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资阳市人民医院
释义

资阳市人民医院(原四三一医院、资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急诊急救于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是资阳市市级公立性综合医院,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指导医院,是泸州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四川省卫干院、甘孜卫校等四所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是资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雁江区新农合、中国人寿保险、太平洋人寿保险医疗定点医院,是资阳市急诊急救首批入网医院。

医院简介

医院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感染科、康复理疗科、肛肠科、麻醉科等12个临床一级科室,分设有普外、骨科、胸外、脑外、泌尿、烧伤、心血管、肾病、消化、呼吸、神内、内分泌、感染、肿瘤科、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眼科、耳鼻喉科,颌面内科、颌面外科等22个二级专科(专业组),病房设有血液透析中心和高压氧舱。年门诊量约19.5万人次、住院约7500人次,具备突发性灾害事故的院前急救和接收成批伤病员进行院内急救的实力。设有放射科、功能科、检验科、输血科、病理科、药剂科、制剂室、供应室等8个医技科室,分设有普放室、CT室、MRI室、B超室、彩超室、胃镜室、肠镜室、心电图室、肺功能测定室、临床检验室、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病理室等检查室,能够满足临床检查诊断需要。

医院技术

医院拥有飞利浦全身螺旋CT,德国进口0.35T核磁共振,日本进口DR,德国西门子彩色多普勒,内外科各一套中央监护系统,多功能进口全自动呼吸机,美国眼力健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仪,日本岛津500MAx光机,日本欧林巴斯240电子胃镜、胆道镜、肠镜,美国顺康前列腺汽化电切镜和膀胱镜,多台德国血液透析机,意大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高压氧舱。

医院能开展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全部的诊疗技术项目,能开展三级医院必备项目100余项,非必备项目400余项。成功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断指(趾)再植术,严重创伤合并症的急救处理,肝叶切除术,中上段食道癌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直肠癌、膀胱癌根治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甲状腺手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急性心肌梗塞诊治,急慢性肾功衰竭的诊治,血液透析,心衰救治和儿科危重症的救治,唇腭裂修复术,铸造烤瓷牙技术,运用日本欧林巴斯240电子胃镜开展上消化道止血、曲张静脉套扎术、食道狭窄介入治疗术,运用德国狼牌RWOLF电子腹腔镜开展胆囊摘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卵巢肿瘤子宫切除等微创手术,运用美国眼力健超声乳化仪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血液透析、高压氧疗和核磁共振在本市有较大优势。

医院是多家医学院校和医院的教学实习和进修基地,每年能够承担实习进修人员上100人,现有高级职称医师兼副教授19人,中级技术职称医护人员88人,兼职讲师50人。医院建有远程教育系统,为促进医院人才技术快速提升和方便患者享受专家级会诊服务与远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发展历程

资阳市人民医院前身为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厂职工医院(四三一医院),始建于1966年12月。40余年来,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1年经省内外医学院校对医院规模、设施设备、技术水平、教学科研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后,成为泸州医学院、遵义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卫生干部技术学院的教学医院,首批成为资阳市、雁江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成为多家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医疗定点机构。

一、机构名称沿革

1966 年 12 月— 1970 年 8 月,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医院(代号:四三一医院)

1970 年 7 月— 1975 年 9 月,交通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医院革命委员会

1975 年 10 月— 1978 年 8 月,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医院革命委员会

1978 年 9 月— 1994 年 4 月,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医院

1994 年 5 月— 2002 年 5 月,资阳内燃机车厂职工医院

2001 年 7 月— 2006 年 11 月,加挂资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牌子

2002 年 6 月— 2002 年 7 月,资阳机车厂职工医院

2002 年 8 月 2006 年 11 月,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厂职工医院

2006 年 12 月至今,资阳市人民医院

二、建设与发展

资阳市人民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伴随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厂的建设与发展而发展的。

1966年1月,建立铁道部资阳四三一厂卫生所,地址在原资阳县粮站。有注射室一间,医务人员8人。担负铁道部资阳"四三一"厂筹建处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

1968年8月,卫生所搬迁到筏子桥。设有诊断室、注射室、检验室,配备有高压锅、显微镜、小型X光机;有医务人员25人。为加快人才培养,工厂选派15名医生到北京、天津、青岛、上海等铁路医学院校和铁路医院进修学习。

1970年9月,医院搬迁到周祠坝家属区一幢四层楼房,正式挂牌成立"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医院"。医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门诊,配备医务人员60名,设置外妇病区和内儿病区,编制床位20张。主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腹部外科、骨科和妇产科手术等诊疗技术项目。

1972年9月,医院搬迁到花果山下新址,即现医院所在地。占地面积1689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55平方米,有职工80名,其中医务人员 65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门诊科室,编制床位200张,设置内科病区、外科病区、妇产科病区、儿科病区。医院初具规模,能开展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开展了腹部外科、骨科和妇产科手术,对外伤和中毒病人能实施有效的抢救。

1987年新建传染科病房,增加建筑面积1134平方米,编制床位调整为250张。

1990年3月,工厂投资新建门诊大楼3074平方米并投入使用,同时,将内、外科病区一分为二,设立内一病区、内二病区和外一病区、外二病区,机关职能科室和辅助科室相应调整。1995年,医院职工增至330余人,病房床位增至252张,医院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1996年,医院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设有职能科室11个,医技科室8个,临床一级科室11个,二级专业组较全。医院在编职工3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5人(副高级12人,中级88人,初级155人)。同年11月,经内江市卫生局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并获得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十佳医院"称号。

1997年,铁路启动内部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受工厂委托,医院承担了工厂内部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实现医院划价、收费、药品和财务计算机管理,并与工厂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联网。1998年1月1日,工厂医疗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运转正常。

2000年8月,医院召开第十次党员大会,会议确立了"外塑形象,内强管理、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抢占市场、医德奠基、科技兴院、上挂下联、借梯登高,跻身铁路和本地区同级医院先进行列"的发展思路。从此,医院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同年12月,通过国家"二级乙等"医院复评。

2001~2005年,医院社会形象快速提升,技术创新有效推进,市场开拓卓有成效,经营业绩显著,职工队伍稳定,实现了医院的历史性跨越发展。

医院地址

资阳市车城大道三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5: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