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诸暨蚕桑学院 |
释义 | 诸暨蚕桑学院前身系“浙江蚕学馆”,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自1897年创办以来,已有112年历史。历尽时代沧桑,饱受变迁苦辛,频频易改校名。1962年,大学部并入浙江农业大学,为农学院蚕桑系,后随浙江农业大学并入浙江大学,目前为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学专业(本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蚕蜂研究所等等;中专部发展为绍兴市农业学校,目前为诸暨职业教育技术中心的三个组成学校之一。 校史沿革1897年养蚕学堂创建 1908年更名为浙江中等蚕桑学堂 1911年更名为浙江公立蚕桑学校 1912年更名为浙江中等蚕桑学校 1913年更名为浙江公立甲种蚕业学校 191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 1926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 1928年更名为浙江省立高级蚕桑科中学 193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 1934年更名为浙江省立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 1936年更名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 1952年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国立湖州高级蚕丝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浙江省蚕桑技术学校,原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制丝部分)改建为浙江制丝技术学校,后相继发展为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1946年国立湖州高级蚕丝职业学校创建 1953年浙江省蚕桑技术学校更名为浙江省杭州蚕桑学校 1955年浙江省杭州蚕桑学校并入浙江省立嘉兴农业技术学校,后相继发展为嘉兴农业专科学校、嘉兴农学院、嘉兴农业学校、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1956年浙江省杭州蚕桑学校复校并更名为浙江省诸暨蚕桑学校 1959年浙江省诸暨蚕桑学校升格为诸暨蚕桑专科学校 1960年诸暨蚕桑专科学校、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浙江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合并组建诸暨蚕桑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40名,在校学生共260名。其中研究生22名、本科生169名,五年制学生(初中毕业生入学)65名,另有阿尔巴尼亚留学生4名。 1962年诸暨蚕桑学院撤销,大学部并入浙江农业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中专部改建为浙江省诸暨蚕桑学校,现发展为绍兴市农业学校 今日发展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于1999年7月由原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学系、饲料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内外一流的动物科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发扬厚德博学、慎思敦行的精神,积极探索创新型研究和研究型教学以及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路子,科研、教学及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步入快速、和谐发展的轨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院下设三系六所:动物科技系、动物医学系、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饲料科学研究所、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奶业科学研究所、蚕蜂研究所、畜禽养殖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应用生物资源研究所。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为农业部和浙江省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等。 学院学科涵盖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学3个一级学科;现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预防兽医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食品科学、水产养殖学8个硕士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蚕学、水产养殖学、生物资源科学5个本科专业。 全院现有教职员工111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30人,副教授43人。专任教学科研人员中,52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硕士学位。学院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4人,已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优良、研究方向齐全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个,科技部项目18个,省部级项目83个,国际合作项目7个,重大横向科研项目13个。2006年度实到科研经费达3600余万元,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达50万元,位于学校前茅。近几年,学院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0余项,其中“高效转化、肉质改良,资源开发型全价饲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和“用酶技术开发大麦及高麸饲粮及其产业化研究”两个项目先后于2000、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蚕学专业农工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动物科学‘强基础、宽口径、重交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两个项目先后于2001、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自2000年以来,全院发表学术论文205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4篇;出版专著、教材63部。 学院现有博士生124名、硕士生207名、全日制本科生288名、外国留学生8名。学院全面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开展“本科生海外科研计划”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加大师资博士后工作力度,取得初步成效。建国以来为国家培养了5700余名专业人才,其中博士90名、硕士409名、本专科生5218名、外国留学生126名。 学院拥有总价值4400余万元的科研教学仪器,能满足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营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需要。拥有多媒体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学生专用机房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此外,还有实验牧场、实验蚕桑场、实验蜂场、动物医院、动物药厂等校内科教基地。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已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芬兰、瑞典、挪威、印度等国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机构有广泛联系。 绍兴市农业学校学校又先后更名为“浙江省诸暨蚕桑学校”、“诸暨蚕桑学院”、“诸暨五七农校”、“诸暨农业大学”等,至1978年2月,学校改名为“绍兴地区农业学校”。1983年,绍兴撤地设市,校名相应改为“绍兴市农业学校”一直至今。2006年7月,绍兴市委、市府决定将学校划归诸暨市委、市府管理,于2009年一次性整体搬迁至诸暨城关,与诸暨中专实行两校合并,保留两校牌子,并筹建成立“诸暨市职教中心”。 学校于199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A等学校;1993年被省教委确定为合格中专;1996年被省教委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一级重点职校;2003年被省教育厅、团省委等授予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单位;2004年3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评为浙江省校外教育先进集体;2004年学校被评为诸暨市文明单位;2005年学校被评为绍兴市农民培训示范基地、绍兴市属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百余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严谨治学,共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勤奋工作,贡献才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50年代,苏联专家、芬兰总统夫人以及民主法国、印尼、芬兰等国多批外宾前来我校考察访问。1960年6月,时任校长洪道南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当时的校名“诸暨蚕桑学院”系郭沫若先生所题写。1963年,时任农垦部长王震同志来浙江考察时,曾把洪道南校长召去接见,说:“很想去你们学校看看,你们毕业生表现好。”目前,在绍兴市内各行业、各单位中,到处活跃着我校校友的身影,许多人成为各项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中有市、县级的领导干部;学术界的优秀人才;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术专家;还有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的典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