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卓琳
释义

卓琳(1916.4.6—2009.07.29),女,原名浦琼英,云南省曲靖市宣威榕城镇普家山村人。出身于一个巨商之家,其父浦钟杰,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实业家,经营闻名遐迩的宣威火腿,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并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担任过滇军军需总局及烟酒公卖局局长,获五等嘉禾奖章。大姐浦代英,二姐浦石英。

中文名:蒲琼英

别名:卓琳

国籍:中国

出生地:云南宣威

出生日期:1916年4月6日

逝世日期:2009年7月29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生平

1932年,先入读春明女子中学补习,后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同窗中有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陈云夫人于若木、胡乔木夫人谷雨等。

1936年,没有考起大学1937年7月,来到延安,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工作需要改名为卓琳。

1939年8月,经人介绍认识邓小平并当月结婚。

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7年6月30日下午,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代表“一国两制”构想的创建者邓小平,实现了小平同志生前“到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的愿望”。

2009年7月29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8月10日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2010年2月11日,被评为“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经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1年被挑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当从云南出发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运动会自然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家人同意后,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1932年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1935年,“一二·一六”运动中,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洪流,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1936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是云南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女性。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乔装成百姓模样,决计要去延安投奔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后转船倒车,折腾数回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没有考上延安陕北公学。1938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1939年8月,经人介绍,当月就和邓小平结婚,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成为了邓小平的第三任妻子,两人都属龙。此后,便一直跟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师部秘书科、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单位或部门工作,任妇女训练班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

一直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工作。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随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实行薪金制后,被定为行政15级(相当于今地、师级);其政治地位和命运,也随着邓小平地位的变化而改变。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7年,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她也受到牵连,

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便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共同度过了3年零4个月艰难的时光……

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之后,卓琳于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直至离休;在相伴走过的58个风云多变的春秋中,卓琳同志始终和邓小平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1997年邓小平辞世后,时年81岁高龄的卓琳同志恪守著邓小平关于“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着晚年时光;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009年8月10日火化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卓琳同志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获200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婚姻生活

翻开卓琳的履历,她的头衔只有“秘书”二字。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却离不开她的执手相随。

1939年,延安的金秋,给卓琳的一生带来了最大的改变,在这里,她认识了邓小平,彼此相识相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卓琳抱着“砍头也要跟你走”的决心,陪伴丈夫一路走过。 1952年,邓小平从中共中央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 于是,卓琳甘愿退居幕后,做一个好助手。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邓小平被打倒,卓琳很痛苦,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是,她深知丈夫的为人,便坚定地对女儿邓吉说:“我跟了你这么长时间,可以担保,他绝对没问题。” 邓小平挨批斗时,她在他身边,从未放开过他的手; 邓小平失去自由时,她仍在他身边,陪他一起劳动、散步,帮他打听外界的消息。艰难岁月,更显出他们之间的情深意切。“发配”江西的日子里,挖地、拔草、种菜、施肥,虽然空间有限、空气压抑,他们却甘之如饴,夫唱妇随。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卓琳都随同出访。在国际交往的重大场合,有人评价卓琳的表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以中国女性特有的端庄,和邓小平一起给国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日记中,记录着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夫妇在肯尼迪中心观看演出的场景。卡特写道: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很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无论身处低谷还是走向辉煌,她对他,不会有丝毫的改变。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这八个字是他们感情最真实的写照。

1997年2月,邓小平走了,留下孤独的她。时年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强忍悲痛,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小平的骨灰,久久不愿放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刻,卓琳穿上了儿女为她特别订制的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邓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

卓琳一生非常低调,生前多次嘱咐子女在办理她的后事时一定要从简。 卓琳的一生,始终是这样爽朗地微笑着,无论是身逢喜事,还是遭遇逆境。按照卓琳的遗愿--她的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将撒向大海。在他们共同热爱的大海深处,她将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

子女

长幼次序  姓名 生父 备注

长女 邓林 邓小平 1941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美术师。

长子 邓朴方 邓小平 1944年出生,文革中导致下半身瘫痪,曾任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次女 邓楠 邓小平 1947年出生,原科技部副部长,是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三女 邓榕 邓小平 小名毛毛,1950年出生

次子 邓质方 邓小平 1952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

安享晚年

看待生死

卓琳对丈夫不离不弃晚年的卓琳对待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邓小平逝世,很长一段时间卓琳都沉浸在绵绵的哀思之中,她再也见不到相濡以沫的身影了,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了。当国人、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当人们还在思考如何向老人家表达最深切的哀思时,卓琳向家人、向子女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切要以中央的决定为准,你们不能提出高于中央标准的要求。于是丧事从简,她在家里没有设灵堂,只是将邓小平的书房简单布置了一下以方便亲友悼念。

听戏

每天早饭后,卓琳要听上一会儿京戏,这是她一生的爱好。邓小平生前关心和爱护高雅国粹艺术,支持“十足的戏迷”卓琳看戏。卓琳看完戏后只要老爷子没睡着,她就“汇报”表演如何精彩、如何获得全场喝彩等等。卓琳非常关心老戏新演,如战友京剧团排演《白衣渡江》和《柳荫记》时,从经费到演出她都给予具体帮助。

听评书

卓琳还喜欢听评书,她曾请人帮忙找了很多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评书的录音带,没事的时候就听上几段。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她尤其喜爱的是《红楼梦》,其中不少精彩段落还能背下来。

献爱心

近些年来,卓琳还设法为家乡做点事情。她多次为云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并一次同姐姐浦代英联名致函家乡领导说:“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尤其儿童教育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她还随信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北京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同志遗体,8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卓琳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卓琳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10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卓琳同志”,横幅下方是卓琳遗像。卓琳遗体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上午9时许,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王刚、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俞正声、徐才厚、郭伯雄、薄熙来、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曾庆红、吴官正、罗干、何勇、令计划、路甬祥、韩启德、陈至立、梁光烈、马凯、戴秉国、曹建明、廖晖、杜青林、白立忱、黄孟复、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万钢、罗富和、王志珍和刘复之、杨白冰、丁关根、田纪云、迟浩田、张万年、吴仪、曹刚川、曾培炎、王汉斌、布赫、彭佩云、何鲁丽、顾秀莲、盛华仁、贾春旺、孙孚凌、胡启立、徐匡迪、张怀西、李蒙,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李继耐、廖锡龙、常万全、靖志远、吴胜利,以及于永波、王瑞林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卓琳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卓琳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卓琳同志的生前友好和家乡的代表也前往送别。

卓琳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各种形式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的还有:王乐泉、汪洋、张高丽、李鹏、万里、乔石、宋平、刘华清、李岚清、王沪宁、乌云其木格、华建敏、周铁农、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陈昌智、严隽琪、桑国卫、孟建柱、王胜俊、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马万祺、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董建华、郑万通、林文漪、厉无畏、陈宗兴和李德生、张劲夫、黄华、彭冲、王芳、谷牧、吕正操、郑天翔、姜春云、钱其琛、张震、倪志福、陈慕华、孙起孟、雷洁琼、王丙乾、邹家华、王光英、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周光召、曹志、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热地、唐家璇、肖扬、韩杼滨、钱学森、叶选平、杨汝岱、钱伟长、任建新、宋健、钱正英、朱光亚、万国权、陈锦华、赵南起、毛致用、经叔平、王文元、王忠禹、李贵鲜、张思卿、丁光训、罗豪才、张克辉、郝建秀、邓力群、张廷发,中央军委委员许其亮,以及傅全有、王克、乔清晨等。

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卓琳的颁奖词:

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陈淮这样评价她:

不动摇,一生不动摇,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

陈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

曲折人生

从“名绅千金”到共产党人

延安相识相爱 小平两次求婚相濡以沫走过文革

亲赴香港见证回归

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因病医治无效,享年93岁。官方媒体所发新闻稿评价说,卓琳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从昨天下午开始,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邓家已在操办后事。门前的警卫称,里面在设灵堂,今天将接受国家领导人与至亲好友的吊唁,但暂不会开放公众去家中的灵堂。悉知卓琳老人去世,米粮库胡同的街坊们都自发到大院门前驻足哀悼。据了解,今天云南宣威当地政府及群众也将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悼念这位家乡伟人。

卓琳1916年4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她也受到牵连,1969年10月随邓小平到江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卓琳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卓琳:站在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

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卓琳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在伟人邓小平的身后,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这个家的“统帅”就是妻子卓琳。

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卓琳一直在生活中给予邓小平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人们都称——卓琳:站在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

相识相爱在延安的金秋

1939年秋,邓小平与卓琳相识在延安。卓琳生前曾说:“他(邓小平)是从前方回来的,和邓发住在一个窑洞里头。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们经常到公安部来,因为公安部女同志多。有时候也叫我们到他们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儿到延安的女朋友,让一个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不同意。那个女朋友和我谈了两次,我不愿意。我说我年纪还轻,不想那么早结婚,于是我拒绝了。”邓小平当时是八路军129师政委,卓琳是一个年轻女生。对这位从前方来的长征干部,卓琳自然缺乏了解。

据卓琳讲,当时她怕跟一个工农干部成家,因为去延安的那些干部多是工农干部,“我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怕他们没有知识,跟他们说不到一块儿”,因此她不敢同这些人谈情说爱。后来,邓小平两次主动找上门来,卓琳听了他的有关情况和理想后,觉得他还不错,是个知识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那个时候自己已经23岁了,我说算了吧,凑合吧。”

不多久,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前,战友们以淳朴的方式为卓琳夫妇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几天后,卓琳便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

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以前都是他们在前方打仗,我们家属都在后头住的地方;打完仗休整的时候,他们再接我们去。后来,进军西南时,他下命令不准任何人带家属。我不干,不能把我们‘丢’了不管,是共产党员的我一定要跟着你去,你砍我的头也要跟着你去。他没办法了,只好向我‘投降’,带着家属。”在战争年代卓琳拖儿带女所经历的苦难,难以表述。

从“名绅千金”到共产党人

卓琳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充满曲折。

1916年4月6日,卓琳出生在一个富甲乡里的工商名绅家庭里,是家中第七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卓琳的父亲是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曾因某种原因而被“软禁”过,于是才四五岁的她同母亲先后赴越南、香港、广州,千里寻父。她小时候从周围的好多事情中感受到人世间女性的不平等遭遇,并为之忿忿不平,小小心灵常常萌发莫名的反抗意识。

念中学时,有一个女音乐教员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宣讲共产主义,卓琳对此感染深刻。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革命的概念,渐渐在卓琳的心底明确。

1931年,卓琳被挑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当从云南出发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国难当头,运动会自然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撤返。没想到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卓琳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家人同意后,她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5年,“一二·一六”,19岁的卓琳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用不可遏制的愤怒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对她来说,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她的思想觉悟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二年,卓琳抱着学习理工以实业报国、科学报国的理想,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校时,积极参加了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不多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卓琳乔装离开北平后,决计去延安投奔八路军、投奔革命。

北平——天津——青岛——济南——西安——延安,转船倒车,折腾数回才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经过近四个月的学习,卓琳圆满完成学业。次年年初,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名牌大学的女生,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

特殊时期共享“特殊待遇”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带着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卓琳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从不给邓小平添乱、惹是非,从没想过从政参政。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人身失去了自由,工资被停发,生活十分困难。那个时候,有不少人想的是划清界限,而卓琳特别信任自己的丈夫,没有“犯糊涂”。“那时我相信他没有错,当然失误可能是有的,但不会有错误,更不会有大的错误。”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经过战争磨炼的卓琳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迎接生活的挑战。

那时,邓小平被分配到一家拖拉机修配厂干钳工活儿,这对他来讲并不陌生,因早些年在法留学时就干过。然而,那时邓小平毕竟已是将近70岁的老人,而卓琳在厂里的活儿是折线圈,可以坐着干,她看邓小平一天劳动很累,总是给他搬椅子让他坐坐。

工资全部停发,改发很少量的生活费,生活尤为的拮据,邓小平原来爱抽的烟、爱喝的酒都没了,卓琳就找到与自己要好的女工学习酿酒的要领,并弄到一些酒药,请人买来糯米。不多久,她就能酿得一手好米酒,邓小平很爱喝。他们自己动手做豆瓣酱,还开垦出了一块地种菜。

“他挖地,我就拿个小板凳坐在那里拣石头。我们就跟老百姓要些种子,种些茄子、辣椒之类容易种的东西。浇水呢,他去浇,总是照顾我。”被“发配”江西的日子,卓琳记恋终生。院子里挖地、拔草、种菜、施肥,他们干得很愉快。不几个月,菜地长得青葱翠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青菜可以摘吃了,南瓜开出了金黄的花,蜜蜂在花的周围来回飞舞……就是这样,邓小平干重活、粗活,卓琳做些烧饭之类的技术活,夫妇俩在配合中相互照顾,收获劳动中带来的喜悦……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然而如果没有卓琳对邓小平生活的照顾和精神上的理解,如果没有卓琳用行动给予邓小平最大的支持与关爱,我们无法想象后来的邓小平历史是否要真的重新改写。

“中心”与“核心”都那么忠心

卓琳曾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结果自己有三个子女也都相继选择了物理这门专业,而且考上的也都是北大。从这一点,足见在潜移默化中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力之大。

在家里,卓琳是“中心”,而邓小平是“核心”。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家里开支都是由卓琳计划、执行,邓小平从不过问,当然卓琳总是尽量将开支向丈夫倾斜。在三年困难时期,邓小平爱喝龙井茶,比较贵,也爱抽点烟。一向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卓琳对丈夫舍得开支。每天上午下午,她各给丈夫泡上一杯浓浓的龙井。邓小平喝完后,她自己则接着喝剩下的茶根。

一大家十几口在一块吃饭,卓琳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保证丈夫吃好一点,要他单独吃,邓小平不干。后来,她就派次女邓楠一个人陪着老爷子吃。可不久,老爷子又不干了,坚持要跟大家一块吃。卓琳没辙了,只得单独给他炒一个菜,别的菜都一样。结果,就这一样菜,到了饭桌也叫老爷子“给你点、给你点”而处分了。最后,卓琳没办法了,就让一大家都吃一样的,谁也不再享受“特殊待遇”了。

在生活上,卓琳给予邓小平无微不至的照顾。邓小平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每天晚上吃几粒安眠药,都是由她来安排。夫妇俩恩爱有余,心心相印,患难与共,两人几十年来从没红过脸。

卓琳夫妇俩都非常喜欢孩子,同他们在一起倍感天伦之乐的温馨。自己的五个孩子、邓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邓家,由卓琳照顾。同时,她还十分关心老战友的孩子,并尽力帮助老战友。在邓小平晚年,卓琳“规定”孙辈每天定时要看爷爷,要来亲爷爷,要来爷爷面前坐一坐。每天老爷子还没起床,卓琳就把孙辈抱到他被窝里去陪老爷子。

邓小平逝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卓琳沉浸在绵绵的哀思之中,但她向家人、向子女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切要以中央的决定为准,你们不能提出高于中央标准的要求。于是,丧事从简,她在家里没有设灵堂,只是将邓小平的书房简单布置了一下以方便亲友悼念。之后每逢祭日,卓琳都预先买些花瓣,在院子里抛撒,边撒边喊——“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这情这景,无不让人动容。安享晚年心系社会

卓琳在儿女和孙辈们的簇拥下安享幸福的晚年,她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她还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

每天早饭后,卓琳要听上一会儿京戏,这是她一生的爱好。小时候,她家里有一部老式留声机,还有很多百代公司出版的京剧名家唱片;每天放学后,她都会仔细地听上几遍,从中了解到不少戏曲知识。几十年过去了,卓琳对京剧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年。她订了不少戏曲杂志,电视上只要有戏剧节目,她一般是要看的。

卓琳还喜欢听评书,她曾请人帮忙找了很多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评书的录音带,没事的时候就听上几段。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她尤其喜爱的是《红楼梦》,其中不少精彩段落还能背下来。自己不但订阅了《红楼梦研究》,还多次为“红学”研究捐款。

卓琳自参加革命以后就很少再回宣威老家,但老人家并没有忘记家乡人民,总设法为家乡做点事情。一次,她同姐姐联名致函家乡父母官说:“……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尤其儿童教育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还随信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卓琳寝食不安。5月15日,92岁高龄的卓琳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并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卓琳表示,为帮助灾民,她愿竭尽全力。

卓琳去世,北京米粮库胡同的街坊们都自发到大院门前驻足,哀悼这位“红色大姐”,卓琳全家1977年就搬到这里来了。如今老人走了,在另一个世界与一代伟人邓小平相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9: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