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逐傩
释义

读音

逐傩 zhǘnuó

注解

基本字义

1. 行走姿态柔美:“佩玉之~”。

2. 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舞。~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演员戴木面具,多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动作表现请神驱邪、祈福及简单的战斗故事)。~神(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灵)。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人,难声。本义:步行有节度)

2. 同本义

巧笑之傩,佩玉之傩。——《诗·卫风·竹竿》

3. 指古迎神赛会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阼:古指东面的台阶。)——《论语·乡党》

4. 又如:傩祓(驱除疫鬼,祓除灾邪);傩逐(驱除疫鬼仪式中所唱的歌);傩鼓(驱除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

简介

起源

逐傩起源于原始的巫觋之舞,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民间一直长盛不衰。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的“大傩”规模非常浩大,文武百官都要参加,仅参加的卫士就有七八千人。仪式的最后,人们将恶鬼疫疠送至洛水,将之永远镇压于水底。其场面盛大,气势磅礴。这反映了当时征服自然灾害的那种大无畏气概。

傩舞

傩舞,是在除夕夜里举行逐傩仪式,为的是驱鬼逐疫。从身高体形上判断,那些跳傩舞的人清一色的是小孩子,为首领舞之人穿玄黑色上衣,朱红色下裳,头上罩了一张面具,狰狞可怖。

傩舞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 "傩、傩……" 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相关诗词

《除夜二首》其二

唐 姚合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