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爪哇族 |
释义 | 爪哇族,占印度尼西亚全国人口总数的47%,约1亿人。绝大多数居住在爪哇岛的中爪哇和东爪哇。居住在农村和沿海的爪哇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和捕鱼业。居住在城镇的爪哇人,主要在政府机关和企业、事业部门工作,其余为商人和手工业者。爪哇人对王族、身居高位的官绅及长辈非常敬重,在上司面前毕恭毕敬,在父母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儿女要向父母跪拜。爪哇人的王公后裔至今在其名前保留着贵族称号,并受到人们的尊敬。爪哇人在梵文的基础上于公元9世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爪哇语词汇丰富,有雅语、中等语和平民语之分,雅语又分为宫廷用语和长者用语,就连男性和女性使用的语言亦有区别。老人以逢八的倍数年龄为祝寿日,如七十二、八十大寿等。爪哇文学融合了外来文学的精髓,对印尼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8世纪,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传入爪哇,丰富了爪哇文学。随着印度文化一起传入的皮影戏,多以两大史诗中的故事为体裁,至今深受爪哇人的喜好。 爪哇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元的,他们最早信仰拜物教,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他们还崇拜祖先灵魂及祖传圣物,王宫的器物、格利斯短剑、皮影戏傀儡和木偶等也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爪哇人把最初信仰的万物有灵论等原始宗教与后来传入的印度教、佛教糅合在一起,成为爪哇印度教,至今在爪哇各地人们还能看到许多遗留的湿婆雕像。 目前,绝大多数爪哇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在部分仪式上尚能见到原始宗教的影子,而巫术在爪哇农村还相当流行,存在着神汉和巫师。爪哇人崇尚协商和互助精神,他们性情温存,举止谈吐文雅,讲究礼貌、待人热情。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忍耐力比较强,有很强的自尊心,做事一般不喜欢被催促。到爪哇人家中做客应注意礼节,客人入门后,按主人相让的地方坐下,在主人让座前不能先自行坐下。一般情况下,主人面对门坐,客人背对门坐。主人一般用咖啡和糕点招待客人,如用茶水待客,只倒一杯,客人喝光后不再续茶。 爪哇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历史上曾创建麻喏巴歇和马打蓝等著名封建王朝,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大多数爪哇人改信伊斯兰教,但仍有不少人继续保持对印度教和“万物有灵”的部分信仰。爪哇人大部分居住在农村,从事种植水稻、旱稻、玉米、杂粮和经济作物。沿海居民则从事捕鱼业。居住在城市的主要是从事工商活动的人、政府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爪哇人的家庭大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男女青年的婚姻大部分是自由恋爱。爪哇人喜欢皮影戏、舞蹈和音乐,文化修养一般比较高。 爪哇族的女性,上身穿着简单缝制的衣服,下身则穿着称为“纱龙”的漂亮长裙,质料为木棉或化学纤维;男性穿着轻快的衬衫型上衣,以及长裤型的纱龙。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