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状元经济
释义

状元经济是指由于高考状元而引起的经济效应。状元及第,荣耀故里,古往今来皆如此,只是,今天又增加了一项内容,及第的状元成为别人贴金的对象,各类社会教辅机构“巧妙”甚至无耻地借用“状元”,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同样借用状元,从“明天学校以我为荣”这一司空见惯的标语就可见一斑了。以前,这一标语还是很纯洁的,现在,也慢慢融入许多经济成分,谁不愿意就读“状元学校”,这一愿意其实就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可以说,“状元”经济开始渗透到普通学校和各类社会教辅机构中去。

状元政策

“状元”产生经济效应从来就不是新鲜事。 记者对四川省前几届高考状元调查发现,历年来的状元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几乎都有几十万元之多。

2007年四川省文科状元张晨,当年除了获得清华大学、博瑞地产高额的奖学金外,其办学机构德瑞集团还奖励了张晨5万元现金,其直接收入就超过10万元。而状元给其所在学

校和老师带来的更多。当年,培养出状元的成都外国语学校也获得了60万元的奖励。当年学校表示这些奖金将按一定比例奖给全校教师。该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当年张晨为其家庭和学校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就达到70多万元,而间接的经济效应——品牌,对学校来说则是不可估量的。 2004年,什邡市考生汪恒获得高考全省理科状元,什邡市一次性给其母校什邡中学10万元的奖励,其中包括给校长胡晓明的2万元奖励。另外,两家企业也奖励了学校10万元。当年,乐山市犍为县政府也曾对全县的高考优秀者作出重奖承诺,并给排列全省第五名的乐山市理科状元黄霞蔚奖励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

正因为各地都对高考状元有奖励政策。为此,此前当广安职业考生张非因屡次被北大、清华退学、屡次高中复读,又获状元时,引得社会质疑其行为是为获取当地政府的高额奖金。张非2003年就曾考入北大,次年退学返乡,被一所民办学校挖去,代表该校参加2005年高考,结果考上清华,获得10万元重奖。之后,张非又退学,以南充另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身份参加当年高考,又轻松获取重奖。

分析

对于状元的奖励,最突出的一个案例是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获状元后仅仅一个月,陈默个人就获得各方面奖励68万元,全家在为钱多发愁了一段时间后,最终捐出50万元给了一所中学。陈默一家的苦恼当时在全国各地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外地网友纷纷感叹,福建对教育的重视实在是“太有财了”!自此,官员们用奖励高考状元的方法彰显其对教育的重视的做法也受到了很多质疑。

“状元是功利社会的‘消费品’”,一位国家级重点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从学校的角度,高考状元也是不得不炒的,因为“学校有这种需求”。“学校的升学更好,自然优生更多,优生更多自然以后考得更好,这样形成一个循环以后,学校的品牌就出来了。收费自然也会见涨。”据这位老师透露,该校近年来上名牌大学的考生都很多,对外地生或没上学校控制线的考生的收费“起步价”也已经从3万元上涨到了4万元,然后按低于分数线每10分加收5000元计价。“学校出的高考

状元多了,择校生的收费也就增多,这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公开的秘密。”

社会观点

反对:奖金“指挥棒”可能误导考生

对于重奖状元,大多数反对者认为状元存在偶然因素,“运气”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1分或几分之差,就让状元和非状元在精神和物质待遇上产生天壤之别,无论有多少堂皇

的理由,都是不公平的,起码是不合情理的”。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给予状元们以高额奖励,极容易给其他考生或者低年级的学生造成分数为王的观念,不利于现在的素质教育。同时也容易给学生形成错误引导:比如学生和家长就会将学习的目的看成是获得状元,获得状元才算成功;比如有的高中就会将自己的主要工作定位于培养高考状元,就会为少数尖子生开小灶,甚至强迫已被一类大学录取的考生不去报到留待明年冲刺高考状元;比如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就会用是否获得各级高考状元作为评判各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尺;比如社会各界会因此将他们手中掌握的支持教育的各类资源集中到少数状元身上,而把更多的贫困学生忘到脑后!

支持:重奖状元外国也有,奖学金倡导时代精神

支持者认为,状元虽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但这些状元却基本都是全面发展的典型,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有很好的习惯。这个成绩其实只是在一个侧面表现了他们的优秀。而且重奖状元可以鼓励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的认可,“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包括金钱,正大光明地让孩子们明白,学习也可以致富,没什么不好。”

“为什么其他行业都奖励状元,奖励优秀者,教育行业针对学生的奖励就错了呢?比如我们国家及企业重奖奥运金牌,不就是重奖状元吗?”新浪网上一位网友也留言道。而一位留学美国的留学生认为,重奖状元也并不是中国才有,其他国家也有,被好的大学录取,获得的全额奖学金,其实算下来也有好几十万。 2009年7月5日,刚刚为状元发奖的博瑞地产表示,奖学金的意义超越了奖金本身的价值,而是体现出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一种奋发向上、勇争第一的时代精神。从这一点上,状元们追求第一的精神和其企业价值如出一辙,为此该企业才从2003年起就设立了“百万奖学金”,专门奖励每年的省市高考状元。同时,该企业负责人也认为,这样做,也展示了其企业尊重人才的战略和投身全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评论

高考状元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自然,状元的美名背后带来的经济效应也非同一般。

各类社会教辅机构明目张胆地抢去“状元经济”这块肥肉了,公办学校怎肯就此罢休,也难怪有些老师愤愤不平起来,“似乎是这些教辅机构培养出了考上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我们这些全日制公办学校倒成了配角”,“优异成绩的取得,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任课老师们几年辛勤培育的结果,绝对不可能是这家培训机构的功劳”。其实,这话说得也过于绝对了,难道这不一样是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吗? 说实在的,大家都别争抢“状元”经济这块肥肉了,一争抢,只能让教育陷入无序的竞争,让家长陷入唯“状元”是选的择校的心理,这绝非好事。家长要望子成龙,自然就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就读,什么是最好学校,“状元学校”当然是,除了选择“状元学校”,家长还得选择“状元培训”。因此,“状元”效应使家长不再为选择学校而烦恼,只要将孩子送往与“状元”有关的学校、培训机构就行了,这一送,许多家长说送走了许多人民币!

谁也别拿“状元”说事,谁也无须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争抢起来,受伤的是教育,也是家长。现在有人要用“状元”说事,有关部门就必须规范“状元”,不让“状元”成为教育品牌的铸就者。笔者悲哀地看到,“状元”一诞生,就大大有人“以状元为荣”了,“状元学校”极力宣传“状元”,“状元培训机构”极力宣传“状元”,收购“状元”的“状元大学”也极力宣传“状元”,“状元”成为一时的风云人物!这种现象,绝不是正常的教育所为,带有明显的经济

目的,而是一种已经扭曲的“状元经济”。 “状元”一旦失去传统意义的“光宗耀祖”,就很危险了,如果人人都一哄而上争抢 “状元”,扭曲的“状元经济”就会危及家长,为害教育,有关部门怎么还能袖手旁观?

法理问题

概述

“掐尖儿”的流程是这样的:学校选定一个目标,观察他在历次考试中的势头,然后在高考前的关键时刻,让线人提供他的信息,尤其是家长的联系方式。然后,跟学生家长接触,动之以情,晓之以利,让学生主动转学到自己的学校来。如果说高考移民涉及到一系列户籍、学籍、档案问题的话,那么在同一个地区的转学相对简单得多。 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学校一直是身处幕后的。表面上,是学生出于自身前途的自主选择,与任何学校的小动作无关。于是,“掐尖儿”也名正言顺地成了法理之外的问题。被掐尖的学校,无论为培养尖子生付出了怎样的心血,都没有法理的依据。

而法理,原本是关于公平与公正的。

其他学生受到不公待遇

教育资源无条件向尖子生倾斜,其他学生无形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磨尖掐尖》谈到,每个重点高中,到了高三阶段,都要分出火箭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这种区别是高考的演习,是在高考之前就预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种前途预言性质的裁决,给学生造成了怎样的心理问题,很少有人关心。而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公平,很少为学生和家长注意——优胜劣汰,是大家接受的法则,而区别对待优秀和非优秀,也是大家接受的法则。目前,没有一个普通学生的家长为了孩子受到了不如尖子生的待遇,而把学校告上法庭。

对学校教师所应当享受的资源的掠夺

教育资源的整体倾斜是对学校教师所应当享受的资源的掠夺。此前,媒体一直在报道,江浙一带的中学,为尖子生提供的条件比青年教师更为优越。青年教师不得不把公寓让出来给尖子生,而他们住在筒子楼里。这实际上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教师与尖子生人格上的不对等。北京海淀艺校辱师和湖北杀师事件,频频被媒体曝光,原因并不偶然。在《磨尖掐尖》中,尖子生可以对老师置之不理,甚至出言不逊乃至动粗。而老师,对此只能是忍气吞声。除非极端恶性的事件,否则不会诉诸法律。学校的态度更是息事宁人,校长甚至用忍辱负重来安慰老师。,一切都是因为,尖子生有可能为学校创造更大的效益。

尖子生本身面对的问题

在“磨尖掐尖”的过程中,表面看,尖子生享受着所有的资源便利,但实际上,这个群体是学校竞争的赌注。学校为了得到高考状元,往往会劝说尖子生放弃保送上大学的机会。而冒险失败的结果,显然会成为尖子生终生的遗憾。高考是一锤定音的,成败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如果尖子生在高考中失利,又错过了保送机会,没有法律可以追究学校的责任。

这样一场由单向竞争引发的“掐尖儿”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考量着法理的公平与道义。所有的人都可能是实施者,所有人又可能转眼变成受害者。但是,依旧是集体沉默。

经济规则与人文关怀

小说中的状元经济

当一个社会现实,人所共知又集体沉默、传言满天又查无实据的时候

,是文学作品发言的最佳时机。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在新闻媒体无比发达的今天之所以还有存在的空间,有发出声音的可能,其原因也在于此。小说变成揭穿行业“潜规则”的工具,就仿佛把文学作品命名为“现实主义”一样,是它作为公共媒体的职责之一。而且,小说履行这样的职责不是第一次,此前的“官场小说”、现在的“底层写作”,小说的功能都类于此。只是,随着“官场”外延和“底层”外延的不断扩大,小说原本的刺穿功能、说真话功能部分丧失了。 尽管《磨尖掐尖》是对状元问题做冷处理的小说,是从背面思考高考的小说。但是广义上它依然是状元经济的一部分。它依然需要靠“状元”这样的字眼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那么当所有的东西,无论是质疑还是批判,都被一种经济规则收编的时候,小说靠什么样的底蕴来对社会发言?

靠人文关怀《磨尖掐尖》在关注高考机器高速运转的经济链条和法理缺失的同时,着眼点始终是人性,人的命运,人在无从反抗的体制面前所应该保有的立场。

状元种子选手郑胜疯了。围绕他所形成的状元经济圈还没有获利就土崩瓦解。处于出卖边缘的班主任费远钟克制了自己的冲动,没有充当出卖尖子生的奸细,他充满疑惑地自觉斩断了获利的途径。所有的人都挣扎在这个体制中,他们没有完全被驯化,他们在反抗,或惨烈或茫然。

状元经济的反思

由此生发出来的一个更为深广的社会问题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状元,如何对待高考。

科举时代考中状元,是走向仕途的途径。一旦及第,马上可以朝中做官,从此职业无忧,前途无忧。但是,如今的状元,却仅仅是进入大学的一次选拔,职业生涯远未开始。而务实的职业态度,对一个状元来说,对一个尖子生来说,显然比成绩的光环更为切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