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堑城
释义

简介

竹堑城是台湾清治时期所建立的砖石城墙,完成於1829年。该城墙位于新竹市区,因此有时也用竹堑城来指整个的新竹市。竹堑城现今唯一留存的迎曦门,是中华民国内政部所指定的二级古迹。

竹堑是由平埔族语音译而来。最早是“竹堑社”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生活居住地。

建造历史

清朝治台初期,为了避免流民造反,曾经禁止台湾建造石砖城,因此,竹堑城早期的雏型,是以种植竹围的方式代替砖墙。1733年时在四周遍植莿竹,整个区域呈圆形,周长440丈,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到了1759年,莿竹均已腐杇。1806年,因民乱之故,老百姓又自己筑起土围。七年後,同知又再加高加宽土围,共有八个出入口。

1827年,进士郑用锡等倡议兴建砖石城及四城门楼,於是开始筑造砖石城垣,周长为860丈(约2752公尺),墙高1丈5尺(4.8公尺),高度加雉堞则为1丈8尺(5.76公尺)。该城以城隍庙为中心,东门为迎曦门、西门为挹爽门、南门为歌薰门、北门为拱辰门。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通往四门,加上上述的土围,就构成了新竹街区。砖石城墙於1829年秋完工,名为淡水厅城,又名竹堑城。竹堑城外挖筑壕沟为护城河,并设吊桥两座,长8.2公尺,宽1.6公尺,是目前台湾仅存的一条护城河。

历程

在台湾日治时期,1901年北门街的一场大火,将整个北门付之一炬,次年1902年,日本实施都市街道改正,於是开始拓宽道路并拆掉城墙与城楼,南门、西门也被拆除,只剩东门迎曦门存留至今。原来以防御为用的护城河,河水成为灌溉用圳道 --- 振利圳。

迎曦门是竹堑城仅存的城楼,为一幢二层楼的建筑。城墙雉堞以燕子砖砌成,城楼下段为城座,以唐山石及条形花岗石石块叠砌而成。城门洞为圆拱形,是竹堑城的出入口。上层城楼原为木构造建筑,现已改为混凝土造,城楼结构共二十四根立柱,屋檐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屋脊轻巧的的燕尾翘起,檐下飘逸的垂挂精雕吊筒。东门城现已列为二级古迹,而护城河经过整修,现为亲水景观渠道。

景点介绍

新竹风华-竹堑城

新竹昔日是平埔族『竹堑社番』的聚落之地因此旧称『竹堑』,从公元1683年台湾正式并入清朝版图,新竹皆归诸罗县管辖,汉人便开始来到竹堑开垦拓荒,渐渐形成客家移民聚落,竹堑城建于1733年至1875年竹堑改称新竹,如今已拥有100多年的历史,东为迎曦门(东城门)、西为挹爽门、南为歌熏门、北为拱辰门等四座城门和护城河坚守着往日竹堑城的安危。

迎曦门(东城门)广场

由于迎曦门(东城门)位于圆环内围,政府为了让民众更接近迎曦门,因此规划了迎曦门(东城门)广场,长型的迎曦门(东门城)广场利用阶梯引导民众并连通护城河两侧步道与都市街廓,玻璃地坪下镶嵌霓虹灯管让夜晚的迎曦门(东城门)广场更加迷人,而椭圆形的环城步道供民众散步,串连着迎曦门(东城门)广场与护城河人行地下道,让您从不同角度欣赏迎曦门(东城门)。

新竹护城河(东门大沟)亲水公园

民众若想一游新竹的历史人文古迹,可沿着与迎曦门(东城门)广场串联的地下道到达护城河沿岸,护城河的范围从林森路至中央路总长约600公尺,新竹市政府近年来还规划了新竹护城河(东门大沟)亲水公园,草皮与流水让市民更能体会亲水的乐趣,加上沿岸的花草树木、植栽以及两处小型的阶梯剧场提供民众户外表演,让新竹护城河(东门大沟)亲水公园成为新竹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在观光价值与历史人文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地址: 新竹市北区中山里中正路75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