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妆靥 |
释义 | 唐代女子喜欢在自己面上敷粉,在颊边画二新月样子或钱样,名“妆靥”。有的更在嘴角酒窝间加二小点胭脂,或用金箔剪刻成花纹贴在额上或两眉。这样金箔花纹叫“金钿”,若用在两颊的,也称“靥钿”。 妆靥(面靥) 、点的 妆靥,亦叫面靥,是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脸面注以红点的妆饰方法在汉代已有记载,叫作“的”。《释名》:“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不御,重以口说,故注此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名于第录也。” 除了面妆以外,我国妇女还有染指甲的风习。妇女染甲的材料一般是凤仙花,用其花叶,反复捣碎后掺入少量明矾,然后用丝绵浸染花汁,置于洗净的指甲表面,裹以布条,过夜取下,反复数次,染成后,艳色经月不褪。 指甲花,也是妇女染甲材料之一,李时珍记载:“指甲花,有黄白二色、夏月开,香似木犀,可染指甲,过于凤仙花。” 染甲之风唐代已有,流传日久。七月七女伴相聚之时把它当成一项有趣的娱乐来进行。明清以后,染甲习尚还流传国外,称为欧美妇女的喜好。 妆靥(面靥) 面靥则与“点的”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据说妇女脸上注的,原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后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难于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为一种妆饰。 面靥的施行方法,通常用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妆靥的具体形状,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的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讲究的在原来面靥的周围,还饰以各种花卉,俗称“花靥”。 点的 古代妇女妆饰面部的红点。自魏晋以来,用粉脂作点状傅面,是中国妇女常见的一种花妆样式,不过后来不局限于红色罢了。至唐代犹以黄星点颊,或在嘴角酒窝间加两点小胭脂(所谓“星靥”当即指此),均是。 点的是在两侧面靥部各画一个红色的圆点,故也叫作“妆靥”。“妆靥”在沿袭过程中也是有所变化的。靥点的样式逐渐丰富,由早期仅以胭脂之类的点饰简单的圆点,发展为以金箔、翠羽之类制作可粘贴的靥钿,其图形则有钱形、星形、花卉形等。点饰的范围也有扩大,自面靥而额中,或者鼻翼两侧。 《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次进御,其有月事,止而不御,重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 三国魏王粲《神女赋》:“税衣裳兮免簪笄,施华的兮结羽仪。” 《太平御览》卷七一九引晋傅玄《镜赋》:“珥明珰之迢迢,照双的以发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