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溪茶叶
释义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西北与川陕接壤,东南与本省竹山县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

竹溪茶叶-竹溪茶叶

一、竹溪茶叶生产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一)茶叶生产的基础时期。

我县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400多年前就有梅子垭贡茶的传说。1949年,水坪的纪家山、油房梁,鄂坪的罗汉垭,天宝的白鸡垭、孔雀垭、关山、杨家坪等地就有小块茶园,加上农户房前屋后的零散茶树,面积达3000多亩,产量15000多斤。后来农户又自行种植小块,解决自饮问题,并成为亲朋好友相送的礼品。到60年代中期,我县兴办龙王垭茶场,以场带队,在小块面积上逐步扩大,到1969年,全县茶叶面积突破1万亩,产量突破10万斤,茶叶生产由农民自饮进入了市场营销,为竹溪发展茶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

我县茶叶生产发展时期是从1970年到1998年,这29年中大部分年份是稳步建园,略有发展。其中发展步伐较大的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5年至1980年,当时的部分社队从兴办社队企业的角度出发,利用荒山坡地开垦茶园,如新洲的大营盘、马家河的观音台、花桥的中梁子、蒋家堰的长梁子、洛河的塔二湾、锅厂湾、水坪的纪家山、泉溪的太平关、兵营的迷魂阵、天宝的蔡坝等社队茶场;到1980年,面积突破2万亩,产量突破20万斤。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8年,随着富民政策的提出,农村农业生产方针的调整,农民看到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出路,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部分乡村在发展茶园上也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开垦荒山逐步向好地转移,在建园的方式上也开始由过去挖窝点播向开槽换土条播种植转变,先后建成了县河的牛角尖、水坪的前进、梧叶子沟、八宝山、红石岩、春山、中峰的小南沟、大南沟、同胜、土城子、青草坪、石松、龙坝的老王沟、鄂坪的九湾、天宝的张家山等一批乡镇和村办茶场,14个农林特场也都建设了一批茶叶基地。到199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000亩,茶叶产量达到了99万多斤,面积、产量分别比基础时期的末年增长2.7倍和9倍,茶叶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骨干项目。

(三)茶叶生产发展的腾飞时期。

这个时期是从1999年至2006年。199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茶叶支柱产业的口号,“十五”期间又提出建设茶叶大县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生态茶园建设和有机茶开发为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壮大龙头、依托信息市场,加快发展、集约经营上规模,完善体制、强化管理上产量,精加工、深加工出精品上质量,抓好营销上效益”的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领导班子和专门办事机构,文件上写茶叶、开会讲茶叶、同基层干部和农民说茶叶,检查工作时看茶叶,组织农业、财政、发改、银行、扶贫等部门扶持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建设,全县上下真抓实干,形成了发展茶叶产业的强大合力。

一是高标准建设茶园。

施工前,乡村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勘测设计,每亩按333米划线。每年在夏挂秋播后,乡村集中劳力,按照设计线路开槽,然后填草回土,乡、村各自为战,联片建园,实行双行密植条播,8年兴建茶园11.3万。

二是引进良种、良苗。

引进良种、良苗,放弃了就地取材、自采本地种子、自行播种的传统作法。8年中共引进福鼎大白茶种800多万斤,并购进无性系茶苗10万多株,加快了茶苗生长发育,提早了采摘时间,提高了产量。

三是开展技术培训。

县茶叶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利用有关会议和党校阵地,对茶场生产人员和乡村干部讲授茶叶建园、管理、修剪、施肥、采摘、加工制作和干茶保管等方面的技术。还聘请了华农大的技术人才深入到茶场现场操作,传授技术,茶叶成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龙王垭茶场生产的龙峰、箭茶,梅子垭的梅子贡茶多次获得省奖,部分产品由湖北名茶成为国家名茶,名牌成为品牌。

四是加强茶场的“五大”配套设施建设。

做到了办一个茶场盖一栋厂房车间,修通一条公路,架设一条通电线路,配齐一套加工机械设备,修通一条通水渠道。全县共有茶场场房面积66000平方米,其中车间23000平方米,通场公路280公里,通电线路400公里,自来水管道280公里,茶叶加工设备1000多台套。

五是进行了企业改制和营销网点建设。

对龙王垭、前进、梅子垭茶场实施企业改制,组建了龙王垭、梅子垭两个茶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改制后公司运转正常,成效显著,茶叶产品销路越来越广,营销网点越来越多,县内外加之省外达到70多个,营销人员130多人,基本实现了直销、经销、代销一条龙。

该县茶叶生产从基础时期开始,经过稳步发展,顺利完成了建设茶叶大县的战略目标,到2006年底,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比基础时期的末年1969年增长了14倍,比发展时期的末年1998年增长了4倍,茶叶产量突破了200万斤,比基础时期的末年增长了19倍,比发展时期的末年增长了1倍多。全县302个村,有茶园的村301个,基本上是村村有茶,其中300亩以上的村103个,占村总数的34.2%,1000亩以上的村32个,占村总数的10.6%,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占乡镇总数的33%。茶叶产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2006年,全县茶叶综合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00多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

二、今后发展的任务目标及措施

我县建设茶叶大县的目标已经实现,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但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还大,产业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任务目标。

全县496万亩版土面积,山林面积占70%以上,森林覆盖面大,无污染,是发展有机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同时还有耕地和非耕地可以利用。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本着从小块联成片、小片联大片、扩大基地规模出发,统一规划设计,再用5年时间,兴建茶园5万亩,到2010年,全县有机茶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00万斤,收入突破3亿元。

(二)强化措施。

发展茶园是建设茶叶产业的基础,而强化配套措施搞好跟踪服务,是建设茶叶支柱产业的关键和着眼点。因此,在继续发展茶叶基地的同时,必须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下功夫。

1、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技术培训。

引进外地人才和启用本地有技术专长的人才,组成技术队伍,采用举办培训班和实地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乡镇村组干部、企业人员和茶农培训建园播种技术、茶园管理技术、茶叶的采摘制作技术、成品营销技术等,不断探索科技兴茶、科技制茶的新路子。

2、加强茶园管理。

一是每年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严防茶园荒芜。二是追施有机肥。在肥源不足的情况下,推广草覆盖,在茶行开槽,在槽内填入茅草、禾秆,然后盖土,使之腐烂,增加有机肥效。三是抓住时机修剪茶树。每年秋末冬初对茶树进行一次修剪,使茶树蓄积养分,促进春芽的旺盛生长。四是改造老茶园。50、60年代的一批老茶园,茶树已老化,产量低。对这一部分茶树应有计划的分期分批进行台刈,使之重发新梢,提高产量,为老茶园注入新的活力。

3、发展茶类。

竹溪主要是生产绿茶,乌龙茶生产已开始起步,填补了单一生产绿茶的空白,还需继续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在此基础上,还应考察和引进砖茶的生产技术,在利用芽茶的同时利用叶茶发展砖茶,进行边销,实现春茶、夏茶、秋茶一起上,既能扩大茶类,又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4、加强品牌建设。

扩大公司的辐射面。龙王垭的竹溪龙峰、梅子垭的梅子贡茶已成为两大茶叶品牌,改变了多年有名牌无品牌的局面。今后,一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利用新茶上市的品尝,年度茶叶的评比,风景旅游区的窗口展示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二要扩大辐射面,梅子垭应向南边的泉溪、丰溪、兵营、天宝、桃源、向坝等乡镇辐射,龙王垭向东北边的新洲、县河、水坪、中峰、蒋家堰、龙坝、城关等乡镇辐射。

5、加强领导。

一是要一如既往地咬紧茶叶产业不放松,县茶叶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茶叶基地、龙头企业,了解和解决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县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茶叶产业再上新台阶。近5年竹溪县新发展茶园6万亩,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在全省各县(市)中名列第二。进入采摘期茶园4万亩,年产量123万斤,实现收入4500万元。“龙峰”、“箭茶”、“银桥”等7个精品名牌茶叶产品多次获国际国内金奖,3个品牌获绿色食品认证。“龙王垭”商标成为湖北省茶叶著名商标,龙王垭茶场被确定为“湖北省有机茶示范基地”。以龙王垭茶场为核心,17个中小茶场组成“湖北龙王垭茶业集团”,注册资金1.1亿元,拥有茶园2.2万亩,成为湖北省第一大茶业龙头企业,产品开始销往欧盟和日本。水坪镇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十大名乡名镇”。

竹溪茶叶-又话竹溪茶

竹溪茶叶

鲜嫩的茶芽如万“箭”竞发,采茶姑娘的双手在茶树上 飞舞;远处,一垅垅茶带犹如“绿龙”倚山起伏……好一幅引人入胜的采茶图。

阳春三月,笔者在竹溪县采访,所到之处,无不被这样的景象所吸引。茶叶,成了竹溪的“绿色名片”。

竹溪茶叶-欲说当年好困惑

这里不得不提《湖北日报》1998年4月11日发表的《竹溪茶话》。当年,本报记者经过深入的采访,发现竹溪茶存在基地面积小、品牌过多过杂、茶叶科技含量不高等诸多问题。这篇报道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在该县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当时,竹溪被称为茶叶大县,但茶叶基地面积不足4万亩;全县茶叶品牌达20多种,各乡镇、各茶场都各打各的牌,百“花”竞放“花”不艳。同时,有的茶场还鱼目混珠,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秩序。加之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很难与外地的知名品牌抗衡。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竹溪人还在以茶叶为自豪时,却发现危机已悄然而至。决策者们当机立断,以《竹溪茶话》为教材,开展全县大讨论。最后思路在讨论中统一,举全县之力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篇报道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

今日雄风初展

六年了,再看竹溪茶,我们发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10万亩,年综合收入达3600万元。县政府每年都要拿出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扩大茶园基地和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各乡镇也都把茶园建设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基地的重头戏。由于茶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茶农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去年龙王垭茶场二组的茶农王家成,一年承包茶园20多亩,仅采茶收入就达3万多元,全场茶农的收入基本稳定在1700元以上,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

竹溪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气候环境,造就了竹溪茶独有的品质。据统计,竹溪茶已累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200多项。1999年龙王垭茶场获得了欧盟有机食品最高权威机构———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颁发的有机茶生产与销售证书;去年,茶场又顺利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两张“王牌”拓宽了竹溪茶进军国际市场的渠道。今年3月8日,农业部授予龙王垭生产的茶叶为“无公害放心茶”。龙王垭茶场已与华农大、省果茶研究所签约,培训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提高制作质量。

后说品牌。竹溪茶叶的品牌已趋统一、规范。近几年来,通过以大带小、租赁、承包、买断经营权等方式,现在全县形成了“龙峰”、“梅子贡”、“银桥”三个品牌。“龙王垭茶,香飘华夏”、“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喝银桥绿茶,走健康之路”,这些广告语叫人耳熟能详。

明天何去何从

诚然,经过几年的努力,竹溪茶叶与过去比,已有不小的进步,然而横向比较,竹溪茶还有许多要做的事。

全县的10多万亩基地,分布在17个茶场,加工点140多个,呈现出有品牌的,基地面积不够,有基地的茶场又没有品牌的局面。有关人士提出,应通过联营、买断等方式把全县的茶场收归到几个大场麾下,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目前,“龙峰”、“银桥”、“梅子贡”在县内茶叶产品中呈“三足鼎立”之势,各有千秋。然而在一个县内,同一种产品造就出三个大品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对这三个品牌进行综合分析,选定其一,通过组建竹溪茶业集团,把它做成全国名牌,通过有机茶出口欧盟的契机,争创世界名牌。”县茶叶办负责人说。目前竹溪没有一个专业的茶叶销售市场,组建茶叶销售市场和网络也是必要的。

竹溪茶叶在全省和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还非常小。所以要坚持发展不动摇,在种植、管理技术上下功夫,引进优质品种,推广无性系繁殖技术,提高质量,延长茶叶见收周期,增加产量,真正使竹溪这个茶叶大县名副其实。

金秋十月中旬,茶叶香溢京城。“中国茶叶之乡”湖北省竹溪县派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博得茶业界代表热烈掌声。紧接着竹溪龙峰茶品牌“争创湖北第一名茶”论证会在武汉“高谈阔论”,众多专家建言献策,寄厚望予竹溪茶跻身国家级名茶品牌行列。京汉两地茶业界名家和世界产茶大国代表,金秋热话竹溪茶,可谓山县竹溪的一大幸事。

竹溪茶叶-茶乡今朝茶更香

竹溪自古盛产茶叶,“贡茶”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把推进茶叶产业化、标准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兴茶新“茶道”。县财政协同有关部门申报《茶叶板块——龙王垭有机茶开发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纳入了《湖北省优势农产品板快建设项目库》,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综合开发和品牌培育。截至目前,全县生态茶园基地已达13万多亩,年产干品茶叶250万公斤,已有4家茶场培育的主导品牌获准使用LB绿色食品标志,龙峰茶还获得瑞士生态市场有机茶认证和出口欧盟的市场“通行证”。龙王垭茶业集团制订的“龙峰茶”、“箭茶”企业标准,经国家质监总局批准,成为湖北省唯一的茶叶地方标准,被众多茶场采用,“龙峰茶”商标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

竹溪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回旋的秦巴山区,所产绿茶香气袭人,茶多酚含量高达36.5%,高于其他茶区10多个百分点,已被湖北省政府定为高香绿有机茶重点示范基地县,国家农林部门分别授予竹溪“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称号,湖北龙王垭(集团)茶场被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化管委会列为竹溪茶叶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单位。

茶博会讲竹溪茶

10月9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暨“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展开坛。竹溪县政府安排县茶叶办和重点茶场负责人组成团队参加,带队的县委副书记刘荣盛,在大会主办方的特意安排下,作了《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建设有机绿茶之乡》的主题演讲,博得入会代表热烈掌声和惊讶赞叹。众多新闻媒体“长枪短炮”麦克风,对准竹溪代表演讲人,会下纷纷索要竹溪茶宣传资料。

据了解,这次由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6家共同举办的茶博会和论坛,吸引全国各大茶叶行业组织代表和产茶大县政府官员组团参展参会。美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世界产茶国的涉茶企业应邀前来参展。中外代表以茶会友,参加品茗竹溪茶,听竹溪代表说茶事,唱茶歌,对竹溪茶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深刻印象。

江城评说龙峰茶

10月14日,竹溪县政府在江城武汉举行“争创湖北第一名茶暨竹溪龙峰茶品牌发展”论坛会。这是竹溪茶准备“升级”的首次高规格“听证会”。竹溪县长贺盛有带队,县委副书记刘荣盛刚从北京走下论坛赴汉出席。湖北省农业主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商贸企业等涉茶方面的专家教授和茶界名家应邀出席。专家们品茗着竹溪高香绿茶,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议《竹溪龙峰茶品牌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了真知灼见。

应邀出席论证会的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徐能海说,竹溪发展龙峰茶品牌,自然生态环境好,政策配套,上下重视,有文化底蕴,有市场前景,争创全省第一名茶有了良好基础条件。华中农业大学著名茶学专家倪德江教授,结合自己近7年在竹溪进行茶学教科研的实践,深有体会地说:“竹溪云雾山中出好茶,独特的土质、气候和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等条件,造就高山绿茶天然内在品质优于平原茶。”

专家组各抒已见,得出结论:竹溪龙峰茶已具备“争创湖北省第一名茶”品牌的基础和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茶的力度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提高龙峰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争创全省第一名茶的同时,力争跻身于全国名茶品牌行列

竹溪茶叶-细品竹溪茶

竹溪县坐落在大巴山脚下,山上山下,茶道畅行,龙峰、毛尖、云雾、瓜片,于峰顶、缓坡,漫漫成片。远在几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常饮茶有益健康,可清心明目,提神醒脑。

在我们竹溪,每年春雨刚过,茶山就披上了碧绿的新装。采茶的季节到了,茶坡上,一群群嬉闹的“采茶女儿”像飞舞的蝴蝶。有的乡民会背上背篓,于清晨出发,去三四公里外的山里采购上等的茶。乡民采购茶叶不像城里人那样带着现钞去,而是在背篓里装满了自家种植的大米、山芋、大头菜等,与茶农做完交易,便带着一小包刚烘炒好的上等绿茶兴冲冲地回家。上等绿茶带回家是家里人舍不得沏的,而被珍藏在一个小瓮里,四面密封扎好,是专门用来待贵客的。

竹溪的民风极为淳朴,老乡非常好客,你若从哪家门前走过,即使素不相识,主人见了也会打个招呼:“歇一会儿,喝杯茶吧!”真的坐下了,茶也果真端上来了。倘若有过路人在你家门口歇脚,却喝不到茶,人们就会认为你家女主人不懂情理。在农户家,大都是晚辈里的儿子或者侄儿来斟水,女人并不露面。倘若一来再来的客人,日久熟识了,女人不再规避,也只是立在门口。她若倒茶,要先递给自家男人,再转给客人。

在我们乡下,胡子拉碴的“老庄稼”下山时总是顺便摘上几把“粗树叶”(即野生绿茶),回家熬成黑糊糊的、稠稠的汤水,第二天带上山,干活累了,喝上一口,看起来美滋滋的。我曾一时贪嘴,也禁不住喝上一口,苦!比中药还难下咽!可“老庄稼”却在一旁“嘿嘿”笑个不停:“小伙子,这玩艺儿,你可别小瞧它,没它咱干活就少那么一把劲哩!”

冬日夜长,是串门的好时光。吃过晚饭,主人家将锯不成材的杂木、斧劈不开的树蔸搬进火塘生起火来,火旺了,就放上小锅子煮起“大脚板茶”(即极粗劣的绿茶),等候着客人的光临。煮好茶主人会先尝一尝味道,若茶倒入杯中后,茶叶在杯中倒悬,主人会高兴地说:“今天有贵客要来。”有时茶叶恼怒地沉入杯底,主人就会诙谐地说:“哪个不该来的要来了。”串门的人进门后,大家围坐在火堆旁,一杯热茶下肚,闲聊起家长里短:西家的姑娘由保姆变成了“二奶”,东家的小伙子由打工仔当上了老板,邻家的后生见义勇为上了报纸,还有谁家的小子懒惰不孝,谁家的媳妇漂亮贤惠,谁家的母猪又下了猪崽……讲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满屋子洋溢着温馨、欢快的气氛。

参加工作后,我品过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南京雨花茶等,但感觉总不如那用山泉煮出来的竹溪茶香。一晃离开家乡有五六年了,我总忘不了小山村那憨厚耿直、勤劳善良的乡亲们,还有那飘着缕缕清香的家乡茶。

竹溪茶叶-全国聚焦竹溪茶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十堰日报、十堰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媒体59名记者闻讯赶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鲍隆清、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邓国政、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启刚、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刘田喜等省、市领导也出席了发布会。

为有效保护和发展竹溪茶品牌,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竹溪县于2005年6月正式向国家质监总局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10月27日经国家级专家组审查,国家将龙峰茶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竹溪龙峰”成为与“西湖龙井”一样实行严格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国家级地方名茶。

近几年竹溪茶在全国、全省创下了几个第一,2004年10月获得“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命名,2004年12月获得“中国茶叶之乡”命名,2001年12月通过国际权威有机茶认证机构欧盟认证,连片认证面积4000亩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基地;2005年1月精心制作的《梦在竹溪》MTV悠扬的歌声伴着醇香的茶韵在全国媒体上飘扬。目前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6万亩是湖北省第一大茶叶大县。年产高档有机茶125万公斤,实现综合收入2亿元。

这次竹溪龙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竹溪茶取得了世界市场的“通行证”,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又一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标志着竹溪茶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6年11月30日,是竹溪人引以骄傲的日子。国家质检总局[2006]第176号公告批准“竹溪龙峰茶”取得地理标志产品产区地域保护范围。它标志着竹溪绿茶在十堰地区率先取得跻身国际市场的“金钥匙”、“身份证”、和“通行证”。它不仅填补了十堰市尚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空白,更使竹溪县首次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产品。

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下,质监局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发展茶叶支柱产业,打造茶叶生产大县,创建知名品牌”经济战略方针,依托本土具有特色的茶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质监职能,以标准、计量、质量为手段,致力于提升“龙峰茶”声誉和标准化建设,为“龙峰茶”取得地理标志产品产区地域保护资格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近,为了有效保护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规范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管理,确保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与特色,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县政府又出台了《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办法》中依据《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凡从事龙峰茶生产、经营活动,申请、印刷、使用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以及对龙峰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等作了具体的规定。(瀛商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