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筒形螭虎纹玉杯 |
释义 | 简介竹筒形螭虎纹玉杯(明代) 通高1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方美的象征竹是东方美的象征。对竹的观赏和品味并使之成为一门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传世的竹筒形玉杯有多件,而这件是公认的代表之作。 慧眼神奇玉杯系选用上等青玉琢制,玉材局部有隐隐约约的褐斑,这本是瑕疵,但其在器外壁自然舒展的延伸,犹如有意剔留的竹青,匠师慧眼独识,化瑕斑为神奇,弄拙成巧,使之变得更加珍贵。 竹节生机玉杯为扁圆的三节竹筒形,竹节中间掏膛为杯,体向一侧微微弧弯,线条流畅,富有美感,杯底一节作闭口状,并琢有竹根部的圆圈纹,极有情趣。竹节间的圆圈凸弦纹和生机蓬勃和竹枝和竹叶,更是一着神笔,将整个玉杯刻活。 螭虎梅花竹叶下一只顽皮的螭虎(似龙如虎)正沿着杯壁向上匍爬,从它上探的头颅,胀紧的四肢骨肉和倾力卷曲的尾巴来看,似乎已使尽全身气力,表现出一副想趁主人离开之时,偷品杯中佳茗的憨态。 杯把的处理,匠师也费了一番心机,被毛竹紧紧掩住的梅花,好像经不起春天的诱惑,破竹而出,紧紧依附在竹筒上,与竹筒珠联璧合,融为一体。 高贵纯洁的化身竹与中国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人之所以爱竹,爱竹形艺术,是因为人们把竹子一尘不染,不畏严寒,高雅素洁的品性作为自己品行的准则,在竹子身上寄托着文人们清高的生活情趣。所以,竹被列为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一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成为文人生活的影子,赋诗作画的题材。 晋代王献之有“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感慨;宋代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心声;明代于谦作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竹坚贞不拨的性格明志;清代郑板桥更是到了“无竹不入居”和作画“胸中成竹”的地步。 从这件竹筒形玉杯中,我们确能感受到中国人爱竹的情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