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家讲坛之大风歌 |
释义 | 目录概述(01传奇皇帝 02 时代玉成 03 西入秦关 04 率先入关 05 在劫可逃 06 鸿门脱险 07 屈就汉王 08 还定三秦 09 彭城之战 10 韩信北伐 11 鏖战荥阳 12 韩信破齐 13 十罪项王 14 圆满收官 15 登基称帝 16 立仪定都 17 汉初三杰 18 血性男儿 19 冰火人生 20 一升一降 21 分封之争 22 奇谋天才 23 臧否不一 24 并峙双雄 25 吕氏英杰 26 幸运之歌 27 谋圣受封 28 军功封侯 29 第一功臣 30 刘姓封王 31 太上皇帝 32 白登之围 33 爱子封王 34 夺储之祸 35 封王之路) 基本信息《大风歌》是百家讲坛在2011年02月24日播出的栏目,由王立群主持。主要讲述刘邦的一生之成败,对之进行反思和总结,得到对今人有用的启迪。 主讲人简介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节目目录01 传奇皇帝 02 时代玉成 03 西入秦关 04 率先入关 05 在劫可逃 06 鸿门脱险 07 屈就汉王 08 还定三秦 09 彭城之战 10 韩信北伐 11 鏖战荥阳 12 韩信破齐 13 十罪项王 14 圆满收官 15 登基称帝 16 立仪定都 17汉初三杰 18血性男儿 19 冰火人生 20一升一降 21 分封之争 22 奇谋天才 23 臧否不一 24 并峙双雄 25 吕氏英杰 26 幸运之歌 27 谋圣受封 28 军功封侯 29 第一功臣 30 刘姓封王 31 太上皇帝 32 白登之围 33 爱子封王 34 夺储之祸 35 封王之路 36 翁婿嫌隙 37 成败萧何 38 反乎冤乎 39 死因之辨 40将星陨落 41高祖还乡 42英雄末路 43自信人生 44魅力四射 45用人有道 目录概述01传奇皇帝公元前202年,在山东定陶的一个土台上,一位五十五岁的中年男子在群臣的欢呼声中,戴上了皇帝的冠冕。他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与其他君王不同的是,这位皇帝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但是就是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三年鏖战,摧毁强秦,四载奋斗,战胜项羽……创建了延续四百多年的大汉皇朝。然而更为传奇的是,这位不读书的皇帝,却写下了一首大气磅礴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刘邦。他以一介亭长斩蛇起事,仅用七年时间就转身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君主,创造了从布衣到皇帝的神话。那么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是什么成就了这位布衣天子的传奇人生? 让我们乘着《大风歌》荡气回肠的旋律,跟随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走进大汉王朝,一同品读布衣天子刘邦的传奇人生。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一集《传奇皇帝》。 02 时代玉成秦始皇晚年,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押运一批到骊山修秦陵的刑徒,刚出发不久,这些刑徒纷纷逃跑,无奈的刘邦只好把他们全部放走,这件事历史上称为“丰西泽纵徒”。无法交差的刘邦为了躲避秦朝中央政府的追捕,只好在芒砀山隐居下来。但是隐居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就在刘邦因为“丰西泽纵徒”在芒砀山东躲西藏时,一个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得以重见天日。这个事件就是陈胜的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让刘邦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转机,从隐居到重见天日。但是此时的刘邦还没有真正走到历史的前台,说到底还只是秦朝政府捉拿的在逃犯。那么又是什么事情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呢? 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在刘邦当选沛公之际,就连他自己也不会预见到后来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从在逃犯到沛公,从此以后刘邦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次他真正地被推倒了历史的前台。而不管后来事情如何发展,此时成为沛公后的刘邦将如何领导这一场农民起义呢? 在大的机遇面前,刘邦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但在小的事情上面,刘邦起事之初是处处碰壁的,所以他只能投靠别人。他投靠的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秦国灭亡后,项梁带着项羽伺机复仇,他响应陈胜举事,举起反秦旗帜,成为江南最大的反秦义军。当刘邦失去自己的大本营后,就投靠了气势正盛的项梁,开始了和项氏叔侄共同战斗的岁月,那么在这个集团中,刘邦还会遇到什么机遇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集《时代玉成》。 03 西入秦关公元208年,反秦义军领袖项梁战死,被项梁拥立的楚怀王熊心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在人事上也做了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他把项羽和吕臣的兵权收归自己掌握,同时加强刘邦的队伍。而更让人不解的是,他还把入关灭秦的任务交给刘邦,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楚怀王熊心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件事情上,项羽也是人选之一,那么楚怀王为什么要把这关键的任务交给刘邦呢?在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仅仅是抑制项氏集团吗?刘邦又有什么资本去入关灭秦呢? 王立群先生认为,在分派救赵和灭秦的任务时,楚怀王熊心尽管怀有强烈的私心,而刘邦的长者风范也为他加了分。但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即使楚怀王熊心故意不让项羽西入秦关,也应该给他一个正统帅的头衔,没必要让项羽担任副职。那么楚怀王熊心这样安排,又是什么原因呢? 项梁在世时,楚怀王熊心只不过是他号令各诸侯的一个傀儡,处处项梁说了算。但是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这才成了真正的王。长期的压制使他想到要削弱项氏集团的力量,因此他把入关灭秦的任务交给刘邦。尽管入关灭秦比起北上救赵要轻松很多,但终归也要打一场恶仗,那么刘邦西入秦关之路走得怎么样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三集《西入秦关》。 04 率先入关刘邦在西入关中的过程中,虽然也吃过败仗,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很快他就进入了陕西境内。到此为止,刘邦完成了入关的第一部,灭秦将是他下一步的重要目标。而咸阳作为秦朝的都城,它的防御体系绝对非同寻常,肯定会有重兵把守。那么刘邦将如何完成灭秦的大任呢? 秦王子婴的投降,不但意味着秦朝的灭亡,也意味着刘邦成功地完成了灭秦的大任。刘邦统帅的这支队伍,从公元前207年起兵,到公元206年,历时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这是刘邦怎么也没有想到的,那么面对着突如其来的胜利,面对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刘邦会怎么处理呢? 当布衣出身的刘邦到达秦始皇金碧辉煌的宫殿时,他真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当年,刘邦在咸阳街头看到秦始皇出巡时浩浩荡荡,禁不住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慨。今日,当荣华富贵出现在刘邦面前时,这个昔日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张良的劝说下,竟然用理性克制了自己的欲望,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刘邦的又一个举动,让关中百姓趋之若鹜,那么刘邦到底做了什么?他又为什么这样做呢? 进入关中之后的刘邦,不断地在关中百姓面前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他放弃复仇,还军坝上,约法三章,也让后来的历史研究者们认为,刘邦集团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他们有着长远的政治规划和深思熟虑的思考。但是智者千考,终有一失,就是刘邦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一个错误的决定正把他和他的集团拉向深渊,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四集《率先入关》。 05 在劫可逃刘邦在偷袭陈留和智取南阳后,没有任何悬念地进入了关中腹地——咸阳。至此刘邦入关灭秦的任务已经完成。而北上救赵的项羽,却没有刘邦的幸运,作为副帅的项羽,他先杀掉主帅宋义,然后在巨鹿破釜沉舟,摧毁了秦朝的两大主力兵团——章邯兵团和长城兵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获全胜时,开始挥师西进,去取关中。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刘邦已经提前两个月进入了关中,而更让项羽想不到的是,进入关中的刘邦,派重兵固守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关中,那么面对着刘邦的这一举动,项羽将如何应对呢? 刘邦封堵函谷关,暴露了他想当关中王的私心,但事实上,刘邦比项羽提前两个月进入关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按照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关中王非刘邦莫属,项羽也应该遵守约定。但是此时的项羽做出了一个武力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项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大怒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问题呢? 王立群先生认为,项羽对于关中之地是有自己想法的,刘邦做关中王不符合项羽的战略设想。事实上,巨鹿之战后,项羽的自信心大增,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所以大怒之下决定武力解决刘邦,四十万对十万,这是一个任何人都能看出胜负的对决,但问题是,项羽的这个决定能顺利进行吗? 其实刘邦心里也非常清楚,和项羽对决,他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当他听到项羽的决定时,也慌了神。而和项羽不同的是,尽管刘邦没有项羽的实力,但他有项羽不具备的素质,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刘邦就发挥了他特有的素质。但是毕竟项伯不是项羽,他能说服项羽吗?刘邦能否躲过这一劫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五集《在劫可逃》。 06 鸿门脱险进入关中后,刘邦为了得到关中王的冠冕,派重兵封堵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关中。刘邦的这一做法,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项羽决定第二天武力解决刘项问题。然而这一消息,却被项伯带给了刘邦,于是刘邦使出浑身解数,说服项伯阻止项羽第二天的军事行动。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撤消了第二天的军事命令,刘邦暂时缓了一口气。但是军事行动虽然撤消了,第二天刘邦还得到鸿门去见项羽,那么在鸿门将会发生什么呢?刘邦又将如何说辞呢? 刘邦著名的“鸿门说辞”,可以说是不卑不亢,逢迎中又带有坚持。但是不管刘邦的语言如何漂亮,最终检验它效果的还是项羽,面对刘邦的花言巧语,项羽会是什么反应呢? 刘邦的“鸿门说辞”最终蒙住了纯真的项羽,但是它没有逃过范增的眼睛,所以范增设下项庄舞剑的玄机。尽管项伯不停地用身体阻挡项庄,但刘邦还是命悬一线,如果项伯稍不注意,刘邦就会遭到不测,那么这时,一向聪明的刘邦该如何脱险呢? 刘邦的鸿门脱险,张良和樊哙的表现可圈可点,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刘邦或许已经命丧黄泉。那么在整个鸿门宴的过程中,项羽不是没有机会杀刘邦,他是故意放过刘邦。这就让人不解了,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而放走刘邦之后,张良又将如何向项羽交代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六集《鸿门脱险》。 07 屈就汉王刘邦在鸿门脱险之后,希望能依照“怀王之约”被封为关中王,然而,项羽在大封天下诸侯王的时候,却把刘邦封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这个决定让刘邦既恼火又无奈。按照“怀王之约”的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就是关中王,刘邦虽然没能如愿以偿在关中称王,但通过对项伯的贿赂,又得到了巴蜀北边的汉中郡,虽然仅仅是多了一个郡的地盘,可是这对刘邦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为他将来的东山再起创造了有利条件。自从沛县起兵之日起,刘邦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成就大业,人才非常关键。 但在蜀中,刘邦不得不面对张良要走的残酷现实。就在刘邦为张良即将离开而不舍的时候,张良又一次给刘邦出谋划策,献上了重要的一计,让刘邦看到了事业的转机,张良对刘邦说:“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他说你为什么不走过去以后,就放一把火?把后边那个栈道给烧了?烧了以后,第一,是断绝了汉中跟关中的交往。第二,也让项羽知道,我刘邦绝不再回到关中来了,让项羽放心,你就是封到巴蜀,封到汉中,项羽还老惦记着你,你怎么能让项羽不惦记你呢?把栈道烧了。 刘邦就听了张良的话,所以两个人在最后洒泪而别的时候,刘邦一把火把栈道给烧了。烧了以后,项羽果然非常放心。觉得栈道烧了,再修复栈道是极其不容易的。所以,项羽放心地回他的彭城去了,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刘邦就带着他的人回到汉中。到了南郑以后,刘邦一度非常艰难,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物的到来,为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七集《屈就汉王》。 08 还定三秦公元206年,刘邦让韩信率领主力部队杀回关中,经过四个月的鏖战,打败了项羽分封的三秦王,占领了关中要地。而让人奇怪的是,刘邦攻打关中期间,三秦王竟然没得到项羽的任何支援。关中一战如此重要,项羽为什么没有参加?在鸿门宴中,由于刘邦不断示弱,项羽才没有听谋士范增的话杀掉他。但他对刘邦的防备之心并没有放下。 然而,刘邦八月份从汉中发兵,十二月份打下关中,战争持续了四个月之久,而在此期间,项羽竟然坐视不管,毫无反应。关中大地战火纷飞的时候,项羽究竟在干什么?他为什么会坐视三秦大地被刘邦攻占而无动于衷呢?史书没有具体记载,但在王立群老师看来,此时的项羽正陷入到另一个战争的泥沼中拔不出来,这就是齐地的叛乱,一个叫田荣的人给惹了麻烦。田荣在齐地称王后,有一次,项梁在一次战争中帮助了田荣,亲自带兵把田荣救出来。然而,后来在项梁遇到危险时,田荣却见死不救,导致项梁战败死亡。 项羽是叔父项梁带大的,叔侄二人一起征战多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项梁之死令项羽悲恸万分,也增添了对田荣的仇恨。巨鹿之战后,实力强大的项羽开始号令天下,分封诸侯王。在项羽分封的十八个诸侯王中,齐地占了三个,唯独没有田荣的份。项羽的漠视和报复惹恼了田荣,田荣在齐地发生了叛乱,最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八集《还定三秦》。 09 彭城之战公元前205年,刘邦抓住项羽在齐国平叛深陷齐地不能分身的机会,率领56万大军东出函谷关,去攻打项羽的西楚国。刘邦这次出兵,打得非常顺利,他是春天开始出函谷关,四月份刘邦就打到了西楚国的国都彭城,把彭城给占了。刘邦进入彭城可以说是非常顺利。 换句话说,刘邦这一次东出函谷关,一路上打得顺风顺水。这里边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刘邦的兵力众多。这一次刘邦可不像鸿门宴,鸿门宴的时候,当时刘邦只有10万人,项羽是40万联军。而这一次呢,项羽倒没有组织联军,刘邦的军队达到了56万,是五路诸侯的联军,所以他兵力众多,这是他顺利打入彭城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是军心大震。刘邦这一次打仗的时候,他的军队士气很高,因为他的很多士兵都是江苏人,等于是打回老家去,所以大家的情绪特别高涨。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叫正义之旗,就是这一次打回彭城,刘邦还高举了一面正义之旗。军队打仗,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说你这次出兵,有没有道义,你是正义之师,你还是侵略他人?而这一次刘邦打出来是正义之师的旗号。也就是为义帝报仇的旗号,这样刘邦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打到西楚国的国都彭城,并迅速占领彭城。正在齐国平叛的项羽闻讯后,率领3万精兵杀回彭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这是刘邦和项羽自秦末起兵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这也是刘、项争夺天下的第一次大战。那么,这一战的结果会怎样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九集《彭城之战》。 10 韩信北伐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彭城之战中,刘邦的56万联军不敌项羽的3万精兵。刘邦的军队一直败退到荥阳才站稳脚跟。但防线稳固后,刘邦的后方却出了问题。诸侯联军中的赵国、代国和西魏国相继叛汉。赵王是姓赵名歇,这个赵歇叛了,赵歇叛汉的原因是因为代王陈馀的挑唆。因为陈馀当年给刘邦提出的出兵条件是让他杀了张耳,结果刘邦找了一个像张耳的人杀了,把头给人家送过去,忽悠陈馀。所以陈馀加入联军,赵王也加入了。等到后来发现张耳没有死,陈馀不干了,所以代国退出,赵国退出。 西魏国的国君,就西魏王魏豹的退出最具有戏剧特色。赵国不干了,魏国不干了,这个西魏国怎么退出来呢?西魏国魏豹给刘邦提了个要求,我要回家看父母,请假了,回家省亲了,一过黄河,魏豹就下令,把黄河渡口给封锁住,叛汉,跟刘邦不干了。对于赵王、代王的叛变,刘邦没有采取行动,西魏王魏豹的叛变刘邦立即感到问题很严重。因为西魏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西魏国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今天的山西,就是省会是太原的山西。山西的地理位置对于刘邦来说太重要了,从山西南下,可以切断刘邦所在的荥阳的补给线,从山西西进,可以打到现在刘邦的关中根据地。所以魏豹叛变后,刘邦就派韩信北上平叛,但刘邦又在韩信平叛的过程中,不断抽掉韩信的精兵,去补充荥阳的兵源。那么,韩信带领剩下的老弱之旅,能连续平定三个反叛的诸侯国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大风歌》第十集《韩信北伐》。 11 鏖战荥阳从战争角度来讲,项羽绝对是能打硬仗的人,从他出道以来,几乎是百战百胜。因此谁遇上项羽,那就倒霉了。事实也是如此,当韩信在黄河以北打得顺风顺水时,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项羽是穷追猛打。经过彭城大败后的刘邦,只得退守,在河南荥阳他建立起一个防线,来阻止项羽的进攻,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刘邦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是刘邦劣势地位随着几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彻底扭转了,那么在相对不利的情况下,是谁帮助了刘邦?他们都为刘邦做了什么呢? 在无助的情况下,刘邦想到分封,立刻遭到了张良的阻止,尽管张良阻封是有道理的,但是张良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刘邦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邦集团粮食用尽,后果可想而知,那么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刘邦将如何化解这一困境呢? 当刘邦从荥阳城西门逃走时,狼狈到了极点。可以说,自从和项羽对峙以来,刘邦就没打过一次胜仗,他始终处在被牵制的状态中。那么刘邦的这种日子还要过多久?谁帮助他改变了这一局面? 当刘邦第二次从荥阳逃跑时,在战争的态势上其实和第一次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这时的刘邦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项羽由于后勤补给线的切断,不得不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一贯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项羽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呢?当项羽第二次回兵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十一集《鏖战荥阳》。 12 韩信破齐正当刘邦在荥阳承受着项羽军团巨大的压力而抽不出身时,他手下的两个人同时盯上了一个诸侯国——齐国,这两个人一个是顶级说客郦食其,一个是大将军韩信。郦食其认为,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全可以说服齐国称臣投降。而此时身处黄河北面的韩信,也觉得自己有能力拿下齐国。这样一来,韩信想武力灭齐,郦食其要说服齐王投降。那么问题就来了,两个人都想吃这一块肉,谁最后能把齐国吃掉?如果一个人吃了,那另一个人怎么办? 郦食其果然厉害,不费一枪一炮,完全凭着嘴皮子功夫就说服了齐国称臣。这对刘邦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韩信怎么办?齐国臣服了,韩信还能武力解决齐国吗?当韩信知道这一消息后,他会做出什么决定呢? 韩信不但拿下了齐国,而且还把前来救援的龙且打得大败,这样韩信就平定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韩信破齐的消息一传出来,立刻让四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么这四个人是谁呢?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十二集《韩信破齐》。 13 十罪项王韩信攻占齐国,对刘邦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韩信远在山东,刘邦在河南,只要韩信不出兵,刘邦就只能在荥阳战场苦苦撑着。而此时项羽的日子也不好过,韩信攻占齐国后,极大地威胁了项羽的国都彭城和他大军的后勤保障,因此,刘项两家都处在了僵持之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还有什么牌可打?刘邦又会怎样应对这种局面呢?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刘邦开始玩起了嘴皮子游戏,他陈谷子烂芝麻,列出了项羽的几大罪状,在王立群老师看来,有些罪名完全是无中生有,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到了刘邦嘴里就变得冠冕堂皇起来。那么除了上述几大罪之外,刘邦还会为项羽网罗哪些罪名呢?这些罪名,王立群先生如何看待呢? 刘邦的确是用了心思,在他嘴里,项羽就是罪大恶极的不赦之人。但是在王立群老师看来,刘邦列举的十宗罪中,真正让刘邦最为恼火的,还是项羽没有封他做关中王。这是他内心最隐蔽的伤痛。 那么被人列出了十项罪名,项羽会是什么反应?他将如何应对刘邦的这一番说辞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十三集《十罪项王》。 14 圆满收官从汉二年五月到汉四年八月,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整整对峙了28个月,双方僵持不下。此时对于刘邦来说,绝不敢轻举妄动,因为项羽手里掌握了刘邦父亲、妻子等好几个人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怎么办?掌握着重要人质的项羽又会做什么呢? 鸿沟议和是楚汉战争重要的转折点,刘项两家在鸿沟议和以后,项羽打完了他手里最后的一张王牌——人质,继而,项羽撤兵,从项羽的这个举动可以看出,项羽对鸿沟议和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相信刘邦会遵守约定。那么刘邦会撤兵吗?他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在项羽诚心诚意退兵的情况下,刘邦集团单方面毁约,发出追击的命令,刘邦的这一追击,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这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一战,那么这场战役刘邦为什么能打胜?是谁帮助了刘邦? 垓下之战,项羽的10万之军对付刘邦集团的60万之众,胜败可以预料。这一战最终以刘邦的胜利结束了。盖世英雄项羽最后自刎而死。那么面对这位与自己以前共过事,现在是对手的敌人,刘邦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他会如何处理项羽的后事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十四集《圆满收官》。 15 登基称帝项羽死后,刘邦雄霸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这个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矛头直指手下大将韩信。作为诸侯王的魁首,韩信战功卓著,手中握有三十万精兵,他的问题要是处理不好,势必会造成种种难以预料的后果。那么,刘邦究竟该如何对待手下的这位天才将领呢?通过一夺兵权二徙封的方法,刘邦妥善地解决了韩信的问题。无论是分封还是徙封,都已经被刘邦玩得如火纯青。刘邦利用分封解决的远不止韩信这样的问题,它还是刘邦集体由弱变强、最终夺取天下的秘密武器。 刘邦很清楚,要想夺取天下,人才是关键,分封是吸引人才的最好办法。分封成了刘邦激励属下的重要手段。从沛县起兵到西入秦关,从还定三秦到垓下之役打败项羽,此时的刘邦已经称雄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王中之王,登基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刘邦的心中还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自己的亭长出身太过卑微,历史上并无先例。那么,谁能帮助刘邦打开最后的心结,成就他从平民到大汉开国皇帝的传奇呢?在通往帝王宝座的路途中,他还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十五集《登基称帝》。 16 立仪定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揭开了西汉王朝200多年历史的序幕。然而,习惯于在马背上打江山的刘邦,在坐江山时却遇到了难题:虽然已经拥有了九五之尊的帝王身份,却丝毫没有帝王的尊贵感受。另外,国都究竟应该设在哪里也成了困扰他的难题。 就在这时,两个小人物出场了,一个是叔孙通,叔孙通是孔子时期鲁国权臣叔孙氏的后人,虽然是一介儒生,但叔孙通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叔孙通看到刘邦因为礼仪制度不完备而发愁,就建议刘邦说,争天下,儒生是不管用的,守天下,你离不开儒生。所以叔孙通帮忙制定了一整套规则,这个规则一制定,再上朝的时候,就井然有序了。刘邦登基之初,很多重大的国事都没有确定,其中就包括定都的问题。最初刘邦想把大汉国都定在洛阳,手下的王公大臣也纷纷支持刘邦的这个想法。然而,就在这时,另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插了进来,并最终改写了历史。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十六集《立仪定都》。 17 汉初三杰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从平民百姓到当上皇帝时间最短的一个人。刘邦从起兵反秦到楚汉战争中消灭项羽,最后登上皇帝宝座,一共只用了七年时间。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速成”。而在刘邦称帝“速成”的背后,有三个人功不可没,这就是张良、萧何和韩信。 刘邦曾经也谈到这一点,一个大臣曾经说刘邦得天下是因为刘邦大方,项羽小气,刘邦听完以后,他就打断了大臣的话。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你没有说到点子上。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个子房是张良的字,刘邦提到张良,非常客气,都称他的字,叫子房。刘邦这个人很傲慢,但惟独对张良不叫子房不开口。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天下的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我得了天下。 刘邦这一番高见一发表,底下大臣们都对刘邦的这个高见表示赞成,其中韩信是汉初的军事名将,他在战场上攻城掠地,立下了赫赫战功。相比之下,张良和萧何没有韩信在战场上的威风,但他们在刘邦集团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张良和萧何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他们和刘邦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大风歌》之《汉初三杰》。 18 血性男儿秦末天下大乱,草莽中英雄辈出,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在民间有一个田氏家族,兄弟三人从乱世中崛起,三人相继在齐地称王,成为群雄逐鹿中一支重要的反秦武装。 田氏家族的第一颗明星是田儋,田儋很了不得。当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的时候,陈胜曾经派了一个人要到齐地去攻城略地。结果,陈胜派的这个将领赶到了狄城,就是今天山东的高青县,这个时候狄城的县令防守得很严,所以陈胜的军队一时得不了手,所以狄城就一直控制在秦帝国的手里面。 但是有一天,这个狄城出了一件大事。豪强田儋捆着他家里的一个奴隶去见县令,带了一帮年轻人去见县令。因为秦朝规定,凡是主人要处死自己家里的奴隶的时候,需要报请当地的父母官批准。所以,这个田儋押着要处死的奴隶,绑着他去见县令,其实这是一计。绑了他去见县令,县令毫无戒备。在县令接见田儋和他要处决的这个奴隶的时候,田儋就突然出手,把狄城县令给杀了。 杀了县令以后,田儋就把这个县的权给夺了,夺了权以后,田儋自立为齐王,可以说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而田氏兄弟中的老三田横和手下的五百壮士,更是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故事。那么,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他们做了什么呢?田氏三兄弟,又有怎样的命运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大风歌》之《血性男儿》。 19 冰火人生项羽死后,他的部下们也是树倒猢狲散,各奔东西。项羽的这些部下,个个能征惯战,当年都有把刘邦追得四处逃窜的战果。此时的刘邦已经拥有了生杀大权,不管是为了政权的稳定,还是为了出出气,他都毫不手软地向项羽曾经的部下发出了追杀令。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曾经把刘邦逼得节节败退的季布却被刘邦赦免了,曾经放过刘邦一马的丁公,却成为了刘邦的刀下之鬼,那么项羽部下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究竟是什么决定着他们的生与死呢? 项羽的部下季布,本来是刘邦的必杀之人,但是因为朱家的相救和滕公的传话,最终幸运地得救了,那么刘邦为什么能够放过曾经让自己吃尽苦头的季布呢?刘邦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 季布开始面临刘邦的追杀令,采取的是迂回路线,先逃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再等待时机,最终依靠高人指点逃脱了被杀的命运。与此相反的是,项羽的一个部下丁公,既没跑也没藏,径直去找刘邦了,他原想自己曾经有恩于刘邦,换个一官半职应该没有问题,没有料到刘邦却把他送上了黄泉路。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项羽手下有一个叫钟离昧的大将,他最终的命运却颇为蹊跷,钟离昧虽然也是刘邦点名追杀的,但是他既没有被刘邦杀死,也没有被赦免,而是被他的一个朋友逼迫自杀。那么钟离昧的这个朋友,为什么会对他如此决绝呢?钟离昧的悲剧命运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十九集《冰火人生》。 20 一升一降汉五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后,着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追杀项羽旧部,这种全国性的白色恐怖,让项羽旧部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最终引发了一位异姓诸侯王的叛乱。这场叛乱虽然很快就镇压下去了,但是这场叛乱对汉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由此拉开了刘邦用人策略根本性改变的一个序幕。那么这场叛乱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刘邦的用人策略,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汉朝刚刚建立不久,由于有功之臣太多而职位太少,所以很多人还没有得到应该享有的待遇。机会终于来了,臧荼叛乱被镇压之后,由此就空出了一个诸侯王王位的空缺。 可以预见,很多人会对这个王位垂涎欲滴,那么最终这个王位归谁了呢?这里面又体现了刘邦怎样的一个用人思路呢? 汉初的政权并不太平,刘邦刚处理完诸侯王叛乱事件,不久又有一封密信告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谋反,这犹如一颗炸雷,让刘邦慌了手脚。韩信非同一般人,他一旦谋反,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关键时刻,谁能为刘邦送上锦囊妙计呢? 密告韩信谋反一事,我们现在看起来,其实是证据不足的,当时如果有人从中调解,也许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历史的记载当中,汉初政坛的两个决定性人物,张良和萧何,在这个关键时刻,竟然一起失语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个历史疑问呢? 一封莫须有的密信,就让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从天上重重地落到了地下。难道刘邦不知道这封告韩信谋反的信证据不足吗?刘邦借机贬韩信为淮阴侯,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集《一升一降》。 21 分封之争汉高祖六年,当上皇帝的刘邦终于解决了一件悬了很久的大事情,那就是分封功臣,刘邦称帝后,由于群臣争功,分封功臣一直是刘邦面临的最棘手的事情。这一次,刘邦一口气封了十位列侯,这是刘邦称帝后第一次批量封侯。在第一批封侯的十个人中,曹参排名第一,那么曹参是谁?刘邦为什么会如此看重曹参?在刘邦反秦灭楚的战争中,曹参有过什么功劳?刘邦的分封有什么标准? 在刘邦第一批封侯的十个人中,有一个人,他仅仅是为刘邦赶车的车夫,也被封了侯,而且就在曹参的后面,是第二个被封侯的人,此人就是夏侯婴。他本人并没有多大才华,但是,对君主的忠诚使他倍受三代皇帝的信任。但是仅仅有这一点,就能够封疆列侯吗?在夏侯婴身上,还有哪些优点?刘邦封他为侯到底对不对呢?如果论功封赏,那么夏侯婴有什么功劳?他为什么会被刘邦封为侯呢?此人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一集《分封之争》。 22 奇谋天才在刘邦集团,有著名的三杰,他们对刘邦贡献极大。其实,刘邦身边还有一位重要的谋士,他虽然不在三杰之列,但却是刘邦的重要参谋,是张良的最佳搭档,此人就是陈平。在刘邦第一批封赏的十个列侯中,陈平也名列其中。那么陈平是什么人?在楚汉战争中,他为刘邦做过什么?他为什么能入刘邦的法眼呢? 陈平在年轻时,不但是个另类的人,此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生三易其主,是一个跳槽高手,他一生换了三个主人,第一个主人是魏王咎,第二个主人是项羽,最后才跟了刘邦。陈平的三易其主也被人当作一个缺点,那么陈平是如何跟定刘邦的?他的三易其主是怎么回事呢? 从陈平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此人非常有智谋,他一生所遇凶险也并非一次,但每次他都能化险为夷,平安着陆。那么陈平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后世的人对他多有微词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二集《奇谋天才》。 23 臧否不一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自从跟随了刘邦,陈平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屡屡为刘邦献上重要计谋,在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历史中写下重重的一笔。同样还是这个陈平,在刘邦登基称帝之后,在诱捕韩信、白登解围中也功不可没。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谋臣,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高,尤其是他被指责“盗嫂”一事,更是让世人对他的人品产生了严重怀疑。一个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多的指责和非议?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陈平的计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史书中有陈平“凡六出奇计”的记载。第一计是反间计。 第二计叫金蝉脱壳。第三计是韩信封王。第四计叫调虎离山。第五计是我们没有讲过的,叫白登解围。但经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奇计”二字多少让人感到有些牵强。那么,他为什么认为陈平的这些计谋大都算不上奇计呢?陈平的“阴谋”虽然为大汉王朝的创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却导致了后人对他的非议和责难。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使陈平遭受指责最多的还有两点,尤其是他和嫂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了一个历史疑案,千百年来受尽了世人的指责,这也是后人对他评价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陈平遭受非议的原因还有哪些? 历史上的陈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三集《臧否不一》。 24 并峙双雄刘邦的手下有两个列侯,史书上常常把他俩并在一起合称“绛灌”,“绛”指的是周勃,“灌”就是灌婴。这两个人虽然没有韩信、彭越、黥布的功劳大,但却深受刘邦的信任,并且在后来剿灭诸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周勃和灌婴究竟建立了怎样的功勋?先说周勃,周勃虽然是个粗人,但他一直对刘邦集团忠心耿耿,在刘邦夺取大汉天下的过程中功勋卓著,在刘邦病逝15年之后,他更是成了剿灭诸吕的关键性人物。在刘邦死前,甚至说了一句话“安刘氏者必勃也”,这句话非常蹊跷,结合周勃最后在剿灭诸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人认为这是刘邦具有预见性的眼光,这种说法显然不足信。除了周勃之外,还有一个人与他的经历极其相似,这个人就是灌婴。 那么,灌婴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秦末汉兴的历史大变革中,在众多的开国功臣中,灌婴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在大汉王廷权力争夺极其残酷的情况下,灌婴是少有的能获得所有掌权者信任的人。 那么,灌婴获得信任的秘诀是什么?在剿灭诸吕的过程中间,灌婴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作为刘邦的手下的两位列侯,史书上常常把周勃和灌婴合在一起并称“绛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那么,这两个开国功臣的究竟有哪些相似的经历?后人把他们并称“绛灌”的原因是什么呢?刘邦为什么对二人如此信任?后人为什么会把他们合起来并称“绛灌”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四集《并峙双雄》。 25 吕氏英杰刘邦于高帝六年两次封侯,其中大部分人是因为军功,但其中有三个人身份特殊,他们是周吕侯吕泽,吕后的大哥;建成侯吕释之,吕后的二哥;舞阳侯樊哙,吕后的妹夫。而三人中最著名的,就是勇闯鸿门宴的樊哙。 樊哙也是沛县人,他不仅和刘邦是老乡,还跟刘邦还是亲戚。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你看,这个沛县起兵的时候是萧何跟曹参建议沛县的县令把刘邦招回来。当时,派人去找刘邦,派的是谁呢?樊哙,派樊哙去找在芒砀山隐匿的刘邦。为什么派樊哙呢?至少有两条:第一,他知道刘邦在哪儿。第二,他去了刘邦相信,你弄个生人,说县令请你去了。刘邦会觉得县令是不是想宰我了?到那儿把他请过去,把他杀了怎么办呢?所以樊哙去,刘邦会信。 这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中间有一个字,我们可以概括起来,叫亲。就是他俩不是一般的老乡,他俩是沾亲带故的亲。这是刘邦和樊哙的特殊关系的一条。樊哙自从刘邦起兵反秦后,就一直跟随刘邦东征西讨,那么,他一生立了哪些功?他被封侯,是实至名归?还是因为和刘邦有特殊关系呢?而吕后的两个哥哥,又是因为什么被封侯的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大风歌》之《吕氏英杰》。 26 幸运之歌刘邦在高帝六年两次封侯,批量分封了29位列侯,其中绝大多数是靠战功卓著因此才立功封侯。但在这29位列侯中,也有幸运者。他们虽然也立了功,但和其他被分封的列侯相比,他们是人生的幸运者。 比如有三个幸运的人,他们不完全是靠军功,他们是靠着某种特殊的身份,有的是“烈属”,有的是靠自己母亲的智慧等等,总而言之,刘邦在高帝六年12月、正月的封侯中有人靠幸运,有人靠亲戚。这个人的幸运不光他一生幸运,而且他的幸运一直惠及到他的曾孙女。儿子、孙子、曾孙女都受幸运,所以这个人不得了。而且他那个曾孙女还不得了呢,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我们要讲的这个幸运者就是陈阿娇的曾祖父,这个人被封堂邑侯。 第二个人叫周昌,他被封侯是因为他的堂兄在荥阳会战中舍命守城,保护刘邦顺利逃走,所以刘邦对周昌很关照。第三个人郦商,他能够被封侯,虽然主要是靠自己立了军功,但也是因为他的哥哥郦食其为他指明道路,跟对了刘邦,因此他在刘邦胜利后能够封侯。那么,这三个幸运的人,他们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大风歌》之《幸运之歌》。 27 谋圣受封刘邦总结战胜项羽的“三杰”时,把张良列为“三杰”之首。而且刘邦对所有的部下都是想骂就骂,惟独对张良,言必称其字“子房”。古代称人称字,是表示尊敬。这对经常口吐脏字的刘邦来说,就实属不易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张良为刘邦建汉立过大功。所以建立汉朝之后论功行赏,张良名至实归,被封为留侯,那么张良究竟为刘邦立过哪些功勋呢? 张良作为一个文弱之士,虽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筹划大事,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所以刘邦封赏功臣的时候,给了张良远远高于别人的奖赏,但是张良没有接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汉六年,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二十九位功臣,然而还有很多未被受封的人心中不甘,难免私底下议论纷纷。如果不好好抚平,难免会引起谋反事件,那么当刘邦了解到这个棘手的形势之后,他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 张良劝刘邦封雍齿,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徇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那么这个意外获得好运的雍齿,到底怎样得罪过刘邦呢?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受封之后的张良在正值事业巅峰的时候,竟然逐步淡出了朝政。有人认为张良是功成身退以求自保,也有人认为,张良退出朝政是万不得已,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疾病缠身。那么张良淡出朝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后来真的不理朝政了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七集《谋圣受封》。 28 军功封侯在高祖六年,刘邦两次大规模地批量封侯,这两次共封列侯,二十九人之多。但是熟悉西汉初年历史的人会发现,还有一些在我们今天看来立有大功的人没有被封侯。这不仅是我们今天的看法,古人早就有过这个看法。五胡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创立者刘渊就认为西汉初年的陆贾,对于刘邦江山的统一和稳定建有奇功,为他没有被封侯而打抱不平,那么陆贾究竟建有怎样的功勋呢?从陆贾没有封侯的背后,我们又能探究出刘邦怎样的封侯标准呢? 陆贾接到收复南越国的这个棘手的问题之后,就千里迢迢地从长安奔赴南越国,到了南越国以后,陆贾竟然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南越王俯首称臣。那么陆贾究竟说了些什么,能让南越王立即心悦诚服的呢? 陆贾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复了南越国三个郡,这个功劳已经让人赞叹不已了,然而陆贾的功劳簿并不仅仅如此,他还建立了一个让张良、陈平等一流谋臣都自愧不如的奇功。那么陆贾的这个功劳,又是什么呢? 人们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最有名的是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只有贾谊认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那么陆贾这位立有如此功勋的重量级人物为什么没有被刘邦封侯呢? 西汉五年,刘邦消灭项羽平定了天下,到了按功封赏群臣的时候了。“功”怎么定?“赏”又是什么尺度?众多功臣意见嘈杂。经过一年多方方面面的考量,刘邦最终才拿出了按军功大小来封侯行赏的方案,那么这个深思熟虑的方案,又具有怎样的利与弊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八集《军功封侯》。 29 第一功臣刘邦从起兵反秦以来,在他身边就不断地出现一些能帮他出主意、打硬仗的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比如张良、曹参、萧何、韩信等等。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刘邦建立大汉朝也是水中花、镜中月。那么在刘邦七年反秦灭项的战争中,谁能堪称第一功臣的美名?在刘邦集团谁的功劳最大?刘邦心中的第一功臣会是谁呢? 王立群老师看来,张良、曹参、周勃、萧何都有可能入选第一功臣,而且张良胜出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到底谁会入选呢?在大臣们的眼里,他们认为的第一功臣会是谁呢?刘邦心里怎么想呢?他又倾向于谁呢? 在第一功臣的竞争中,刘邦力推萧何,这就让人不解了,论战功,萧何不及曹参;论谋略,他又不及张良。那么为什么刘邦偏偏看重萧何呢?难道仅仅是他当亭长时,萧何对他的照顾吗?为什么刘邦这次要拧着大臣们的意见,独断专行呢?刘邦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呢?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刘邦力推萧何,自然有他的考虑,此时的刘邦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开国后的建设上来,这当然是刘邦应该考虑的,所以他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并让萧何担任汉帝国的第一丞相。那么问题就来了,萧何适合不适合丞相这一角色呢?担任刘邦的丞相,日子好过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九集《第一功臣》。 30 刘姓封王汉高祖六年,刘邦在大封二十九位列侯的同时,又分封了四位同姓诸侯王。这四个王不是刘邦的兄弟,就是刘邦的儿子,或者是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人。可以说,刘邦的这次分封,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早在刘邦称帝以前,他的分封都是给了异姓的人,也是为自己立过功的人,那么这一次,刘邦为什么要封同姓王呢?从分封异姓诸侯王到分封同姓诸侯王,刘邦的分封思想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从刘邦的分封可以看出,他的做法是所有封建帝王称帝后的一贯作为,那就是先封自己的家人,刘邦自然不能免俗。那么在刘邦的分封中,除了兄弟,他还会封谁呢? 称帝后的刘邦自然不会忘记为自己的家人谋取点好处,他不但封了自己的兄弟,还封了自己的儿子和亲戚。其实如果仔细盘点一下刘邦封的王中,我们会发现,在刘邦称帝之前,他一直封的是异姓王,那么这时的刘邦为什么不论功封赏,再次封异姓的人当王呢? 由于担心异姓王叛乱,刘邦就用分封同姓王的办法来削弱异姓王的势力。那么刘邦既然这样怕出后患,为什么他不实行郡县制呢?在汉之前,秦朝的郡县制,刘邦为什么不采用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三十集《刘姓封王》。 31 太上皇帝汉高帝六年,刘邦大封诸侯王,其中包括四位刘姓诸侯王。而早在六年前,他在定陶登基称帝时,就封了吕后,封了嫡子刘盈,甚至连已故的母亲都给了尊号。可以说刘邦对他身边的重要功臣和亲属一概没有忘记,唯独有一个他迟迟没有考虑,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太公。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孝道,各朝代的君王们更是奉行以孝来治理天下。他们登基称帝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就是给父母上尊号。刘邦虽然最终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但这个举动却姗姗来迟。那么对于如此重要的事情,刘邦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为之?这里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刘邦和父亲之间曾经发生的几件蹊跷的事情,引得后人对两个人的关系议论纷纷。 第一件事叫刘氏太公。第二件事是扣为人质。 第三件事叫烹了喝汤。第四件事叫未央夸富。第五件事是营造新丰,第六件事是修建太上皇庙。这些事有的反映了刘邦对父亲非常敬重,有的则又显得不大敬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刘邦对父亲无动于衷一直不给他上尊号呢?刘邦跟父亲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呢?汉高祖六年,刘邦给父亲上了“太上皇”的尊号。在王立群先生看来,这个尊号给后世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太上皇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在这之后,历史上又出现过很多的太上皇,但是,这些太上皇大都和刘邦父亲这个太上皇情况不同。 那么,同样是太上皇,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中国历史又出现过哪些类型的太上皇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三十一集《太上皇帝》。 32 白登之围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初期,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这其中就包括韩王信。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后裔,仪表堂堂,作战勇敢,为西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楚汉战争期间,为了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把分封作为激励手下奋勇作战的手段。韩王信正是因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从而被刘邦封为了韩王,成为七个异姓诸侯王之一。刘邦也一度对韩王信非常器重。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刘邦对他有了看法。那么,这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因为对韩王信不信任,高祖六年,刘邦却针对韩王信做了一件事,结果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韩王信投降匈奴,联合起来侵袭汉地,刘邦亲帅大军征讨,然儿在白登被围,白登之围是刘邦称帝六年以来发生的最为惊险的一次危机,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刘邦的少数部队随时都有可能被歼灭。就在这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刘邦身边的一位重要谋臣站了出来献上了一计,这个人就是陈平。 那么,在白登之围的危难时刻,陈平给刘邦献上了怎样的计谋呢?那么,这场危机的起因是什么? 整个事件究竟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呢?从白登之围中侥幸逃脱后,刘邦意识到刘敬具有过人的谋略和智慧,于是在一个重大国事问题上向他问计。结果刘敬想出一计,而这个计谋对大汉王朝影响深远,并招来了后人非常大的争议。那么,刘敬献上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计谋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三十二集《白登之围》。 33 爱子封王戚夫人受到刘邦的宠幸,刘邦东征项羽的时候经常是带着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涕泣,白天晚上都是哭哭啼啼的,干嘛呢?求刘邦把太子废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这个话可不是一般的话,这个话是一箭双雕的。一旦她的儿子刘如意被封为太子的话,自然他的母亲就由嫔妃提为皇后了。所以,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了。 那么,在这个事情上,刘邦是个什么态度呢?史书记载,刘邦对这件事情的反应是这样的:首先,刘邦对太子有一个评价,他对已经立为的太子刘盈说了三个字,话不多,但这三个字非常重,叫“不类我”。“类”就是像,“不类我”就是不像我。意思就说,这个太子长得越来越不像刘邦,刘邦不喜欢这个不像自己的儿子。而对刘如意的评价呢?是两个字:叫“类我”,就特别像我。另外你看一下刘如意这个名字,如意,什么叫如意?如意就是如我所意。所以刘邦对这个儿子特别喜欢,而对那个儿子越来越觉得不像,不像自己的性格。 这就涉及到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刘邦和吕后的关系了。这样一来,他不光是需要在两个儿子之间的取一个权衡,而且涉及到这两个儿子所带来的两个女人之间的权衡。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记载来看,更多的是一种情侣关系,两个人很有感情,很玩得来。那么,这个时候戚夫人就有了新的想法,她的想法是什么?她的想法在朝廷和后宫中,又掀起了怎样的波澜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大风歌》之《爱子封王》。 34 夺储之祸戚夫人发动夺储之战,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严重低估了吕后的能力。而戚夫人这场夺储之战是什么方式呢?戚夫人这个战争方式,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就是戚夫人首先想摆平刘邦,再让刘邦去摆平吕后和朝中大臣,是这样一种方式,这个方式如果我们把它抽象概括一下,就是一个女人,她先征服一个男人,再通过这个男人去征服这个世界。 但刘邦虽然鼎力支持的废太子一事,但却虎头蛇尾,终于在高帝十二年,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而划上了句号。从此刘邦不再提及废太子之事,但刘邦虽然不再支持戚夫人进行夺储之战了,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了结,它一个最大的隐患就在于戚夫人和吕后之间已经结成了死冤。所以这件事情在刘邦下世以后,出现了两个刘邦生前很担心的结果:第一是戚夫人被残害为“人彘”,被迫害致死。第二是他的爱子刘如意被吕后所杀。戚夫人虽然想偃旗息鼓,但吕后却不会善罢甘休,在刘邦死后,吕后就残忍地杀死了戚夫人,戚夫人因为发动这场夺储之战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就引起了我们的一个思考,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戚夫人肯定是战败的一方。那么,戚夫人的被迫害致死,谁该负责任呢?戚夫人究竟失败在哪里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大风歌》之《夺储之祸》。 35 封王之路在鸿门宴上,刘邦为了拉拢项伯,曾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但等到刘邦称帝后,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事实上,真正与刘邦成为儿女亲家,是一个名叫张耳的人。他的儿子张敖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他是刘邦真真正正的女婿。那么张耳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能入刘邦的法眼呢? 张耳本是流落到外黄的一个流浪汉,但是他的婚姻改变了他的命运。而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张耳就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从张耳参加起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胆略的人。就这样,一个当年在外漂流的人,此时已经完成了两次成功的转身:第一,成为富人,第二,成为反秦义军。那么在张耳身上,还会发生什么?他与刘邦又是什么时候相遇的呢? 武臣本是陈涉手下的一名将军,在没有征求陈涉意见的情况下,他就自称赵王,那么陈涉会怎么想?武臣称王对张耳来说,会给他带来什么呢?在武臣手下,张耳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王立群先生认为,从张耳极力营救武臣的态度上,可以判断出,张耳并没有叫武臣死的想法。那么如果武臣回来,张耳还是像以前一样,只是武臣手下的一位部将,他的命运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张耳人生的下一个幸运是怎么发生的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三十五集《封王之路》。 预告片背景音乐《大风歌》演唱:极泷 歌词: 望华车 市井夺未央 尘沙起 鸿门巧对王 纳贤良 无畏得天下 三章法 垓下定汉疆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守四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