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紫金砚 |
释义 | 紫金砚是我国历史名砚之一,原产地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其石料主要源于八公山,有六种色彩,20余种石品,质地优良,天然色彩丰富,为历代文人所赏识。 历史沿革八公山,古称“紫金山”,此山蕴藏着大量独特的天然石种——紫金石,石色赤紫而质润泽。开掘紫金石制砚,始于汉,盛于唐。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北宋宰相杜衍之孙 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特轻薄,皆远古物也”。《中国美术辞典》,“文房四宝”栏载:“紫金石砚产于安徽寿春紫金山,亦称寿春石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借得米芾所藏紫金砚,嘱其子入棺随葬”。大书法家米芾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紫金帖》中曰:“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用此石矣!”“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此外,米芾的《宝晋英光集》卷八还载有杂志一则记此事:“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题丁有煜砚铭》曰:“南唐宝石,为我良田,缜密以粟,清润而坚,麋丸起雾,麦光浮烟,万言日试,倚马待焉,降尔遐福,受禄于天,如山之寿,于万斯年”。 工艺特色紫金砚是传统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整个生产过程有20余道工序,主要包括:采石、制砚、打磨、封蜡、砚铭、配盒等。制砚的传统工艺有浮雕、透雕和线刻三种;其具体操作刀法有单刀、双刀、切刀等十几种;图案主要有传统的变形纹样和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两大类;主要生产器具和设施有50余种;成品样式一般按制式分规格砚和就形砚两大类。紫金砚虽有千年历史,但长期以来其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还要凭个人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感受才能掌握。 经安徽省地矿局三一三地质实验室取样分析,紫金石含钙量很高,而且含有锶、钼、钾、碘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此石“质坚、润泽、发墨”三美丰韵天成。该石有红、黄、紫、绿、青、赭、黑等色,可分为紫金、鱼子红、月白、黄金带、紫金带、花斑、蟹壳青、金黄、碧玉、墨玉、黑子等十一种之多。 传承发展为了继承、弘扬紫金石制砚这一传统工艺,寿县紫金石艺研究所戚良伯、柏玉麟积极开发研究紫金石砚产品,大胆进行创新,开发出紫金砚精品,受到书画家、专家、学者和收藏家的好评和青睐。二〇〇四年一月“寿县紫金石砚研究与开发”通过六安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安徽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四月二十三日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暨展销会,荣获金奖。九月十五日在中国豆腐文化节海峡两岸(中国·淮南)书画工艺精品展中荣获精品奖。二〇〇四年十月荣获安徽省六安市政府颁发的科学进步三等奖,二00五年六月获得“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中央电视台网络电视旅游频道、《书法报》、《安徽日报》、“旅游博览”、《皖西日报》、寿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