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紫马乡 |
释义 | 紫马乡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椿、秋、衫、板栗、油桐等就经济林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苡仁米、油茶、花生也是紫马乡盛产的主要经济作物。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谷深。境内有金、煤、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金和煤的储藏量大,近年来,对金矿进行了合理的开采,金、煤已成为晴隆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 基本概况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紫马乡位于晴隆县最南端,东经105°20′,北纬25°33′,平均海拔1100米,距离县城约65公里。北靠安谷乡,南接邻县兴仁下山镇,东傍滚滚而去的波秧河,与兴仁的大山、民建、巴铃等乡镇隔河相望。全乡辖10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1.45万人,有汉、布衣、苗、彝、黎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040余人。行政区域总面积68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万亩,其中:田5530余亩,地1.04万亩。2003年末全乡财政收入6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3.2元。 紫马乡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椿、秋、衫、板栗、油桐等就经济林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苡仁米、油茶、花生也是我乡盛产的主要经济作物。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谷深。境内有金、煤、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金和煤的储藏量大,近年来,我县对金矿进行了合理的开采,金、煤已成为我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 人口数据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3467 男 7154 女 6313 家庭户户数 3294 家庭户总人口(总) 13335 家庭户男 7039 家庭户女 6296 0-14岁(总) 4544 0-14岁男 2409 0-14岁女 2135 15-64岁(总) 8295 15-64岁男 4459 15-64岁女 3836 65岁及以上(总) 628 65岁及以上男 286 65岁及以上女 34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2768 特色产品板栗,油桐,苡仁米,花生 紫马乡苡仁米寻销路晴隆县紫马乡5000余亩苡仁米喜获丰收。目前,大量苡仁米积压农户,愁无销路,急需外地客商前来收购。 紫马乡位于县城南部,素有晴隆“南大门”之称,交通便捷,省道沙(子岭)八(渡)公路从境旁穿过。近年来,该乡结合土质、气候等自然优势,引导村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去年规范划种植的5000余亩苡仁米现喜获丰收,产量达120余万公斤。所产苡仁米色白、粒饱,品质极佳。 由于信息闭塞,很少有客商到乡内收购苡仁米,村民出售苡仁米都是拿到附近乡场“零敲碎打”,销量极低。当地党委、政府也曾多次联系外商前来采购,但至今音信杳无。无奈,广大村民纷纷托笔者借贵报一角,欢迎广大客商前来收购。 村庄名录石头田村 上村 新中村 坪益村 高田村 新阳村 龙头村 新发村 栗树村 紫马村 学校电话晴隆县紫马乡坪益小学 电话:08597980220 晴隆县紫马乡屯上小学 电话:08597990303 晴隆县紫马乡教育辅导站 电话:08597980016 晴隆县紫马乡栗树小学 电话:08597980016 晴隆县紫马乡紫马中学 电话:08597980062 晴隆县紫马乡紫马小学 电话:08597980061 晴隆县紫马乡龙头小学 电话:08597980016 媒体报道控辍保学晴隆县紫马乡把“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地位,积极采取措施,力抓“控辍保学”工作,为今年10月省预检和明年6月“国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状况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领导团结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努力,“两基”工作于今年6月23日至24日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复查验收。为进一步抓好“两基”巩固提高,近日,该乡党委、政府采取措施,着力抓实抓好“两基”工作,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宣传力度,利用黑板报、集会、标语等形式宣传教育法规,提高广大家长送子女入学的认识;实施入学通知书制度,对适龄少儿,开学前下发入学通知书给家长,使家长按时送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对上学年辍学的学生,由政府下发复学通知书,敦促其返校;建立辍学干预机制,层层落实责任,把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业绩同学额巩固挂钩;建立辍学生追究制度,对学生辍学要找出原因,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并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严格控制乱收费,除上级允许代收的作业本费外,不准以任何借口乱收费,使学生交得起费,读得起书;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缩小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强化学籍管理,严格控制不足龄学生进入一年级就读和初三毕业生返校就读;对辍学生实行“三步到位”(即学校请入学、政府催入学和依法追入学),使其到校就读;实行辍学生报告制度,学生两天不入校,由班主任老师做动员工作并向学校报告,三天不入校,由学校上门了解情况,再次动员,五天不入校,由学校向政府报告,提交名单,采取措施敦保学生返校,做到早发现、早动员,早报告。 修通村路9月20日,晴隆县紫马乡新发村村两委成员、村民组组长和烟农代表纷纷向笔者反映,希望能借贵报一角帮他们呼吁,急盼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在物力、财力、技术上给予支持,极早维修从乡政府驻地至梭竹(新发村村委所在地)12公里通村公路,以方便烟农运输烤烟。 “今年春节过后,乡党委、政府组织大家种烤烟,我们积极响应,我家种了3亩多烤烟,烤了315公斤烟叶,平均按12元每公斤计算,可收入4500余元。可是现在通往村里的公路坏了,大部分烟叶积压在家里,无法运到烟站出售。”该村川洞组烟农林再勇说。 烤烟是新发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今年初,该乡实现了烤烟种植400余亩,预计生产烟叶800余担,可为烟农增收40余万元。可承载着该村烤烟外运的12公里通村路是唯一交通要道,由于夏天遇大暴雨的冲击,原本坑坑洼洼的通村公路损坏更为严重,有的地方路基开裂,有的堡坎坍塌,车辆难以通行,给当地烟农烤烟的外运带来极大不便,烟农苦不堪言。 村支书何庭帮介绍,为了维修通村公路,他多次跑到当地党委、政府反映,因乡政府财力紧张,无法实施。他们也多次向上级反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落实。 气象服务贵报5月5日〈读者天地〉版刊登了题为《烟农盼知本地天气预报》一文,报道了晴隆不少烟农希望气象服务进村寨。文章刊发后,当地烟草与气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为烟农提供定时、定点、定量的气象预报服务,进一步扩大人工增雨、防雹、消雹规模。 “气象部门在烤烟生产过程中,适时把大风、冰雹等气象信息送到烟区,服务烟农,化解了冰雹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烟叶能喜获丰收,气象功不可没!”紫马乡兴阳村烟农刘启伦指着刚刚下炕的金灿灿的烟叶满脸喜悦地告诉笔者。 据了解,在气象服务过程中,该县气象部门早安排、早准备,于5月中旬就完成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采购炮弹、开展了作业人员岗前培训及高炮岗前检修。同时积极主动与乡镇进行电话服务外,遇灾害性、重要性、转折性天气,还以专题气象服务的形式传真各乡镇政府,然后由乡镇告知烟农,让广大烟农提前做出防范。由于烟草与气象部门主动积极优质的服务,目前,该县长流、光照、紫马等乡镇烤烟长势喜人,烟叶已进入全面烘烤阶段,烟农未因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烟农们称,气象服务也是农民增收的活“财神.” 退耕还林(新华网)今年,晴隆县投资37万元,计划在紫马、大厂两乡镇实施恢复植被易地造林工程6600亩,预计2008年初便可完成。 光照水电站建成后,将淹没部分林地,为增加林地面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晴隆县委、政府开展了恢复植被易地造林工作。在紫马乡植被恢复基地,笔者看到,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认真为农户讲解各种苗木的种植技术要领和相关知识,农户们正抓住有利的气候条件,按要求规范种植苗木。为做好开地造林工程在紫马的实施,紫马乡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创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美好家园的要求,把易地造林作为党政工作的一件大事抓好落实,建立各种制度,确保造林工作顺利开展。据县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易地造林的林地将分配给农户,让农户管理,使农户受益。在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目前,全县已完成恢复植被易地造林工程5000多亩。 新农建设晴隆县紫马乡党委、政府把沼气池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计划今冬明春修建沼气池190口,目前已建成41口。 今年,该乡党委、政府向上级争取190口沼气池建设指标后,采取因地制宜和牢固实用美观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每口国家补助1300元材料费的标准修建。在沼气池建设中,该乡广泛宣传,争取群众支持。为建设好这一惠民工程,该乡成立了沼气池建设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沼气池的修建、发放补助物资和监督指导。目前,工程惠及的龙头、栗树、坪鱼、屯上等10个村村民正在抓紧施工,截至12月20日,190口沼气池己建成41口,预计明年2月初便可全部完工。 两栖民工近年来,晴隆县紫马乡高田、龙头、石头田、紫马等村活跃着400余“两栖”民工,他们上班当工人,下班当农民,除了耕耘自己的土地年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外,还进当地或周边乡镇企业打工,年人均收入7000余元,400余“两栖”民工年总收入逾420万元。 紫马乡距晴隆县城68公里,辖10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有14747人。乡境内山高、坡陡,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晴隆县的主要产粮区,素有晴隆“苡仁米之乡”之称,所产苡仁米色白、粒大,倍受消费者青睐。龙头、兴阳等村种植烤烟、油菜等1000余亩。高田干辣椒、兴阳砂仁、紫马蔬菜等农特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为让农民耕种好自己土地的同时,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近年来,紫马乡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乡镇企业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带动农民致富的主要载体。 目前,该乡仅紫马、兴中等村就有黄金开采点6个、其他企业3家。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壮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增长和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006年,6家黄金开采点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余人,周边4家煤矿吸纳了石头田、紫马等村农民从业人员近14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余元,400余“两栖”民工年总收入逾420万元。 苗寨奔富晴隆县紫马乡龙头村山背后苗寨充分发挥地处山区的自然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劳务输出,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 山背后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居住着57户260余苗族同胞。2003年前,该组苗胞年人均纯收入不足900元,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群众生活较为贫困。2004年初,村“两委”班子结合当地实际,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村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劳务输出等多业发展的致富之路。经过近3年的努力,共种植桃树60多亩,年收入3.1余万元;李树40多亩,年收入2.2余万元;退耕还林190.23亩。在养殖业的发展上村民年出栏生猪320头,出栏鸡鸭1150余羽(只),出栏牛、马110余头(匹)。据不完全统计,仅养殖业一项,全寨可实现年收入近32万元。如今,经果畜牧业已成为山背后苗胞的经济增长点。该组还有4户村民瞄准本组和周边村民加工苡仁米、玉米、大米、磨面等之需,购买电动机、打米机、磨面机,从事加工业,先后走上了富路。 山背后组仅有田地271.3亩,人多地少矛盾极为突出,为寻求致富门路,富余青壮年苗胞兄弟,一改过去“玩正月,耍二月,走亲串戚过三月”的陋习,积极与在外务工的亲戚好友联系,纷纷前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务工。目前已有30余人常年在外务工,20余人则利用农闲到附近矿山做临工,仅劳务输出,每年实现收入12万余元,极大地提高了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水平。 如今,走进山背后苗寨,昔日的茅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净的平房,电视、洗衣机、冰箱、高档沙发等已进入了寻常苗寨家。 荒山种茶连日来,晴隆县紫马乡兴洋、龙头、栗树等村流转的2000多亩荒山上,返乡农民工正忙着开垦联合承包的荒山,准备种植茶树。 据统计,截至近日,紫马乡返乡农民工共有近800人,在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下,目前已有300余名返乡农民工走上了自主创业或再次就业之路。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紫马乡外出打工农民青年有80%提前返乡。紫马乡抓住晴隆县出台《加大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有利时机,充分挖掘现有荒山荒坡资源,争取晴隆县茶叶局的大力支持,通过流转荒山2000多亩种植茶叶,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之路。 针对返乡农民工人数呈上升趋势,紫马乡在作好返乡农民工思想工作的同时,积极与晴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动,做好返乡农民工在就业、培训和创业需求方面的调查统计工作,开通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绿色通道”,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创业再就业、政策等相关事宜的咨询。同时,结合紫马乡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实际,鼓励农民工通过荒山流转种植茶叶,自主创业。 截至目前,紫马乡已累计开展返乡农民工农技培训1期,培训返乡农民工80多人;开展创业培训知识讲座2期,培训返乡农民工170余人,累计免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余份,政策咨询200多人次。 辣椒致富晴隆县紫马乡屯上村两委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鼓励村民种植辣椒,目前该村1200余亩辣椒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屯上村地处紫马乡东南面,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有19个村民组3500余人,长期以来,村民就有种植辣椒的习惯。近年来,该村两委把辣椒种植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抓,引导农民依托市场,发挥当地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辣椒的优势,大力发展辣椒特色产业种植,使辣椒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年增长。今年春耕一到,村民就忙于备种、整地、搬运农家肥,可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给该村辣椒种植带来了严重影响,辣椒育苗迟迟不能进行。该乡党委、政府按照“政府补贴、群众自救、小季损失大季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的思路,积极组织村民生产自救,抗旱保苗,鼓励2000余户村民采取覆膜保墒和地膜覆盖育苗等技术,指导村民育辣椒苗80余亩,确保了1200亩辣椒种植种苗的供给,种植面积与去年几乎持平。 目前,1200亩辣椒在村民的精耕细作、精心管理,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