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马戏
释义

竹马戏是一种古朴而稀少的民间歌舞小戏,享有“戏曲活化石”之誉。漳州地区曾经流行于漳浦、南靖、华安、平和、龙溪、海澄、东山等县,尤以漳浦县最为盛行。台湾也有竹马戏,俗称“布马阵”,又称“阵戏”。

基本介绍

竹马戏起源于一种叫“竹马灯”的舞蹈。唐代,皇宫里就有优伶扮演竹马舞的娱乐活动,并逐渐流行到民间。李白《长干行》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杜牧《杜秋娘》诗曰:“渐抛竹马列,稍出舞鸡奇。”宋人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正月十五元宵节“社火”活动,有“小儿竹马”、“踏跷竹马”、“男女竹马”等演出形式。元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有萧何“骑竹马上”的表演。明人阮大铖编的剧本《双金榜》中也有“跑竹马”的舞蹈。

竹马戏是戏曲的一种剧种,是从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漳浦、华安等县,流行于长泰、南靖、龙海、漳州、厦门、同安、金门等县(市)以及台湾省。过去,竹马戏班每到一地演出,开场节目总要表演《打四美》 (或称《跑四喜》),即由四位小姑娘分别扮演“春、夏、秋、冬”四季角色,演员化妆简朴,胸前臀后扎着纸糊的马头、马尾,手拿竹竿子,边舞边唱“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等四季曲。由于当时没有固定的剧种名称,群众称它为竹马戏或子弟戏,戏班名则有竹子弟、玉兰子弟、老马、新马等。 竹马戏

流行于福建漳浦、龙海、东山、云霄沿海一带,在当地民间歌谣、小调、南曲等说唱伎艺基础上,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一些音东唱腔和表演程式而逐渐形成,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初称“子弟班”,后因开场第一个节目叫《跑四喜》 ,由四个旦角扮演春、夏、秋、冬四个角色,骑着竹马出场,边舞弄边唱曲,遂改称“竹马戏”伴奏乐器以琵琶、洞箫、横笛为主。艺术特点是演员少,节目短,剧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化妆、道具简单朴素。

历史沿革

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漳浦、华安等县,流行于长泰、南靖、龙海、漳州、厦门、同安、金门等县(市)以及台湾省。过去,竹马戏班每到一地演出,开场节目总要表演《打四美》(或称《跑四喜》),即由四位小姑娘分别扮演“春、夏、秋、冬”四季角色,演员化妆简朴,胸前臀后扎着纸糊的马头、马尾,手拿竹竿子,边舞边唱“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等四季曲。由于当时没有固定的剧种名称,群众称它为竹马戏或子弟戏,戏班名则有竹子弟、玉兰子弟、老马、新马等。

南宋中叶,漳浦已有戏剧活动。据漳州北溪人陈淳(1153~1217年)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上傅寺丞论淫戏书》称:“某窃以此邦陋俗,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曰‘戏头’,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今秋自七、八月以来,乡下渚村,正当其时,此风在在滋炽。”所谓“乞冬”,即当地农民请优人作乞求来年丰收的演出。今竹马戏演出的开场节目就是上述的《跑四喜》。

竹马戏早期主要演“弄子戏”。如《砍柴弄》、《搭渡弄》、《唐二别》等,只有旦、丑两个角色,表演粗犷,音乐唱腔主要用民间小调。

明代,是竹马戏兴盛时期,正统年间(1436~1449年)前流传到广东省陆丰县。据20世纪50年代老艺人林力中说,传到他这一辈已有22代,传到老艺人黄瑞的孙辈已有24代。这时期泉腔盛行闽南,流传于漳州、龙溪一带。据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八“风俗”记载:“(龙溪)地近于泉,其心好交合,与泉人通。虽至俳优之戏,必操泉音……”至清代,漳浦也有唱南曲的。乾隆年间(1736~1795年),漳浦《六鳌志》载,当地有风火院,实是南曲馆,每逢神灵寿诞,或人家婚丧喜庆,群聚于元帅庙唱南曲。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人蔡伯龙《官音汇解释义》记载:“做白字,唱泉腔。”这时期,流行于漳浦、华安的竹马戏大量吸收泉腔音乐及其剧目如《王昭君》、《陈三五娘》等,并以南曲为主要唱腔。此外,竹马戏也受正字戏、四平戏、汉剧、徽戏的影响,吸收《燕青打擂》、《李广挂帅》、《宋江征方腊》等剧目,而有很大发展。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南靖县金洋人庄复斋在《秋水堂诗集》中记载竹马戏演出《王昭君》时的盛况:“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马首欢迎。”当时,竹马戏班的艺人往往从正月初四出外演出,至十二月二十四才回家,一年忙到头。光绪年间(1875~1908年),王相主修的《平和县志》载:“岁时元日,诸少年装束狮猊、八仙、竹马等戏,踵门呼舞,鸣金击鼓,喧闹异常。”至20世纪20年代,漳浦有18台竹马戏子弟班,仅六鳌半岛就有竹马戏8个班,其他如城关、佛昙、古雷等,有“竹子弟班”、“玉兰子弟班”、“发子弟班”、“老马班”、“新马班”等。清末民国初,还出现女艺人林安仔(漳浦六鳌人)参加演出。当时群众非常爱看竹马戏,曾流传有:“三日没火烟,也要看‘合春’(合春班名旦)”,“三日没米煮,也要看‘戊己’(合春班名旦)”的戏谣。

竹马戏演出的剧目有三类:一是排场戏,有《跑四喜》、《跳加官》、《答谢天》、《送子》、《大八仙》;二是只有生、旦或丑、旦两个角色的民间小戏,亦称“弄子戏”,有《番婆弄》、《砍柴弄》、《搭渡弄》、《士久弄》等;三是移植外来剧目,有《王昭君》、《赛昭君大报冤》、《宋江劫法场》、《宋江征方腊》、《燕青打擂》、《李广挂帅》、《武松杀嫂》、《崔子杀齐君》、《陈三五娘》、《金钱记》、《水牛》等。这三类剧目根据老艺人口述记录有50多个。

20世纪30年代,由于艺人全是文盲,艺术传授只是依样画葫芦,加上受周围其他剧种如潮剧、汉剧、歌仔戏的冲击,竹马戏渐趋衰落。民国23年(1934年),漳浦县只剩下“老马”和“新马”两个戏班,到民国28年(1939年)则完全散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马戏又获生机。1952年,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林旺寿、林乌治、林顺天、林文良等人应邀参加龙溪专区文艺会演,演出《砍柴弄》、《搭渡弄》,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1953年至1959年,曾三次参加漳浦县业余文艺会演,都受到奖励。1954年,在漳浦县深土乡新院前村培养一批青年演员,组织竹马戏业余剧团。

1962年,漳浦县成立发掘、抢救竹马戏艺术遗产工作组,对竹马戏的历史、剧目、唱腔、舞美进行发掘和整理,记录了10几个剧本。1962年底与1963年初,北京及省、地文化部门专家和研究人员相继深入漳浦县调查、观摩竹马戏的演出,组织学术讨论,撰写一批研究文章和调查报告。“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解散;80年代恢复,改名为漳浦县深土乡竹马戏剧团。1984年9月,漳浦县编印《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一书。1990年7月,聘请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给漳浦县专业剧团年轻演员传授《跑四喜》、《唐二别》等剧目,这一古老剧种得以流传下去。

至1997年,在漳浦县六鳌乡等地仍有散存的竹马戏民间曲馆继续活动。

详细介绍

漳州地区的竹马戏,是在“竹马灯”舞蹈的基础上,吸收四平戏、梨园戏、京剧等戏剧的表演艺术,融合南曲,

锦歌及民谣小调的音乐,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科步唱腔的歌舞小戏。沈继生先生《漳州戏剧文化的历史考察》认为,宋时优人所作之戏,即竹马戏。其根据是:一、“扮竹马”是宋代民间歌舞“竹马”的遗风。从艺术形态上看,它不仅是歌舞,已进而为“杂扮”,赋予一定的戏文内容,即“演故事”。二、竹马戏的演出剧目多为“对子戏”(即一生一旦,或一旦一丑),或称“弄子戏”。弄子戏保存着“唐戏弄”(或参军戏)的遗规,是较原始、较古老的剧种。三、从表演形式看,竹马戏的演出离不开“跑四美”,即用民间小调唱春、夏、秋、冬“四时美景”。所谓“跑四美”,即开场节目都要有四个小旦扮演春、夏、秋、冬四个角色,骑竹马出场,边舞边唱:“春游青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等四季曲。竹马戏之得名,据说乃源于此。竹马戏广泛流行于漳州地区。据黄以结先生的一项调查,本世纪三十年代,漳浦县从古雷半岛到陆鳌半岛、井美半岛之间的沿海地带,就有十四个竹马戏斑。除了在闽南、粤东演出外,还到过台湾表演。竹马戏的剧目题材比较广泛,据说有五十多种,大多是来源于现实,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市井村坊生活的弄仔戏,以及部分历史戏。弄仔戏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节目短,演员少,剧情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有如方言顺口溜,故深受观众喜爱。丑角在表演中占突出地位,上身的扭动,脸部的眉目传情很有特色。旦角的表演严谨秀丽,有“手置前胸,脚行蹀步”的定规,还有碎步、移步、急步、磨步、摇步等科步。戏谚中有所谓“做丑张猫眯;仿旦使目箭”、“生(举手)到肩,旦(举手)到乳”,说明其表演古朴粗犷且不失细腻柔美。竹马戏的化装较简单,旦角不涂粉,只在双颊略施腮脂,丑角在鼻、唇处沫上白粉就可登场。其乐器却比较排场,管弦乐有琵琶、三弦、二弦、大吹、小吹、洞箫、拍板、双铃等;这反映了竹马戏以演唱为主的艺术特色。此外还有大锣、碗锣、大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用于舞蹈和武场表演。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由于歌仔戏在漳州的勃兴等原因,竹马戏渐趋衰落。但作为根植于民间沃土、传统深

厚的戏种,其艺术生命永难止息。不少传统剧目数百年来一直在村坊中流传,久演不衰。其中如《昭君出塞》 、 《状元游街》等,已有近千年历史,至今保留。南靖县金山镇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都有《昭君出塞》的竹马戏演出。当地人称之“马艺”。据陈松民先生对“马艺”的实地考察,该剧目表演时共九人,每人身“骑竹马”,分别扮演昭君、刘文龙、番王、番兵、番婆、女婢、小丑等。其中排列前头的番兵称“头番”,手拿小竹筒,吹山声响以指挥队形;昭君手抱琵琶,着一品服;番王手摇白扇,穿番王服;状元刘文龙护送昭君,姐弟相称;小丑手拿小锣或钱鼓;女婢手捏手帕;番婆排尾,称“尾番”,手持蜈蚣旗。打击乐起,表演者按着节奏,进行各种队形变化的舞蹈,有团场、南蛇游、交麒麟、铰剪鼓、四柱穿、篦篱仔、叠马、南蛇脱壳、八仙会阵、各归洞府等。舞毕,站一圆圈,每人唱一段南曲。如王昭君唱:“回首长安,关山万里,爰见君王思着汉,汉朝宫,汉朝奸臣,恨到延寿毛贼不仁,雾罩云遮,于二君亲都不见。”番王唱:“春日迟迟,黄花结子,牡丹蓝色,海棠开了蔷薇,看黄蜂共蝴蝶,来寻香味,双双对对,咱今唔敢痛于盆。”头番唱:“今旦起程,是好日子,见伊狼主于万里,马铁马骑,娘娘宽怀,好时良宵,驾到番邦,快乐逍遥。”各人唱毕,演员又一对对边舞边唱,场面壮观,气氛浓烈。清代南靖知名学者庄亨阳曾有“竹马”诗一首曰;“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马首欢迎。”描绘了竹马戏的情与趣。

竹马戏在清初就随着漳州人迁台而移植台湾。 《台湾历史札记》载:“顺治十八年,何斌业令人将港路密探,于元夕大张花灯、烟火、竹马阵、采声歌妓,穷极奇巧,诸王与苗长卜夜欢歌。”台湾吴腾达先生所撰《布马阵》说:“布马之起源甚早,但原先并非叫布马,而是与布马形态类似的竹马戏……有两个不同起源的传说,一是:据说在宋朝时,有个粗人,因救驾有功而获皇帝赐官,但因其不识字,皇帝只得赐其一些侍从,派其四处巡视。民间也因此故事起而效之,渐渐演衍成布马戏的表演。二说清朝时,某位忠臣遇奸佞陷害而满门抄斩,唯其子侥幸获救而亡命在外。某日皇帝出京游玩时遇刺,恰好被这位忠臣遗孤所救,因而皇帝便封其荣街,赐白马以使其衣锦还乡,由于他一向在山林野泽中流浪,不曾骑马,以致一路上险象环生。”

竹马戏这一历史悠久的“戏曲活化石”,如今日益引起海峡两岸艺术家和有识之士的重视。为了抢救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漳浦县组织起竹马戏职业剧团。全国许多戏曲专家前往漳州一带,对竹马戏开展整理和研究。在漳州流行数百近千年的剧目《状元游街》 ,仍在台湾流行。表演中,状元公骑白马,穿红袍,在丑角马夫的牵领下,和着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的节拍,做出各种滑稽夸张的动作。一生一丑,配合默契,丑角始终是戏中的灵魂人物,和漳州竹马戏传统的表演风格如出一辙。

剧目介绍

竹马戏演出的剧目有三类:一是排场戏,有《跑四喜》 、 《跳加官》 、 《答谢天》 、 《送子》 、 《大八仙》 ;二是只有生、旦或丑、旦两个角色的民间小戏,亦称“弄子戏”,有《番婆弄》 、 《砍柴弄》 、 《搭渡弄》 、 《士久弄》等;三是移植外来剧目,有《王昭君》 、 《赛昭君大报冤》 、《宋江劫法场》 、 《宋江征方腊》 、 《燕青打擂》 、 《李广挂帅》 、 《武松杀嫂》 、 《崔子杀齐君》 、 《陈三五娘》 、 《金钱记》 、 《水牛》等。这三类剧目根据老艺人口述记录有50多个。竹马戏早期的剧目以“弄仔戏”为主,表演时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如《砍柴弄》 、 《士久弄》 、 《搭渡弄》等。也有二丑二旦的表演,叫做“双弄”,如《番婆弄》 。明末清初,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竹马戏也演大戏,如《王昭君》 、 《赛昭君大报冤》等,角色行当增至七个,即生、旦、净、丑、末、贴、外,时称为“七脚戏”。

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发展起来,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眉眼传神,因此,脚步不如手的动作丰富,一般只是上身左右摇摆和扭动,这是早期扮演者骑竹马,下身为画上马腿的垂幅所遮盖和只能进退表演的痕迹。表演形式上还保持“地下台”的特点,一出台走“大圆圈”,丑角用“大跳”,生角用“小跳”,女角踏“四角头”。旦丑的表演有一套独特的程式:旦角手置前胸,脚行蹀步,行进时,脚尖翘起,每步约3寸;手法有指手、分手、啄手、螃蟹手等。“举天”是旦角特有的动作,表演时用垫脚,双手举天,与梨园戏举天的表演有所差别。早期旦角演出常把脚跟提起藏在裤管里,脚尖着地,另装木蹄,犹如缠足妇女行走,袅袅娜娜,近似京剧的跷功,为民间小戏所少见。丑角的基本身段有曲腿、摇肩、雀跃;表演程式有跳步、双手指地、一手指身边、一手指肚边、舒扇在肩边、出水看等。表演粗犷活泼,一句道白就有一个动作,一种表情。老艺人林顺天在

《过渡弄》扮演臭骚的丑角形象颇像出土的古代陶俑。《跑四美》 ,又称《打四喜》 ,这是竹马戏在农村演出时,为庆贺丰收,祈求明年有个好“年冬”一种独有的表演形式,亦称“乞冬”。早期竹马戏尚在“落地扫”阶段,表演时只在地上铺上一条草席,由四个旦角出场,左手扭住马头?在胸前把衣服扭成一个马头形状表示骑马?,右手拿一竹竿?后改为马鞭?。每个演员均由左内侧出场,一个小跳步,挥舞马鞭“走四门”即四台角?,后在台中亮相,分别唱春、夏、秋、冬各四句台词,由右内侧下场。最后四个演员一齐出场,走“双出水”队式,合唱一段台词后下场。

发展概况

南宋中叶,漳浦已有戏剧活动。据漳州北溪人陈淳(1153~1217年)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 《上傅寺丞论淫戏书》称:“某窃以此邦陋俗,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曰‘戏头’,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今秋自七、八月以来,乡下渚村,正当其时,此风在在滋炽。”所谓“乞冬”,即当地农民请优人作乞求来年丰收的演出。今竹马戏演出的开场节目就是上述的《跑四喜》 。竹马戏早期主要演“弄子戏”。如《砍柴弄》 、 《搭渡弄》 、 《唐二别》等,只有旦、丑两个

角色,表演粗犷,音乐唱腔主要用民间小调。 明代,是竹马戏兴盛时期,正统年间(1436~1449年)前流传到广东省陆丰县。据20世纪50年代老艺人林力中说,传到他这一辈已有22代,传到老艺人黄瑞的孙辈已有24代。这时期泉腔盛行闽南,流传于漳州、龙溪一带。据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八“风俗”记载:“(龙溪)地近于泉,其心好交合,与泉人通。虽至俳优之戏,必操泉音……”至清代,漳浦也有唱南曲的。乾隆年间(1736~1795年),漳浦《六鳌志》载,当地有风火院,实是南曲馆,每逢神灵寿诞,或人家婚丧喜庆,群聚于元帅庙唱南曲。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人蔡伯龙《官音汇解释义》记载:“做白字,唱泉腔。”这时期,流行于漳浦、华安的竹马戏大量吸收泉腔音乐及其剧目如《王昭君》 、《陈三五娘》等,并以南曲为主要唱腔。此外,竹马戏也受正字戏、四平戏、汉剧、徽戏的影响,吸收《燕青打擂》 、 《李广挂帅》 、 《宋江征方腊》等剧目,而有很大发展。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南靖县金洋人庄复斋在《秋水堂诗集》中记载竹马戏演出《王昭君》时的盛况:“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马首欢迎。”当时,竹马戏班的艺人往往从正月初四出外演出,至十二月二十四才回家,一年忙到头。光绪年间(1875~1908年),王相主修的《平和县志》载:“岁时元日,诸少年装束狮猊、八仙、竹马等戏,踵门呼舞,鸣金击鼓,喧闹异常。”至20世纪20年代,漳浦有18台竹马戏子弟班,仅六鳌半岛就有竹马戏8个班,其他如城关、佛昙、古雷等,有“竹子弟班”、“玉兰子弟班”、“发子弟班”、“老马班”、“新马班”等。清末民国初,还出现女艺人林安仔(漳浦六鳌人)参加演出。当时群众非常爱看竹马戏,曾流传有:“三日没火烟,也要看‘合春’(合春班名旦)”,“三日没米煮,也要看‘戊己’(合春班名旦)”的戏谣。20世纪30年代,由于艺人全是文盲,艺术传授只是依样画葫芦,加上受周围其他剧种如潮剧、汉剧、歌仔戏的冲

击,竹马戏渐趋衰落。民国23年(1934年),漳浦县只剩下“老马”和“新马”两个戏班,到民国28年(1939年)则完全散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马戏又获生机。1952年,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林旺寿、林乌治、林顺天、林文良等人应邀参加龙溪专区文艺会演,演出《砍柴弄》 、 《搭渡弄》 ,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1953年至1959年,曾三次参加漳浦县业余文艺会演,都受到奖励。1954年,在漳浦县深土乡新院前村培养一批青年演员,组织竹马戏业余剧团。

1962年,漳浦县成立发掘、抢救竹马戏艺术遗产工作组,对竹马戏的历史、剧目、唱腔、舞美进行发掘和整理,记录了10几个剧本。1962年底与1963年初,北京及省、地文化部门专家和研究人员相继深入漳浦县调查、观摩竹马戏的演出,组织学术讨论,撰写一批研究文章和调查报告。“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解散;80年代恢复,改名为漳浦县深土乡竹马戏剧团。1984年9月,漳浦县编印《竹马戏历史资料汇编》一书。1990年7月,聘请竹马戏老艺人林金泉,给漳浦县专业剧团年轻演员传授《跑四喜》 、 《唐二别》等剧目,这一古老剧种得以流传下去。

至1997年,在漳浦县六鳌乡等地仍有散存的竹马戏民间曲馆继续活动。 漳州市文化部门已制定了抢救保护计划,将组织人员对竹马戏剧目、曲目及相关情况做进一步收集整理,使竹马戏的历史渊源,在中国戏剧中的地位,剧目、曲目、服装、道具、表演特色等更加明朗清晰。将对《跑四美》 、 《唐二别妻》 、 《昭君和番》等剧目做抢救性重塑排演,重组竹马戏民间职业剧团。

相关词条

漳州市 布马阵 《跑四喜》

参考资料

1.福建省志 

开放分类:
艺术戏曲民间歌舞
“竹马戏”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5次
最近更新:2011-03-14
创建者:鬼画符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史亚莹 

邱子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