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壮戏
释义

壮戏,是广西壮族人的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像壮乡大地的风光一样绚烂多彩,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戏,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以外,乐神消灾、人寿年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简介

壮族传统的舞台艺术形成。根据地域、方言、音乐唱腔、表演技艺的差异,可以 把壮戏分为北路壮戏、南路壮戏和师公戏等三类。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田林、隆林、西林、 右江等地,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师公戏又名 唱师,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金城江、宜州、来宾、贵港、梧州、邕宁、武鸣等地。

题材

壮戏题材丰富,内容健康。有歌颂古代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布伯》、《侬智高》、《刘 二打番鬼》等,也有反映壮族青年反抗封建婚姻、追求恋爱的《卜牙》、《文龙与肖尼》、 《刘三姐下凡》、《百鸟衣》等;有根据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剧目,如《莫一大王》、《白马姑娘》等,又有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朝代戏”,如《杨家将》等。除传统剧目以外,还有移植汉族文艺题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白蛇传》等。

艺术形式

壮戏的艺术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壮戏的道白、行腔、音乐、表演技艺等方面均自成一 家,具有厚浓的民族特色。用壮语道白演唱是壮戏的一大特征,有亲切感,易于接受,其二 ,唱腔多彩,唱调丰富,属联曲体形式。如北路壮戏的唱腔有《武公调》、《老汉调》、《 丑角调》、《哭调》、《叹板》、《梳妆》、《马到林》等。南路壮戏的唱腔有《 平板》、《采花调》、《喜调》、《平高调》、《叹板》、《哭板》、《扫板》、《古诗词 》等,属板腔体和联曲体两结合的形式。为了增强行腔效果,演唱时还用帮腔来烘托声势气 氛,强化立声感。壮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马骨胡、葫芦胡、二胡、三弦等弦乐;有蜂鼓、牛 角鼓、文锣、武锣、大小铙钹等打击乐器;还加上笛子、唢呐等管乐。三声相交生辉、高亢 热烈、悦耳动听。其三,壮戏的表演技艺别致、丰富,身段优美,手法、步法多变,武打敏 捷、有力,人物出场转身亮相灵巧传神,使观众为之叫绝。总起来说,壮戏把说、唱、演、 舞熔为一炉 。

特点

壮戏“是壮族人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多用当地壮族方言演出,唱词多用五言、七言的基本句型和壮“欢”的押韵方式。唱腔曲调以当地民歌和曲调为基础改造而成。如靖西县木偶戏的曲调是由当地叙事诗的“木仑调”发展而来,师公戏的曲调就与唱师的曲调相似。壮戏的唱腔很丰富,如师公戏有路腔,做活腔、怨腔、乐腔、拜堂腔、和尚腔、抒情腔、老旦腔、花子腔等。再其次壮剧的表演手法变化多端,并与壮族歌舞、跳神、游戏等活动有密切关系。”(引自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589-590页)

壮戏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它不断吸取各 类地方剧种,如邕剧、粤剧等的营养,使自身日臻完美,终于发展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 独立完整的民族艺术,而与其他民族的戏剧并蒂而长居中国的戏剧舞台。

分类

壮戏,又称壮剧,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按表演风格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和壮师戏(即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三种类型;按流行地区方言土语、音乐唱腔和戏剧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7种戏剧:即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戏;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戏;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戏;流传于云南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戏(即富宁壮剧,又称富宁土戏)和广南壮戏;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邕宁、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即壮师戏)。

北路壮戏

流行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地区的田林、隆林、西林、右江、凌云、乐业等地的壮 族戏剧。清乾隆年间,就有田林县旧州艺人开始用壮话和民歌,并用“八音”伴奏坐唱,称 “板凳戏”。后于室外演唱,成为“游院戏”;到广场演出,成为“地台戏”。乾隆十一年 (1746),隆林扁牙艺人韦应章组建土戏班“同盟班”;乾隆三十年(1765)田林旧州艺人成立 “龙城班”开始搭台演戏,演出的剧目比较完整,行当亦齐全,形成了北路壮戏。

南路壮戏

流行于广西壮语南部方言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的壮族戏剧 。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嗨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天保县(今德 保县)南隆街艺人黄现炯迁居马隘。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式类似双簧。道光二十八年 ,黄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 。光绪十一年(1885),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韦公现、李瓜选组建土戏班,以人代偶,做 唱分离。宣统三年(1911)第二代师傅农寿山、李大新、韦爷欢等改为做唱合一,形成足院土 戏。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

富宁壮戏

“富宁壮剧,是居住在云南壮族人民的“哎咿呀”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年代,说法不一,产生于宋代的可能较大,因为民间传说狄青打败侬智高就有“哎咿呀”唱腔了。剧本的题材是反映唐宋时代的事较多,后来又受到广西北路壮剧和粤剧的影响。富宁壮剧主要流行在云南富宁县境内。”

广南壮戏

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支系沙族聚居的广南一带。原名“沙剧”,系由沙族歌舞受汉族戏曲影响发展而成。主要唱腔叫正调,女脚色起唱都带“快哥来”(意即“哥快来”)三字,男脚色起唱都带“侬阿里”(意即“妹在哪里”)三字,明显带着壮族情歌风味。其曲调比较自由,可根据剧中人物感情需要加以变化发挥。此外,还有悲调(近似“皮簧”哭头、滚板)、小调等。伴奏乐器有胡琴(比京胡细长,琴筒用牛角制成)、二胡、三弦、月琴等。打击乐器有脆鼓(竹制小鼓)、大鼓、铓锣、大锣、大小钹、大号等。剧目有根据壮族历史传说改编的《侬智高》 ,民间生活小戏《瞎子闹店》 、 《李元庆舂碓》 ,移植汉族戏曲剧目《薛平贵》 、 《金纱帕》 ,以及新创作的现代戏《万年树》 、 《曲折的水沟》等。

戏班

建国前各路壮剧都有自己的戏班,但在都无职业班社。农忙时停锣,农闲时演出。民国后直至建国初期,南、北路壮剧各演各的,很少相互间的艺术交流,发展缓慢。解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县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并编写剧本。在广西西部、南部和中部,壮剧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六七百个业余壮剧团活跃在乡村,成为壮剧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源泉。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时,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壮剧《宝葫芦》参加演出获得表演奖。这一时期创作的壮剧有《百鸟衣》、《猩猩外婆》等,形成一股创作新剧的高潮。1959年成立右江壮剧团,三路壮剧开始合流。1965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此后又成立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及百色,德保等县壮剧团。这些剧团经常开展交流。

艺术特点

壮剧的唱词、道白用壮族的方言土语,富有民族特点。其慢板中的咏叹调,中板中的喜调、采花调、高调、快板中的高腔、快喜调、快采花,散板中的哭调、寒调、诗调、扫板等等,全都来自壮族人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主要唱腔的唱词(包括五字句和七字句),都保持了壮族传统民歌的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这在我国戏曲中是独具一格的。

南北路壮剧唱腔的特点之一是几乎曲曲都有衬词、衬句。他们同唱腔结合时多用于曲头衬腔、连接衬腔和曲尾衬腔,起着提示情绪、承前启后、烘托气氛、加强语感的作用。南路壮剧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末句为重句全帮。这种帮腔手法,无论在制造舞台气氛,烘托剧情环境,还是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北路壮剧的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形式,除《正调》外,还有供不同角色使用的几种唱腔,如武士用“武公调”,老人用“老汉调”、丑角用“丑角调”等多种曲版。

南北路壮剧的表演各有特色。北路壮剧的表演,生、旦都拿扇子,丑行彩旦用团扇(葵扇),小生、花旦用折扇。南路壮剧的表演,角色也有分工。花脸分大小花脸,小生有文生、武生,旦角有正旦、武旦、老旦。师公戏的表演,早期有七十二种面具,每种代表一类人物,各有自己的典型身段。

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马骨胡,用马腿骨做琴筒,金属弦,比京胡细长,音色清脆、明亮。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打击乐队一般为四人建制,乐器有板鼓、木鱼、座鼓、蜂鼓、小鼓、大顶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其中以蜂鼓最有特色,音色沉厚,音响如瓮瓮声。壮剧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种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

行当流派

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分别有各自的行当体制。清乾隆年间北路壮剧形成初期尚无行当划分,演男青年的叫“甫冒”(壮语译音,下同),演女青年的叫“勒肖”,演老头子的叫“老布”,演老太婆的叫“老虾”(音“娅”),演强盗的叫“甫贼”,演仙人的叫“布仙”。清道光年间大至分为生、旦、老、丑等行。清光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生、旦、武、丑诸行。再往后,行当划分更细。

生行

小生:饰忠厚老实并有志向的美貌男青年。

中生:饰中年男子。

穷生:饰出身贫寒,意志坚定的男青年。

公生:饰富家之子,纨绔子弟。

文生:饰白面书生,秀才。

老生:饰年近花甲的老头子。老生行依所饰角色身份的不同,称谓亦各别,如饰有钱有势的富贵之人称员外,饰贫苦正直的农民老汉,饰在职的地方官或朝廷官员称官家,这是介乎脚色与行当之间的称谓。

旦行

小旦:饰忠厚老实的姑娘。

正旦:饰性情柔顺、心地善良的姑娘。花旦:饰花言巧语、心术不正的女子。

摇旦:饰没有良心的妇女。

中旦:饰中年妇女。

婆旦:饰年过半百的妇人。

彩旦:饰滑稽和奸刁的妇女。

舞旦:饰唱歌、跳舞,采花的女性和仙女。

武行

武分:(文武)饰有一般武艺且有勇气、文采的男青年。

武生:饰有勇有谋,精通兵法的武将。

老武:饰年老的武将。

武旦:饰文武全的女性。

丑行

丑分:老丑,饰无恶不作、心术不正的人。

小丑:饰偷鸡摸狗、拦路抢劫的土匪强盗。

文丑:饰不会武艺的好心人。

武丑:饰有武艺且性格滑稽的人。

南路壮戏的行当大略分为生、旦、净、丑四行,但不甚严格也没有更细的分行。

壮戏生、旦、净、丑的表演特点是:生行表演温柔、大方、朴实,常用中八字步与正、反摆手法,显示出壮族男子汉的气势。旦行常用转扇舞等身段,表演娇媚灵巧,显示壮族女子的风姿。净行常用重八字步、虎掌,显示壮族武士之风,表演豪放。丑行常用多种眼法、手法、步法,表演灵活多变,诙谐、滑稽。

民族特色

壮族人迷壮戏,因为不但剧情是壮族人熟悉的,而且唱词、道白也是壮族的方言土语,听来特感亲切。此外,那慢板中的咏叹调,中板中的喜调、采花调、高调,快板中的高腔、快喜调、快采花,散板中的哭调、寒调、诗调、扫板等等,无不来自壮族人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令人喜爱。主要唱腔的唱词(包括五字句和七字句),都保持了壮族民歌的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所谓“腰脚韵”,即上一句的末一个字(“脚”)与下一五字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五字(“腰”)互相押韵。这样的押韵,唱起来使人觉得简中有繁,同中有变,婉转起伏,连绵不断,听而不厌,韵味无穷。这在我国戏曲中是独具一格的。

壮戏的伴奏乐器,都以乐器马骨胡为主奏,配以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箭筒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此外还有木鱼、小鼓、大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壮戏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种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是我国少数多声部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南路壮戏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末句为重句全帮。这种帮腔手法,无论在制造舞台气氛,烘托剧情环境,还是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北路壮戏的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形式,除《正调》外,还有供不同角色使用的几种唱腔,如武士用《武公调》,老人用《老汉调》、丑角用《丑角调》等多种曲牌。

成果

多年来,壮剧团综合运用“南路壮戏”和“北路壮戏”的音乐和表演形式,推出了一大批南、北合流的壮剧剧目。其中,《金花银花》《羽人梦》《红铜鼓》《梅花岭》《红岭壮歌》《月满桂花江》等先后在全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活动中获奖,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的新作——大型风情壮剧《歌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新编大型历史壮剧《瓦氏夫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戏剧类“金奖”(第一名)、第七届全国戏剧节会演第一名;现代壮剧《天上的恋曲》在最近一次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得银奖。壮剧,实现了广西“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零”的突破。

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剧艺术,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6年,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