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释义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国际上成立最早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之一,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开拓者,是国际开放地理信息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以地球信息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从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需要出发,建立地球信息科学的应用基础理论,探讨数字地球发展战略与国家对策,发展技术示范系统,促进地球科学数据集成与共享,享誉国内外。

机构简介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是中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还是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Union Committee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Committee)、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系统建模”专业委员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Union Committee of Geographical System Modeling)和国际开放地理信息委员会(International Open Geo-information Committee)等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单位(Member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致力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构建国家级行业重大应用示范系统,建立“数据-模型-软件-系统”一体化的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体系,对中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国际合作研究为重点,积极推进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时空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研究领域

1、建立融图形思维、模型计算、知识推理于一体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论,形成时空数据挖掘、地理系统格局与过程分析的方法体系,发展国际一流的时空数据分析模型,服务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2、研究多源遥感信息的时空融合方法,建立高精度、定量化、高效率遥感智能计算与遥感地学分析模型,实现全国覆盖、高时序的地表参数反演与特征分析,服务于国家资源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

3、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时空信息可视化系统软件,为国家地学信息格网建设和公众地理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4、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并发展成为国家级地学数据集成与共享中心,实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网络共享,服务于地学科研环境的信息化;

5、构建以数据平台、地学模型平台、地学计算平台和虚拟可视化平台为基础的区域环境模拟网络平台,实现地学分析的超级计算和地学过程的动态模拟,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应急响应和科学决策;

6、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和发展国家级行业重大应用与示范系统,促进地球信息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深化。

发展历史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5年;1986年实验室主楼落成,VAX11-785超小型计算机系统及Arc/Info软件系统、I2S等国际一流的软硬件系统全部引进并投入运行服务,并启动了第一个国家级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项目——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国家“七五”攻关第73项项目);1987年实验室通过国家的验收,对国内外正式开放。

组织机构

据有关资料显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由6个研究室(中心)、1个学术期刊编辑部和5个联合实验室组成,另外还有10个国内外学术机构依托或挂靠在实验室。包括:

1、地理空间分析与系统模拟研究室:主要开展时空数据分析与建模方法、地表过程模式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

2、遥感地学分析与计算研究室:主要开展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地表参数遥感反演与遥感地学分析模型研究。

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研究室:主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与软件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

4、地图学研究室:主要开展数字制图与时空信息可视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5、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主要开展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处理与国家级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体系建设研究。

6、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共享中心:主要开展资源环境科学信息共享与国家级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7、《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负责《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杂志的编辑和出版。

合作机构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多个科研机构组建了联合实验室(Joint Laboratories),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

1、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联合建立,合作开展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

2、环境信息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东密执根大学联合建立,合作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国际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3、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联合实验室: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建立,合作开展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4、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建立,合作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研究。

5、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建立,合作开展海洋与海岸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依托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非法人单位(Affiliated Non-Corporate Organizations)包括:

1、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Data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2、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CAS);

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管理中心(Data Archiving Center f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ojects of 973 Program, MOST);

挂靠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机构(Affiliated Academic Organizations)包括:

1、国家遥感中心地理信息系统部;

2、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

3、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4、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5、国际地理空间开源基金会中国中心;

6、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RS/DIS工作组;

7、世界数据中心(WDC)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

人才队伍

领导班子

据有关资料显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为:

副所长兼主任:周成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时空数据挖掘、地理系统建模、水文水资源及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研究。

常务副主任:陆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GIS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交通GIS理论与技术、城市发展与城市GIS技术。

副主任:

庄大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王英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空间信息可视化与电子地图系统;

苏奋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生态建模、地学空间过程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诸云强,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地学数据共享。

队伍建设

据有关资料显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人员94名,包括院士2名、研究员26名、副研究员31名。其中50岁以上的科学家8人,占8.5%;45岁以下的研究与技术人员68名,占72.1%;具有博士学位61人,占64.5%。

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努力加强自身队伍建设,造就了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以青年研究人员为核心、研究生为主要力量、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的研究群体。

该实验室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采取增加研究生基金、接收客座研究生、健全导师负责和院校联合培养机制,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拓宽基础知识、扩大选题自由度、增强科研素质、提高科研能力,每年为社会输送几十名高级研究人员和管理干部。

据有关资料显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一个可容纳50人的现代化地球信息科学培训基地,配备了多种GIS、RS、DB软件,组建了网络化的培训平台,采用标准化的统一教材,由资深教师授课。培训课程涉及大型GIS平台应用与开发、GIS工程应用、数据库平台开发等,每年为社会提供近2000人次的技术培训与在线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1、创新性群体:通过团队的建设,实验室形成了6个相对稳定的创新研究群体,并与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田纳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国科学中心等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联合研究小组或研究中心,吸引到国际一流科学家参与实验室的学术研究。

2、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与青年研究骨干:时空数据分析与模拟、空间分布模式挖掘与知识发现、GIS前沿技术与软件系统、数据集成与共享等方面,均拥有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其中有1人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担任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31人担任863专项首席科学家;9位中青年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15位在国内学术组织任职。

3、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实验室毕业博士研究生110人、硕士研究生95人、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0人。

4、技术培训:实验室非常重视GIS的技术培训与应用系统推广。为国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生产部门举办了100余次GIS技术培训班和GIS应用高级讲习班,约7000人参加了培训,为中国GIS人才的短缺解决了临时的困难,特别是为西部培训了一大批GIS技术人才。

研究成果

据有关资料显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300余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涉及空间分析与系统模拟、空间分布模式挖掘与地学知识发现、地球信息科学前沿技术与软件系统、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成与共享、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大行业应用与示范等地球信息科学的各个领域。先后出版学术专著与图集130多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00多篇;制定国家、军队、行业等各类标准规范17项;自主设计开发了全系列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SuperMap、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空间分析模型系统、电子地图制作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60余项;建立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系统;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几十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和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奖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后近200名,已出站博士后和毕业研究生在国家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术交流

据有关资料显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了4次大型的国际会议,协办国际会议6次,其中空间数据处理国际会议是首次在亚洲召开,来自海内外的700多名地理信息系统专家与学者参加了会议;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双边会议3次。邀请了68人次的国内外专家来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学术讲座。该实验室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0多人次,受邀在国内外讲学80余次,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7次,主题特邀报告60余次。

据有关资料显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奥地利、日本、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建立了稳定、长期的科研合作,共同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国际合作项目32项。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的支持下(总经费230万加元),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国际遥感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了中国陆地碳循环研究,探索提高中国陆地碳库的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在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和中国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总经费465万美元),与美国Auburn大学、Woods Hole生态系统中心、Boston大学等合作,共同开展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评价的基于多尺度遥感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研究,项目在基于空间信息模型地球过程模拟方面,取得了创新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渔业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总经费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人民币1200万元,美元100万元),结合中国西部开发,开展千年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2004年,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主持召开了7次国际会议、4次国内学术会议,协办1次国际会议;有80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会议,30人次出国考察访问,邀请了国内外16位著名学者来实验室讲学。举办、协办会议有:“国际地球信息科学与地理系统建模暨第5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学术会议”、“空间分析高级研讨班”、中加碳循环会议、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和流域受害生态系统修复会议、中德“温带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中德“城市气候环境与遥感监测技术研讨班”、中德“自然遗产、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国际“地理现象空间渐变详细定量和模拟”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暨SuperMap GIS新产品发布会”、“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学术研讨会议、全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会议、第八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