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壮乡 |
释义 | 所谓“壮乡”,从地域讲,普遍认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但从民族等角度讲,“壮乡”不等同于“广西”,广西境内还有汉族等民族。 广西的人口主要是少数民族,史称僮族。“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米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口嘹、曰僮、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僮”名,到明代“僮”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到清代对“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广西各地。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僮在《辞海》中有几种解释,其中一种是奴仆的意思),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国务院决定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由此衍生出“壮乡”一称。 广西是壮民族的聚居地,因其境内景色秀美,山歌独特,文化底蕴丰厚,再加上广西政府对广西本地的自我宣传一直保持同一种格调,宣传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七个字--“山歌、铜鼓、黑衣壮”。由此人们把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寄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遂美其名曰魅力“壮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