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转坡田自然村
释义

转坡田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华乡师宗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新华乡南边,距离村委会2.9公里,距离乡政府10.8公里。

村情概况

民国之初建村于山坡上,梯田围绕村子,顾名转坡田.苗族来自贵州省,清代中叶,因躲避战乱和因灾流离先后迁入。苗族的到来,对于本地高寒山区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土面积有1.2平方公里,海拔1120米,年平均气温16.6℃,年降水量1290毫米,适宜种植荞子、花生等农作物。有耕地202亩,其中人均耕地1.92亩;有林地55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1户,有乡村人口103人,以苗族为主,其中男性64人,女性39人。到2009年底,全村享受农村低保人数44人,占总人口数的42.72%;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2人,参合率60.19%。其中农业人口103人,劳动力4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林业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有耕地总面积202亩(其中:田51亩,地151亩),人均耕地1.92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55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37亩,主要种植八角、桔子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1043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八角,主要销售往省内。2009年主要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8.82%。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6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10万元,占总收入的48.92%;畜牧业收入6.50万元,占总收入的34.9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0头,肉牛3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5.38%。农民人均纯收入160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林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人(占劳动力的2.44%),到省外务工1人。到2009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8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9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目前正在发展八角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八角、草果产业。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倮姑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徐屏友谊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3公里,距离中学9.9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人,其中小学生2人,中学生1人。

清末建村于有泉水流出的山洞边而得名"水洞"。苗族来自贵州省,清代中叶,因躲避战乱和因灾流离先后迁入。苗族的到来,对于本地高寒山区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苗族人民十分勤劳,男女老少鸡鸣即起,天明下地劳动,终年忙碌。苗族实行自由恋爱婚姻。青年男女经过各种社交途径结识相爱成婚。由于婚姻自主,男女情投意合,所以苗族夫妻十分钟情,回娘家、赶街、生产劳动通常是夫妇形影不离。

苗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青年大多喜欢唱歌,以歌声表达情意和驱散疲劳,有时吹芦笙,有时吹箫,有时吹树叶,有时放声歌唱。

苗族人民喜欢用自己纺织的麻衣做衣服,每家每户都在自己的麻塘地里种植麻及靛叶,然后把种出的麻自纺自织成麻布,用黄蜡描底,蓝靛染色,制成带有美丽图案的"百褶裙"。

苗族内部,同姓不婚,但又以姑表通婚占多数。丧葬实行棺木土葬,谁家死了人就在门前用火药枪鸣放三枪而报丧。全家和同姓的人都不戴帽子,由叔伯率领轮流在灵前跪拜。听到枪声,远近亲友邻里都不约而同自行赶来帮忙,料理丧事。在灵前,还要敲牛皮鼓,吹芦苼,边吹边跳,昼夜不停。

苗族的节日,要数“花山节”最为热烈和隆重。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都要举办花山节。在举办之前,腊月中旬,花山场的主办人就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树立起一根花杆,其上系着红蓝色彩带随风飘扬。苗族人民远远望见,到时则不约而来,欢度节日。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1户通自来水,有2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0.9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6户,分别占总数的80.95%和76.19%。该村到乡政府不通公路;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4.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3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3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1亩,有效灌溉率为25.2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7亩。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2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倮姑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徐屏友谊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8公里,距离中学10.8公里。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9公里,距离乡卫生院10.8公里。该村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风土人情

苗族人民十分勤劳,男女老少鸡鸣即起,天明下地劳动,终年忙碌。苗族实行自由恋爱婚姻。青年男女经过各种社交途径结识相爱成婚。由于婚姻自主,男女情投意合,所以苗族夫妻十分钟情,回娘家、赶街、生产劳动通常是夫妇形影不离。苗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青年大多喜欢唱歌,以歌声表达情意和驱散疲劳,有时吹芦笙,有时吹箫,有时吹树叶,有时放声歌唱。苗族人民喜欢用自己纺织的麻衣做衣服,每家每户都在自己的麻塘地里种植麻及靛叶,然后把种出的麻自纺自织成麻布,用黄蜡描底,蓝靛染色,制成带有美丽图案的"百褶裙"。苗族内部,同姓不婚,但又以姑表通婚占多数。丧葬实行棺木土葬,谁家死了人就在门前用火药枪鸣放三枪而报丧。全家和同姓的人都不戴帽子,由叔伯率领轮流在灵前跪拜。听到枪声,远近亲友邻里都不约而同自行赶来帮忙,料理丧事。在灵前,还要敲牛皮鼓,吹芦苼,边吹边跳,昼夜不停。苗族的节日,要数"花山节"最为热烈和隆重。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都要举办花山节。在举办之前,腊月中旬,花山场的主办人就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树立起一根花杆,其上系着红蓝色彩带随风飘扬。苗族人民远远望见,到时则不约而来,欢度节日。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3户,共乡村人口57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27 人。其中农业人口57人,劳动力21人。该村以苗族为主,其中 苗族57人。

到2009年底,全村享受农村低保人数11人(人员名单附后),占总人口的19.30%;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7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82.46%。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乡卫生院9.9公里。该村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八角,主要销售往省内。2009年主要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7.3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八角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八角、草果产业。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2人,党员中男党员2人。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交通闭塞;2、医疗条件差;3、文化条件差。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修建文明卫生路;2、将进村道路改造成弹石路面;3、各农户按照规划集中建村;4、发展杉木、八角种植各200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5: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