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专题性文化课程 |
释义 | 专题性文化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教育创新过程中的课程实践范式,它以文化为内核,用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甚至产生形式无不与“文化”紧密关联。课程的内容无疑都是文化的发生、甚至其本身就是文化;其次,课程的作用在于育人,而文化的诞生、文化的作用从本质上亦在于“育人”。再者,课程的开发在现代应当是“观念”对话、融合的产物,它不再是某些专家的一厢情愿,更多的与一线教师、家长、学生的能动作用联系在一起,这种多元主体的介入,使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摆脱了少数人自恋与自闭的状态,在对话、交流、协商中构建着课程开发的“文化模式”,这种运作方式是群体的行为,不仅是个体的偏好,具有“文化创造”的一大特点——团体参与、团体建构。因此,以“文化”作为“课程”的前缀,即有内容上的命定与修饰,又有实践行为上的“意义揭示”:这种课程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它的开发与实施是文化创新的实践活动。 文化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是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制度化的文化传递形式。而在教育系统中,课程又居于核心的位置,课程,集中具体的体现了教育要求,因而文化是课程及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文化教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说“教育即文化的别名”,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人格心灵的唤醒”不正是给人的心灵以文化的慰藉,涵育其文化的品性么?钟启泉也认为:“文化是课程的温床,课程是文化的元素与动力。课程的使命归根结蒂在于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地传递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创造文化 无论从课程的内容来源、课程本质,还是课程的意义等方面考察,文化与课程实在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因此,我们选择“文化”作为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核,在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上突出“专题性”。这种课程,我们名之为“专题性文化课程”。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