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锥头麻
释义

锥头麻稀有种。攀援状灌木,长10至15米。仅分布于云南省局部海拔500至750米低山沟谷季雨林林缘和常年流水的溪沟旁。为层间植物,攀援于藤灌丛或小树上。花期4至5月,果期5至6月结实虽多,但天然更新能力差。含有化学成分,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中文学名:锥头麻

二名法:Poikilospermumsuaveolense

界:植物界

目:荨麻目

科:荨麻科

族:锥头麻族

属:锥头麻属

种:锥头麻种

分布区域:云南南部、印度、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加里曼丹、爪哇、菲律宾

种属概述

中文名:锥头麻

科拉丁名:Urticaceae

属拉丁名:Poikilospermum

低海拔:600

高海拔:1400

花期:4月

果期:5-6月

土壤PH值:4.5-5.5

年降水量:1200-1500

保护级别:3

中国植物志:23(2):374

英文植物志:5:181

现状:稀有种。在中国,仅云南南部保存较好的热带季节性雨林中或其林缘有分布,多年来因植被破坏严重,锥头麻植株日渐减少。

标准出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1992年)

形态特征

锥头麻是攀援状灌木,长10-15米,茎皮灰棕色,下后髓中空。叶革质,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20(-

35)厘米,宽7.5-15(-23)厘米,先端突尖或钝,稀渐尖,基部锐尖、钝圆或微心形;钟乳体点状,在上面密布,在下面仅沿细脉整齐排列,侧脉8-12对;叶柄长5-15厘米。雌雄异株,花序二歧聚伞状。腋生;雄花序长2.5-5厘米,2-3回分枝,末回花序梗短,排成假伞形状,球状团伞花序直径3-6毫米。

雌花序长约5厘米,宽约6厘米,1-2回分枝,球状团伞花序2-4,直径2.5-4厘米;苞片大,对生,舟状。

雄花无梗,长约2毫米,花被(3-)4裂,雄蕊(3-)4,花丝在芽时直立,退化雌蕊长约1毫米;雌花具短梗,花被管状,4浅裂,柱头舌状。

瘦果卵状,长约4毫米,熟时藏于宿存花被内;胚直立。

生长习性

锥头麻在中国的分布区属低山季节性雨林,为层间植物,宜高温多湿和溪沟常年流水的小气候环境。

锥头麻在中国是本种植物分布的北缘,多生于海拔500-750米低山沟谷季雨林林缘和常年流水的溪沟旁。

产地年平均温19——21℃;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匀,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但干季多雾,年平均雾日达120——150天,多集中在10-2月,可以补偿水分的不足;相对湿度82-86%。

土壤为三迭纪紫色砂页岩构成的黄壤性土,有机质层厚,pH值4.5——5.5。锥头麻在透光的林缘处生长特别旺盛,攀援于藤灌丛或小树上;在上层乔木浓密覆盖的林中,植株少见。

花期4-5月,散发密香气,果期5——6月。结实虽多,但天然繁殖能力较差,幼苗稀见。

濒危及保护

保护价值

锥头麻是热带季节性雨林典型的层间植物之一,形态特征处于桑科和荨麻科之间,对本属的分类地位的研究将对荨麻目各科的演化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促进天然更新。与本种分布一致、生境类同的毛锥头麻P.1anceolatum(Trec.)Merr.也应同时进行保护。

栽培方法

种子繁殖栽培技术

场地选择:低海拔地区栽培锥头麻,应主要解决夏季高温影响锥头麻生长的问题。因此,应利用树阴、楼

房背后阴地和室内栽培锥头麻。种麻选择:种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锥头麻的成活率。

栽培时间:在锥头麻休眠期栽培可获得高产。冬季寒冷,栽培锥头麻容易冻坏,且防寒工作也很麻烦,宜在3月下旬解冻后栽培,称为春栽。栽后锥头麻虽不萌动,但蜜环菌却能生长。只有在锥头麻萌动前和蜜环菌建立关系,锥头麻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所以,栽培锥头麻宜早不宜迟。如在室内或有防寒条件的场地栽培锥头麻,也可在10月底收获锥头麻时边收边栽,称为冬栽。

栽培深度和用种量:在室内或有树木遮荫、土壤湿润的地方,锥头麻栽后覆土不超过10厘米;在温度较高、雨水又少的地方,栽后覆土可适当增加,一般不超过15厘米,每平方米用种约500克。

繁殖栽培技术

准备工作:每平方米需直径5-10厘米、长40厘米的阔叶树鲜段木20根(以柞木为好),在段木两侧每隔5厘米砍上鱼鳞口,用湿沙培好备用。干柞树叶或栗叶2千克,栽培前用水浸泡。1立方米河沙,1麻袋锯末(也可用山林中腐殖质土),可栽培5平方米。河沙和锯末(或腐殖质土)按体积2:1拌匀,含水量50%(用手握能成团)。

栽培时间及操作方法:4-5月份。经人工有性杂交所获得的锥头麻种子,细小如灰。播种时需用萌发菌进行培养,使其萌发,约经二月的培养萌发,肉眼能见到细小的原球茎时便可转移到蜜环菌材继续进行培养,这样培养的麻种即为原种。通过萌发菌经一段时间培养后转入用蜜环菌材培养其操作方法是:6-7月份先在地面铺5厘米厚纯沙(水泥地面铺10厘米),后铺2厘米厚树叶,然后取1份种子的1/2撒匀,接着每隔5厘

米摆1根段木,在每根段木的一侧摆菌枝3-4根,并用混合沙填实覆盖,再按上述方法种第二层,最后覆盖10厘米混合沙。此外,也可用菌材和段木间隔摆放栽培。

田间管理

防寒:冬栽锥头麻在田间越冬,为防止冻害,必须在11月份覆盖沙土或树叶30厘米以上,翌年开春后再除去覆盖物。

调节温度:为加快锥头麻长势,应及时覆盖地膜增温,5月中旬气温升高后又必须撤去地膜,待9月下旬再盖上地膜,以延长锥头麻生长期。夏季高温时,要覆草或搭棚遮荫,把地温控制在28℃以下。锥头麻生长期间不必拔草、追肥。

防旱排涝:春季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松土,使沙土的含水量在40%左右。

病虫害预防

锥头麻和其它植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遭到病虫害的危害。

病害

主要是杂菌感染的危害,严重时会使锥头麻块茎腐烂。杂菌菌丝呈绿、黄、白等颜色。但一般不能生成根

状菌索,很容易识别。发现杂菌时必须清除。防治方法:选用蜜环菌菌索旺盛而无杂菌的菌材;培养菌材时应加大用种量,造成蜜环菌生长优势,以抑制杂菌;栽培锥头麻的沙土要干净,并在收获翻栽时更换1次;菌材使用2-3年后应全部更换;浇水要均匀,注意调节温度、湿度;栽种前用石灰或其它杀菌剂和杀虫剂对栽培场地进行处理。

虫害

蝼蛄,有杀虫双水剂250克,炒香的麦麸25千克加水7.5升拌和后,于傍晚撒于地表诱杀。

蛴螬,在栽种前,用呋喃丹1.5-2.5公斤点蔸。有条件时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植物价值

经济价值

锥头麻是热带季节性雨林典型的层间植物之一,形态特征处于桑科和荨麻科之间,对本属的分类地位的研究将荨麻目各科的演化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成分

从锥头麻枝叶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1)、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羽扇豆醇;(3)、β-谷甾醇;(4)、β-胡萝卜苷;(5)、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5α,8α-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7)、(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4-三羟基-8-十八烷烯;(8)、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Z)-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3,4-二羟基-8-十八烷烯;(9)、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3,4-二羟基-8-十八烷烯;(10)熊果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