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转型经济学 |
释义 | 1、概念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范畴的“转型经济学”概念,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其所著的《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对称经济学丛书》中第一次提出并加以系统的阐述。转型经济学就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的经济学范式的转换。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次经过了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资本运营转为知识运营。因此,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的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真正的转轨经济学应该包含二者。知识运营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经济学。转型经济就是增长向发展转变,真正的转型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发展不同于增长,经济发展不同于GDP数字增长。“GDP数字”是价格经济学的核心范畴,而价格经济学是增长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价格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发展经济学的悖论。把GDP数字增长等同于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观。所谓快速发展,从现象看,就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就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发展经济学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先进生产力”,就是再生生产力。再生生产力不能归结于生产率——再生生产力是质和量相统一的范畴,而生产率只是量的概念。生产率概念产生于工业经济时期,再生生产力则属于知识经济。是把“先进的生产力”放在首位,还是把“生产率”放在首位;是把“再生的效率”放在首位,还是把“配置的效率”放在首位,是“发展”与“增长”的根本区别,也是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的根本区别。转型经济就是配置向再生转变,真正的转型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发展是配置和再生的统一,配置是手段,再生是目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是再生发展经济学。前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求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实物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利用为前提。这个时候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研究生产关系或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发展经济学是配置经济学。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要求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个时候经济学研究生产本身,研究资源如何优化再生;不但研究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而且研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学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学说,视野在分配领域;生产只是生产领域的分配,生产领域只是分配领域的延伸。经济学作为资源优化再生的学说,视野在生产领域;分配只是生产、再生产的分配,分配领域只是生产领域的环节。优化配置,看到的是交易,是人际之间的供求平衡,价格机制成了市场和社会的核心机制;优化再生,看到的是财富增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价值机制成了社会和市场的灵魂。以分配为中心,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与管理学脱节,企业成了减少交易成本的产物;以生产为中心,经济学就是管理学,企业拥有了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的系统质。把人际关系看成是此消彼长的交易关系,人与人是狼,必然把商场看成是战场;在财富增长的基础上把蛋糕做大,必然是双赢经济、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型经济。企业内外,人与自然、人与人互相依赖、共生共荣、和谐统一;能与狼共舞,才是英雄本色。这个时候发展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转型经济就是均衡向对称转变,真正的转型经济学是对称经济学。均衡:物与物之间,属于客体范畴;对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属于主客体统一范畴。对称是自觉的,均衡是自发的;对称是高层次、可控涨落的,均衡是低层次、随机涨落的;对称是因势利导,均衡是经济周期。对称:经济周期可以利用、引导,危机可以控制可以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均衡: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危机不可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偶然的。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布局就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用五度空间观建构合理的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布局不仅指横向的空间,而且指纵向的时间、立体的层次。只有这几方面都对称,才能可持续发展。对称是五度空间的,布局也应该是五度空间的。仅仅从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考虑布局,不可能做到最优布局。转型经济就是从生存创业到生态创业的转型,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从规模到超速的转型,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型,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核心机制从价格到价值的转型…… 转型经济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结果,真正的转型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的五度空间模式。在转型经济发展的五度空间模式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称哲学揭示了知识经济(层次)、全球化与多元化(空间)、超速发展(时间)、合作主导竞争与双赢发展(性质)的对称关系。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将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双向同步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发展阶段并后来居上;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是以创新业为先导、知识业为主导、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配套的再生型→循环型→生态型→稳定型→对称型→和谐型结构,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与超速发展。转型经济就是增长向发展转变,转型经济就是配置向再生转变,转型经济就是均衡向对称转变,说明转型经济是经济形态从不完善向完善转变。不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市场经济转型,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现在通行的转型经济实际上是融合经济,是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包括了向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就是这样的转型经济。经济发展的五度空间模式说明,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经济与政治的转型使自己后来居上。但这种后来居上是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终点为起点,而不是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 转型经济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靠西方经济学通行的线性思维方式把握和真正科学阐述转型经济是不可能的。只有运用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方法的对称经济学才有可能揭示转型经济的本质、结构、意义和功能,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转型经济学。 (以上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丛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参考资料陈世清 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09、7 陈世清 著:《对称经济学》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3 陈世清 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 陈世清 著:《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05、1 版权信息作 者: 吴光炳 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1-1 字 数: 353000 页 数: 297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301133774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定价:29.00 编辑推荐本书主要介绍了经济制度变迁概述、经济转型目标、转型方式、民营经济发展、农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经济职能转换、转型经济绩效等内容,本书结构合理,体例完备,适合高等院校经济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内容简介本书以市场经济转型为主线,选择了经济转型的一般原理、经济转型方式、民营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分配方式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宏观调控方式转型等重要问题展开讨论,系统地建立了转型经济学的框架。全书各章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阐述了相关问题的历史沿革,存在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动因、过程、现状以及深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结构合理,体例完备,适合高等院校经济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目录第1章 经济制度变迁概述 1.1 经济制度的特征及构成 1.2 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 专栏1.1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1.3 制度变迁理论模式 专栏1.2 奥尔森关于利益集团的九条推理 第2章 经济转型目标 2.1 经济转型的界定 2.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探索 专栏2.1 学界对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的分析 2.3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专栏2.2 对中国改革目标模式的不同看法 专栏2.3 几种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第3章 经济转型方式 3.1 转型方式的划分 3.2 休克疗法 3.3 渐进式方法 专栏3.1 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不同观点 3.4 渐进与激进的比较 第4章 民营经济发展 4.1 经典作家对民营经济的论述 专栏4.1 经济学界关于民营经济内涵的不同认识 4.2 民营经济发展历程 专栏4.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决议 专栏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民营经济的修改内容 4.3 民营经济的贡献 4.4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其克服 专栏4.4 理论界关于剥削内涵的不同认识 专栏4.5 民营企业家人格障碍的表现 第5章 农业改革 5.1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农业改革 5.2 建国后至1978年的中国农业制度变迁 5.3 1978年以后的中国农业改革 专栏5.1 1982年至2007年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9个一号文件 专栏5.2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关于承包的契约 5.4 中国农业深化改革的困境和政策建议 第6章 国有企业改革 6.1 传统国有企业理论 6.2 东欧国家改革国有企业的理论模式 6.3 俄罗斯私有化改革实践 6.4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制与改组 专栏6.1 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规定的企业经营权 第7章 公司治理结构 7.1 现代公司制及特征 7.2 公司治理一般理论 专栏7.1 经济学界关于公司治理内涵的不同认识 7.3 中国公司治理的演变 专栏7.2 国有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种种表现 7.4 完善公司治理的改革措施 专栏7.3 经济学界关于对企业家激励必要性的解读 第8章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8.1 转型前的收入分配关系 8.2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的变化 专栏8.1 衡量收入差距的其他方法 专栏8.2 经济学界关于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 8.3 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 第9章 政府经济职能转换 9.1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9.2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原则 9.3 领导经济转型:政府一般职能 9.4 改革政府:政府特殊职能 专栏9.1 中国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解读 第10章 转型经济绩效 10.1 经济转型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其界定 10.2 中国经济转型绩效 专栏10.1 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专栏10.2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改革绩效的原因探讨 10.3 俄罗斯、波兰和越南经济转型 书摘第1章 经济制度变迁概述 1.2 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 1.2.1经济增长的原因 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表示的“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GNP可以是绝对量增长,也可以是人均量的增加。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不一致的变动在于人口变动。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两种增长的统一。 在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上,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1.生产要素决定论 总体上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考察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时,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其一,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和地租等在数量上的增长,并且主要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其二,在他们所总结出的各种经济增长模型中,制度都是被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外生变量,即不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演进过程,而直接将社会经济制度视为外生给定的产物。制度,尤其是完全界定的清晰产权制度租完全且对称的信息,加上零交易费用,共同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建立经济模型时的暗含假设。这种过于苛刻、严重脱离现实的假设条件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诺思对此评价道:“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增长时,只有当它针对某一个时期或者运用比较统计学,才能很好地说明某种经济的绩效,一旦用它来说明某种经济在整个时期绩效的时候,它就不大济事了。”① 2.制度决定论 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批评并修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制度分析理论,并经过后来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包含制度和经济发展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企业理论四大分支的理论体系。在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理论中,科斯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交易费用这一关键性的分析工具,但系统地对制度的经济功能进行具体分析并将其和国家兴衰结合起来研究的却是诺思。在20世纪60年代,诺思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分析了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他论述了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而这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形成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并确定财产所有权,把个人经济努力不断地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地接近社会收益率。”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