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壮丁
释义

壮丁:年壮的男子,指服劳役的民丁或到达当兵年龄的人,即壮劳力,是用于田间劳作的人们的称谓。壮丁最早产生于清朝年间,是随着旗地王田的产生而产生的。旗地王田是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所特有的土地占有形式。

释义

词目:壮丁

拼音:zhuàng dīng

基本解释

[able-bodied man (subject to conscription)] 年壮的男子。指服劳役的民丁或到达当兵年龄的人

详细解释

1.

旧时称达到服劳役年龄的青壮年男子。犹言丁壮。 宋 苏辙 《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 元佑 差役勑:人户差役,除耆长、户长、壮丁须正身充役,其馀公人如愿顾人充代者,并许任便。”《宋史·食货志上六》:“朝廷审定民役,差募兼行,斟酌补除,极为详备……其五曰:壮丁皆按户版簿名次实轮充役,半年而更。”

2.

旧时称达到服兵役年龄的青壮年男子。亦指由民籍转入军籍者。《宋史·兵志五》:“ 治平 二年, 广南西路 安抚司集 左 、 右 两江四十五溪洞知州、洞将,各占隣迭为救应,仍籍壮丁,补校长,给以旗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纪隆平》:“乡村农夫,离父母,弃妻子,投充壮丁,生不习兵而驱之死地,以故乌合瓦解,卒无成功。” 清 林昌彝 《守御四策》:“今宜札饬沿海州县,按所属陆路四乡大小村庄,查明每村共有壮丁若干,作为民勇。”邹韬奋 《关于征兵的问题》:“他有一天被一个县长请去吃饭,看见警察抓进三个面无人色的贫苦农民。他问县长这抓来的是什么?县长答说这是抽来的壮丁。”

基本定义

壮丁,年轻力壮的男子,亦称为“丁壮”。坊间有以“小壮丁”一词来称呼“小男孩”。“壮丁”一词在中国往往特指国民政府大陆时期参军入伍的青壮年男子,但在中国台湾没有这种特殊涵意。历史上曾发生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强征壮丁的现象,被称为“抓壮丁”。四川方言话剧《抓壮丁》就是以讽刺的角度反映了抗战期间发生在四川农村的事例。

产生根源

清王朝入关以前,就已经通过战争和其他掠夺土地的方法,在辽东开始建立了皇庄在内的旗地。清王朝定都北京以后,又在京畿地区,通过政治暴力,先后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圈地。旗地上的直接生产者,就是被称为“壮丁”的农奴。他们或者是战争中的俘虏,或者是被迫充当满洲贵族奴仆的汉族劳动人民。

组织形式

每十名壮丁为一庄,设庄头一人,领地七百二十亩,牛六至八头,并量给房屋、器皿、衣服、口粮和田种。各庄应交租额,由庄头负责承总。每庄一年纳粮三百六十石,此外,还要上交大量饲草、猪、鸭、鹅、蛋等物。单是饲草,一个头等粮庄,一年要交一万四千束,折价合粮二百八十石,几乎相当正粮的百分之八十。实物之外,还有各种繁重的劳役,既有临时的劳役,又有长年的劳役;既有庄田的生产劳役,又有地主的家内劳役,所有这些,无一不落在壮丁们的身上。

历史地位

壮丁,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都处于奴仆的地位。皇庄的壮丁,是皇室的世袭奴仆(褒衣奴才)。一般旗地上的壮丁,则被称为“屯居旗下家奴”,也就是庄田地主的奴仆。清律中有关奴婢的律文,对他们统统有效。这些奴隶们,可以任意鞭打捶辱,可以转移赠送,甚至出卖,而且壮丁的买卖,和土地的买卖无关,他们不是随土地的出卖一同转让,而且作为主人的财产单独出卖。他们的身份,具有浓厚的奴隶色彩。

他们没有人身的自由,没有脱籍的自由,甚至根本没有独立户籍,只能附属在主人户下。他们虽然被分配到一些土地,但在这些土地上他们只有劳动的权利,劳动的成果百分之八十的是交给了这些土地的主人了,更不谈这些土地的出典与出卖了。

皇庄和一般旗地上的壮丁,虽然有一点独立的经济,但他们所受的剥削和奴役,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同奴隶制下的奴隶所差无几。另外,壮丁是旧社会,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执政当局强迫老百姓服兵役的称呼,壮丁一般年龄在18--45岁。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上级配额采用抽壮丁的办法实施征兵的。

人物

“壮丁”张羽富 张羽富,80岁,原籍贵州省德江县,现在是云南陇川农场退休干部,1943年腊月二十三入伍。那一年,张羽富18岁。

“壮丁都是用绳子捆着,5个人捆在一起,上百人串起来,枪押着就上路了。白天走路,晚上圈成一圈困觉。不许跑,跑了捉回来打板子,往死里打。拉着走了7天,到了遵义。”离开遵义的日子,张羽富也还记得,那是转过年的1944年正月十六。他们往云南方向走,还是绳子捆着,走了两个多月,到了文山,分入部队,张羽富因为有点文化,被编入第8军工兵营一连三排七班。

当代影响

2008年为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川人流沙河在成都草堂读书会“纪念抗战胜利一甲子”讨论会上有一个演讲,当时广为传布。演讲的内容主要有二,一个是讲“百分之九十九的壮丁都是自愿去的”,一个是讲“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两者都用演讲者的亲身经历带出,很有感染力。

近读北大前校长蒋梦麟的自传《西潮与新潮》 ,其中也谈及抗日时的壮丁问题。蒋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于1941年7月向蒋介石递交了一份《有关兵役状况的视察报告》,报告中历数壮丁体系的效率低下、腐败和无人道。蒋氏记录其在贵阳一个壮丁收容所里同广州来的壮丁谈话,得知从曲江来的七百人只剩下十七个人,乃感叹道:“日寇不杀,己先杀之,日寇不废,己先废之,何其荒唐。” 书中,蒋梦麟本人对壮丁的具体死亡数目也有估计——“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一千四百万人”,并说曾将估计的数字向军事高级长官们证实,他们的都说只多不少。

蒋氏书中还记录了一景,我怀疑孟广美最近的言论是受了这段描述的启发(宣传中说《西潮与新潮》台湾青年人手一册):

“有一天我看见几百个人,手与手用绳子穿成一串。他们在山上,我们的车子在山下驰过。他们正在集体小便,好像天下雨,从屋榴流下来的水一样;他们连大便也是集体行动。到时候如果大便不出,也非大便不可。若错过这个机会,再要大便,是不许可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