;兼兼任美国亚当·史密斯大学文史学院兼职教授、院教代会主任、工会副主席、民进四川师大委员会主委。马正平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四川省汉语言文学学科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四川省精品课程(写作学)学科带头人。 在学术界,马正平曾任中国青年写作理论家协会首任会长,现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学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写作学会文化写作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四川省写作学会执行会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人脑思维应用开发委员会负责人。 20多年来,马正平教授在写作学、思维学、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语文教育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成果突出。 ●代表性论文:《50年来意境研究述评》、《50年来<人间词话> 境界阐释述评》、《知行递变:人类写作行为内在机制与思维模式研究》、《写作文化:人类写作行为的大技巧》、《写作分形论》、《非构思写作学宣言》、《从反映走向创构与应对:人类思维本质与分类新论》、《第三条路:走向生成主义语文教学观》、《21世纪作文教学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等。 ●代表性专著:《写作行为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生长论》、《现代写作教学原理与实践》、《现代写作学批判与建构》、《生命的空间:〈人间词话〉当代解读》。 ●代表性教材: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基本文体》、《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实用文体》、《中学作文教学新思维》。 ●代表性语文教材:马正平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初中语文教材审读专家,曾亲自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修订。 ●代表性语文教辅读物:从1985年以来一直对语文教育、语文教辅读物编写的研究,并将自己的写作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辅读物,编写出版的主要语文教辅读物有:《DCC作文训练》,中国写作学会,1991、《DCC作文导写训练》(小学—初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新路经作文训练》(初中—高中),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新理念作文训练》(小学—高中),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代表性奖项:美学、写作学著作先后3次获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写作教学改革获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另外,语文教改理论成果《生成主义:当代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改革的第三条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学会奖(1999——2004)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教育一、紫岩初级中学 现在的紫岩初级中学系1976年新建,原紫岩初级中学即为紫岩庙,76年当地将原有保存完好的紫岩庙拆除后迁至现址(紫岩乡粮站下地处),这是对紫岩庙的最大的一次文物浩劫,至此,紫岩的所有古建筑文物几乎丧失殆尽。 二、紫岩中心小学 ◎ 行政辖区辖堰塘沟、沿宾山、朱华沟、纪公庙、歇马桥、太平寺、观音庙、胥家湾、油井寺、何家嘴、龙洞山11个村委会。 ◎ 辖区代码511325214紫岩乡 511325214201堰塘沟村 511325214202洞宾山村 511325214203朱华沟村 511325214204纪公庙村 511325214205歇马桥村 511325214206太平寺村 511325214207观音庙村 511325214208胥家湾村 511325214209油井寺村 511325214210何家嘴村 511325214211龙洞山村特色农产品 水稻、小麦、红薯、玉米、棉花、油菜、辣椒、柑橘、生猪。 ◎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0166 男 5265 女 4901 家庭户户数 3348 家庭户总人口(总) 10166 家庭户男 5265 家庭户女 4901 0-14岁(总) 2367 0-14岁男 1287 0-14岁女 1080 15-64岁(总) 6931 15-64岁男 3592 15-64岁女 3339 65岁及以上(总) 868 65岁及以上男 386 65岁及以上女 48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0055 2 山西忻州市忻府区紫岩乡◎ 基本概况忻州市辖乡。1958年属火箭公社,1961年析置大南宋公社,1984年建紫岩乡。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区5公里。面积44.2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忻(州)宏(道)公路过境。辖紫岩、大南宋、北宋、东南宋、曹村、南庄、富强、双堡、十家村、魏家庄、兴旺庄11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玉米、高粱、谷子为主。乡镇企业有冶铁、铸造、氧化镁加工。 ◎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4724 男 7623 女 7101 家庭户户数 4352 家庭户总人口(总) 14724 家庭户男 7623 家庭户女 7101 0-14岁(总) 3573 0-14岁男 1875 0-14岁女 1698 15-64岁(总) 9824 15-64岁男 5115 15-64岁女 4709 65岁及以上(总) 1327 65岁及以上男 633 65岁及以上女 69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319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