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砖石伤 |
释义 | 概念及定义砖石类物体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损伤称砖石伤(injury caused by bricks and stones)。砖是用粘土经过加工、焙烧而成的建筑材料,有黏土砖、耐火砖、灰渣砖、瓷砖、空心砖等之分;石器分自然与人造两种,自然石是指没有加工的岩石,主要有晶石和鹅卵石,人造石指水泥制品、砂轮、水磨石等。砖石伤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前者是指持砖石贴近砸击人体或抛掷砖石,系运动中的砖石打击相对静止的人体所形成的损伤;后者则是指撞墙、跳岩、磕碰等,多系运动的人体碰撞在相对静止的砖石上所致的损伤。 基本形态1.片状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 2.条形、角形及不规则形皮下出血 3.角形、条形及不规则形挫裂创 4.线性、粉碎性骨折 常见情况砖头伤(injury by brick)砖的种类很多,在案件中以普通的粘土砖较多见。此种砖重约2.5Kg,主要含有氧化硅、钴、钙、铁等,实际工作中多用不完整的砖作致伤物,故打击后砖屑、灰沙等可脱落遗留在损伤处,对推断和认定致伤物有重要意义。 1. 砖头平面打击 砖块平面垂直打击在人体头面部,其挫伤区常伴有粗糙砖石所致点状擦痕;重力平面垂直打击于软组织丰满部位,也可形成长方形中空性挫伤;倾斜打击则可见线条状平行排列的梳齿状擦痕。若平面打击头部弧度较大的部位,可形成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头皮出血,常伴有表皮剥脱;若打击力大,可形成星芒状挫裂创,创口周围伴有表皮剥脱和砖屑遗留;高速打击头部,可形成线状骨折或骨缝分离;打击在胸部可致肋骨骨折;打击在腹部易致肝、脾等器官破裂出血。 2.砖头棱边或棱角打击头部,在头皮可形成条形、三角形皮内、皮下出血和表皮剥脱。如打击力大,在头皮可形成条形、三角形挫裂创,有时可见组织挫碎,创口周围可遗留砖屑、灰沙等物,对应的骨质可形成线形骨折或成角状的凹陷骨折。 3. 断砖头打击 砖头的断端因其凹凸不平,不规则,作用于身体时则受力不均,打击头部形成轻重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损伤,多发性、大小形状不一的擦伤、皮下出血、挫裂创在同一损伤区内可同时存在。 石头伤(injury by stone)在检案中,常可遇到石头打击致伤的案件,尤其在野外发生的暴力性案件,其中以山石和鹅卵石损伤较为多见。受伤部位多为头部。 1. 山石伤 山石表面凹凸不平,并有不规则的棱边和棱角,其大小和重量不等,故形成的损伤形态多样。不规则的山石一次打击,常可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损伤,有如上述断砖打击形成的损伤,有时易被误认为多次打击所致。山石打击头部所致的挫裂创,可表现为多种形状,但大多数为不规则形,有多个创角,创腔内可见石屑并且在创口周围伴有多种形态、轻重不一的表皮剥脱和出血。有周围着力较轻,中央着力较重的趋势,在法医实践中常称其为卫星状挫裂创。山石棱角猛击头部,可形成凹陷骨折;若棱角较尖,亦可形成孔状骨折,其半径较小,周围有伴行的环状骨裂。此种骨折的损伤范围一般较小,其着力处常有棱角戳击时形成的接触痕迹。山石因表面不规则有多种接触面,反复打击后的创口特征和层次分辨不清,不易识别打击次数、先后打击次序和接触面的性状,但在凶器上常可发现血迹和毛发。山石的边缘常呈不规则条形,打击在头顶形成不规则条形的挫裂创,打击重时则可能形成不规则线形骨折或凹陷骨折,甚至脑损伤。因山石易碎、故创内有时可检见碎石屑。 2. 鹅卵石伤 鹅卵石多见于河滩和一些山区,可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较光滑,质地较坚硬致密。在暴力案件中,罪犯往往就地取材用作凶器,其损伤部位亦多见于头部。鹅卵石打击可在头皮上形成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其形状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出血较严重,色泽较深,周边逐渐浅淡,边界不清。鹅卵石所致挫裂创多呈星芒状或不规则弧形,创口边缘一般不整齐,可伴有组织挫碎、挫灭,创口周围常伴有范围较大的表皮剥脱、皮下出血。鹅卵石打击造成的骨折,与打击力的大小和接触面有关。在一般外力打击下,可在骨外板形成类圆形的骨质压迹。如打击力及接触面大,可形成带弧形的线状骨折、颅顶、颅底联合骨折或大范围的粉碎性骨折。若打击力大而接触面小,则可形成类圆形塌陷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此种骨折周边不规则,有的可带弧形,常伴有放射状骨折线从着力中心向四周延伸,骨折区内碎骨块大,数量少。骨折区相应的内脏(如脑、肝、脾)损伤也较常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