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叶石膏汤 |
释义 | 竹叶石膏汤又名人参竹叶汤,是由竹叶、石膏、人参、甘草等制成。主要成份为人参皂苷,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功效。适用于流脑后期、中暑、糖尿病的干渴多饮等症。 出处 《伤寒论》【方名】 竹叶石膏汤【出处】 《伤寒论》 【异名】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人参竹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分类】 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 竹叶(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麦门冬(20克) 人参(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方论】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证自愈。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歌】 仲景竹叶石膏汤,呕吐虚烦元气伤, 参半麦冬甘草等,生姜粳米水煎尝。 方解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化裁】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附方】 无。 文献方论 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来源《痧疹辑要》卷二竹叶石膏汤 【来源】《痧疹辑要》卷二。 【组成】竹叶3片 红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 陈皮1.5克 甘草1.5克 黄连1.5克(微炒) 僵蚕5条 连翘1.8克 玄参3克 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宣肺,解肌透疹。 【主治】痧疹见形二三日,色红,烦躁,出不透快。 竹叶石膏汤 【来源】《诚书》卷六。 【组成】淡竹叶7片 软石膏9克 大黄(煨)4.5克 陈皮3克 藿香叶6克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茧唇。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二竹叶石膏汤 【组成】淡竹叶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用法】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主治】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竹叶石膏汤 【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组成】煅石膏 连翘 黄芩 花粉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用法】加竹叶5片为引,水煎服。 【主治】肺热,鼻流紫血者。 来源《正体类要》卷下竹叶石膏汤 【别名】六味竹叶石膏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七)。 【组成】淡竹叶1钱,石膏1钱(煅),桔梗1钱,木通1钱,薄荷1钱,甘草1钱。 【来源】《正体类要》卷下。 【主治】胃实火盛,口渴唇干,口舌生疮,小便赤;一切痛疽兼烦渴。 【论述】《医方集解》:李士才曰,阳明外实则用柴葛以解肌,阳明内实则用承气以攻下,此云胃实,非有停滞,但阳焰胜耳。火旺则金困,故以竹叶泻火,以桔梗救金,薄荷升火于上,木通泄火于下,甘草、石膏直入戊土而清其中。三焦火平则炎蒸退,而津液生矣。 【用量】加生姜为引,水煎服。 处方来源《麻症集成》卷三竹叶石膏汤 【药物组成】竹叶、石膏、知母、花粉、麦冬、甘草。 【处方来源】《麻症集成》卷三。 【方剂主治】麻发于心肺,肺虚胃热,口干咳嗽,心烦。 【方剂功效】泻心清肺。 【用法用量】加米,水煎服。 临床应用1.麻疹并发肺炎:用本方加减:人参太子参,咳重加黄芩、枇杷叶、杏仁;午后发热加银柴胡、青蒿、丹皮、白薇;咽喉痛加元参、赤芍;气虚自汗加生地、牡蛎等,治疗麻疹并发肺炎15例。结果:全部治愈。服药最短2日退热,最长7日退热,罗音平均6.8日消失,住院平均10日。 2.口疮:用本方治疗小儿口疮120例,属心脾积热型者以本方去人参,加北沙参9g、大黄1.5g为基本方,兼风热者加双花、板蓝根各9g,速翘6g;挟湿热者加滑石、石斛、生地各9g;津液伤者加玄参、知母各6g,石斛9g。阴盛火旺型者以本方人参更为党参,加生大黄1.5g,肉桂2g,细辛0.5g,牛膝3g。溃烂面以五倍青矾散(五倍子、青黛、猪胆矾各等份,研极细贮并备用)外搽。结果:3日获愈者55例,4-7日获愈者46例,8-15日获愈者12例,15日以上获愈者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17%。 3.流行性出血热:应用本方为基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2例,发热期去党参重用石膏;有卫分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口渴加天花粉、生地、石斛以生津养阴。低血压或多属热伤其阴,气血欲脱,重用党参或人参加五味子以益气固脱;若出现肌肤斑疹舌红绛,脉弦数加丹皮、赤芍、水牛角以凉血救阴。少尿期同邪热深入营血,津伤液渴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元参、水牛角等以养阴凉血生津;若出现神昏谵语、烦躁等逆转心包证候,可加清心开窍之品。多尿期属气阴两伤,肾气不固,统摄无权,制约失职,可加生山药、五味子、益智仁、复盆子、菟丝子、桑螵蛸,以有阴生津、补肾益气;若伴有肾阳虚者加肉桂、黑附片等。恢复期属邪退正虚之侯,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熟地等。无论气虚还是血虚都可选用玉竹、黄精、生山药等,又如丹皮、丹参等凉血、活血化瘀药的早期应用,对于缩短病程,促使病情向痊愈发展有积极作用。结果:32例全部治愈,总有效率为100%,在3个月至1年内,对18例随访,未见复发。 4.术后发热:用本方日1剂水煎服,服3-5次。治疗术后发热。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6-65岁;病程短则1周,长则3月。结果:服用本方1-6剂后,40例患者体温降至37℃,逐步恢复正常。部分患者1月后才降至正常体温,有7例患者体温虽退,但有反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