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元村 |
释义 | 1 广东省增城市中新镇竹元村◎ 村情概况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中新镇竹元村属于客家村,现有人口400多人,80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注重保持原有的客家民 俗风貌,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拆除旧屋5间,对村内街巷全部实施硬底化建设,在屋前荔枝林带铺砌广场砖,工程总量为4600平方米,并设置体育器械和百台石凳,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健身休闲的场所;新建了2个水泥篮球场、图书阅览室和文化宣传栏,大力推进改水、改厕工程,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改造90户,修建垃圾集中处理池,推进公共卫生保洁制度,为村民营造了安居乐业的优势环境。 增城市新塘镇竹元村全村种植“三月红”荔枝有3000多亩,由于地处西福河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最适宜该品种的栽培种植。据竹元村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竹元村大力推行“三月红”荔枝科学栽培管理和无公害生产模式,以提高荔枝的品质适应市场竞争,实施创品牌战略,并注册了“竹元涌”三月红荔枝品牌商标。2005年,该村被列为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当地村民告诉记者,2007年,果农科学管积极性高,“三月红”荔枝丰收比去年高出许多,达750吨,大量上市,批发价则在每公斤6元左右,来自福建、重庆、安徽以及广州、东莞、汕头、澄海等地的商家纷纷前来采购。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9088.60亩(其中:水田1950亩,旱地7138.6 亩),人均耕地3.8亩,主要种植甘蔗、水稻、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6465.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30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亩,主要种植芒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846亩,其中养殖面积18亩;茶园面积603亩;甘蔗面积4997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688户通自来水,有688户通电,有59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5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8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4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95户(分别占总数的65%和43%)。 该村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 、砂石 路面;村内主干道多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7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7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8辆,拖拉机128辆,摩托车21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950亩,有效灌溉率为4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9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8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8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7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81户。全村有1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4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2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2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4.5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19.90万元,占总收入的74.3%;畜牧业收入 104.50万元,占总收入的12.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043头,肉牛32头,肉羊90头);渔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1.8%;林业收入4.35万元,占总收入的 0.5%;第二、三产业收入90.8万元,占总收入的10.9 %;工资性收入6.56万元,占总收入的0.8%。农民人均纯收入178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3人(占劳动力的8.7%),在省内务工68人,到省外务工35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甘蔗 、水稻、茶叶,主要销售往县内。2007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67.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8%。该村特色产业为制作土陶,目前计划大力发展甘蔗、茶叶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组织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210人 。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88户,共有乡村人口2949人,其中男性1457人,女性1492人。其中农业人口2854人,劳动力1180人。该村以汉族、傣族为主,其中汉族1786人,傣族787人,布朗族226人。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人,占人口总数的0.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477 人,参合率84%;享受低保26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6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5个。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1757平方米,拥有教师23人,在校学生334人,距离沙河中学7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94人,其中小学生334人,中学生16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6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4年被县评为青年文明村寨等。 ◎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4 人,少数民族党员15人,其中男党员45人、女党员9人。2003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忙开、岗东、忙东、青海、那落、那落山、大摆、骂梅树、忙嘎、回堆、邦协、忙勒、新村 垛火、忙开等15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5个,共有团员173人。该村2005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团总支。 ◎ 新农村建设2007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2428.33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农村建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1215元,新农村建设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1元;人均有基本农田0.7亩;人均有经济林果0.03亩;每户有1院安居房、有688个科技明白人、有8个好的发展项目、有281个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有1个党群致富联合体,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5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有8条进村入社硬板路;村级建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8个,有村容村貌整治规划8个,有产业发展规划14个。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国差,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复种指数不高,行不成产业化经营模式,半山区和坝区发展不平衡,贫困面大,发展步伐缓慢。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巩固甘蔗产业,生态化发展茶叶产业,以养殖小区方式推进养殖业发展,培育运输业,最终实现村民收入增加,全村经济发展。到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684万元,每年递增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根据这一总体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8%以内,基本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 安徽省天长市张铺镇竹元村◎ 全村概况张铺镇位于天长市的西北,属于革命老区。竹元村位于张铺镇的最西面,与江苏省盱胎县旧铺镇接壤,距离张铺镇街道近5公里,是一个比较落后闭塞的地方。境内的葛家巷曾是新四军二师师部和淮南银行所在地,刘少奇、方毅、张云逸、邓子恢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 竹元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现有土地4382亩,农户456户,农业人口1750人,人均土地面积2.5亩;现有五保户11人,特困群众17户,生活都比较困难。 ◎ 村两委建设竹元村现有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1名,40岁以下有6人,60岁以上就有10人,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村支委有3人,一名书记,两名委员;村民委员会也是3人,一名主任,由村支部书记兼任,一名文书,一名计划生育专干(女)。由于种种原因,党员学习活动不够正常,党员的发展也未跟上形势,村民的入党意识也很淡薄。“双培双带”活动也难以开展,村民代表大会很难组织,曾经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全体签字的事情也执行不了。 ◎ 基础设施张铺镇地处高岗,海拔比天长市高出许多,内水严重缺乏。竹元村是全镇重点高岗缺水地区,十年九旱。全村只有一座小Ⅱ型水库,且年久失修,站头坍塌,另外几面当家塘多年未清理,已基本淤积。遇到干旱年景,人畜饮水都困难,更不要说庄稼灌溉了。到其他电灌站提水,一是路程太远,约14华里,再就是费用太高,农民根本负担不起,为此经常引发许多纠纷。 村里的交通也不容乐观,道路主要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农民的出行带来许多不便。村里的电力线路还是七十年代建成的,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急需改造。 ◎ 种植养殖业村里的种植业主要分为午秋两季,午季为小麦、油菜,秋季为水稻。近年来由于种子、农药、化肥的价格非常高,造成种田的成本增高,即使好的年景农民的收入并不高,如果遇到干旱年景,甚至能够绝收。养殖业就更难了,由于近几年经常出现家禽家畜的瘟病,所以每家每户只养少量的鸡、鸭、鹅、猪,自给自足,几乎不上市销售。 ◎ 农民的收入由于农民种地的收入太少,且不稳定,迫使农民不得不走出去,有到镇上的企业的,有到各地的建筑工地的,有外出当保姆的,还有到天津、山东擦背的。通过外出打工,使得该村农民的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人均达到了2072元,现在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 村级经济竹元村截止目前的债权是271000元(替队级垫支94000元,外单位43000元,农户134000元);债务为440000元(信用社44500元,财政184960元,外单位53000元,个人157540元)。每年要债的跑破门,村队干部的工资都难以保证,办公经费就更紧张了,根本谈不上发展经济了。村级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矿山,没有森林,只有一座小水库。村办企业根本没有,早年以前曾经有过一个小窑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早已关闭,只剩下一块荒地和一摊债务。 ◎ 教育情况竹元村基础教育落后,村小学共有三个年级,连幼儿班共四个班级,四名教师,55名学生。学校的教室大部分需要维修,只因资金短缺,还没有实施。目前有不少家庭创造条件让小孩去镇上读书,因此村里的学生生源逐步减少,使得教学条件更难改善。 3 云南省楚雄市东瓜镇竹元村◎ 村情概况竹元村隶属于东瓜镇东瓜村委会。距离村委会0.5公里,距离东瓜镇0.8公里。国土面积0.22平方公里,海拔1875米,年平均气温20.00 ℃,年降水量750-80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无耕地(已被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征用),有林地106.72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6户,有乡村人口385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人,劳动力21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1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5.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5.8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28万元,占总收入的0.97%;畜牧业收入43.35万元,占总收入的18.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64头,肉牛4头);渔业收入0.39万元,占总收入的 0.17%;林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第二、三产业收入188.6万元,占总收入的80.0%;工资性收入46.02万元,占总收入的19.5%。农民人均纯收入3373元,农民收入以养殖、外出打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6.0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3人,在省内务工22人,到省外务工1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五通”,全村有116户通自来水,有116户通电,有11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6户,“五通”农户占农户总数的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1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16户(分别占总数的 100%和 100%)。 该村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拖拉机8辆,摩托车3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养殖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销售往楚雄城区。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养殖业。拥有企业1个。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17户,共有乡村人口387人,其中男性196人,女性191人。其中农业人口387人,劳动力221人。该村以汉族为主,384人,彜族2人,其他民族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5人,占人口总数的51.5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72人,参合率 100%;享受低保5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2公里。该村内有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东瓜镇中心学校,中学生就读到楚雄龙江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0公里,距离中学1.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0 人,其中小学生26人,中学生14人。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有业余文娱宣传队1支。 ◎ 村务公开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东瓜镇中心学校,中学生就读到楚雄龙江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0公里,距离中学1.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0 人,其中小学生26人,中学生14人。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有业余文娱宣传队1支。 ◎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11人,党员中男党员8 人,女党员3人。该村设有团支部1个(设在村委会),团员5人。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水利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村庄沟渠仍是土沟。2、村内道路未硬化,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3、该村因开发区征地,计税面积全部被征用,所以统计数据中无耕地,只有部分自留地。4、宏源化工的粉尘、废水对农作物、人、蓄危害较大。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利用自留地发展蔬菜种植,同时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2、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 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874元增加到600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