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沥
释义

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它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集药、食两用的天然饮品。化痰止咳平喘药。制法为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无杂持者为佳。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主要用于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咳嗽,痰黄粘稠;亦可用于痰热蒙蔽清窍;痰热中风,舌强偏瘫;小儿惊风,四肢抽搐,常配清热化痰,息风定惊药。

基本信息

药名:竹沥 (《本草经集注》)

异名:竹汁(《本经》),淡竹沥(《别录》),竹油(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

制法: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药材: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佳。大部分地区均产。据文献记载,除淡

沥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沥、慈竹沥等。

原形态

1.淡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3.大头典竹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资源分布

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性味

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②《纲目》:"甘,大寒,无毒。"

③《药品化义》:"味甘淡,性凉。"

④《本草从新》:"甘苦,寒,滑。"

归经:入心、胃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用主治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①《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②《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③《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④《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⑤《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慈竹沥30ml/kg、5ml/kg灌胃,能明显延长小鼠氨水刺激半数有效致咳喷雾时间(EDT50),分别为对照组的226%、186%,作用强于同剂量的淡竹沥。

2.祛痰作用:气管酚红法证实小鼠灌胃5ml/kg、15ml/kg。30ml/kg慈竹沥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在5-30ml/kg剂量范围内,量效关系不明显。

3.平喘作用:慈竹沥10ml/kg灌胃,每日2次,连续3天能明显降低0.5%磷酸组胺喷雾所致的豚鼠Ⅳ级哮喘发生率,延长哮喘潜伏期,作用强于淡竹沥。

4.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慈竹沥5ml/kg、15ml/kg、30ml/kg灌胃,有促进小鼠小肠运动的作用,高剂量组差异有显着性。

5.毒性:慈竹沥以2倍浓缩液灌胃,每次50ml/kg,24小时内给药4次(总计给药量为400ml/kg),小鼠无异常反应。

宜忌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纲目》:"姜汁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③《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制成药品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经火烤后流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ArundinariaamaraKeng)

原形态

苦竹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竿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处稍平,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革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箨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箨舌截平,长1-2mm,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幼时绿色,多脉,无显着的中脉;叶鞘无毛,有横脉;叶舌质坚硬,截平,长0.5-2mm: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5-28cm,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花枝基部有苍片,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cm,绿色或淡紫色,小穗轴间长4-5mm,在杯状顶端有纤毛;颖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火;解毒利窍。主目赤;牙痛;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点眼或揩牙。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2.《药性论》:治眼赤。

3.《日华子本草》:苦竹作沥,功用与淡竹同。

4.《本草纲目》:治牙疼。

选方

1.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2.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沥汤)

3.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4.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5.主妊娠恒若烦闷,此名子烦:茯苓三两,竹沥一升,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梅师集验方》竹沥汤)

6.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心鉴》)

7.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8.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9.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10.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11.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檗、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12.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13.治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各家论述

《本草衍义》

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癎狂乱,风热发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竹沥

《本草衍义补遗》

竹沥,《本草》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方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内经》曰,阴虚发热,大寒而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置疑。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丹溪心法》

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痰(坪井《竹类图谱》),黄苦竹。秆高5-10米,主秆及枝条呈金黄色。秆环较箨环微突起。主秆节间之背部常有纵长绿线1-2条;箨鞘黄色,并有绿色纵纹及少数淡棕色斑点,无毛;箨耳及鞘口无?毛,或仅有退化之箨耳;箨舌长约2.5mm,无毛,边缘微有不规则的缺刻,稍呈流苏状;箨叶细长,带状,长约4.5cm,宽5mm,除最下1枚秆箨外,所有各箨叶均有小横脉而呈方格状,在中脉地位常有1淡绿色之纵纹。枝条每节2枚,小枝端生叶2-3枚;叶耳有白色刚毛;叶舌甚突起;叶柄长约3mm;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5-12.5cm,宽8-17mm,先端渐尖,基部微圆,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色较淡,微粗糙,沿中脉以及向其基部密生微毛或甚粗糙,边缘之一侧有小锯齿。笋期4-5月。多栽培于庭园。分布长江流域以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2: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