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葛井
释义

简介

益阳古城诸葛井,古传有两处。一处在城内贤街(今床单厂车间),明朝崇祯年间进行过疏浚;另一处在城内魏家巷刘氏宗祠内。现在初步考证,魏家巷一处尚可查到遗迹。

东汉建安年间,蜀国军师诸葛亮在益阳期间,发现城中居民困难饮水,便亲自查找地下水源,掘井供人们饮用。益阳百姓念其德,称为诸葛井。“深数丈‘砖壁内圆,上弇下侈,石瓮其口,水之盈缩视资水为增减,水亦清冽。”

相传明朝正统年间,在井旁新建庙宇时,依井辟池一处,池白昼见星,故名明星池,庙以池名。当时知县汪淮用石砌池,结果星遂晦,池被泥沙淤没。后来,随着明星池被废弃,诸葛井亦被填没。

据当地群众提供,在市三中校园西侧,原是刘氏家祠一部分,有人发现一块诸葛井的石井盖,并有一口被垃圾与泥土填没的废井。这口废井可能是诸葛井。

诸葛井的解谜

益阳市区现有两口古老的诸葛井,一口在资江北岸城内东兴贤街(五马坊)的曹氏宗祠内,井深数丈,口小腹大,井口圆形石砌,水清如镜。另一口则是在资江南岸的铁铺岭山上,即现在湘中锅厂的境内,益阳十景之九的“甘垒夜月”的附近。此井则方如斗(上大下小),三面茅坎相围,井水清甜,有如甘泉。

这南北一方一圆的两口井为何叫诸葛井?这个问题又引出两个问题;

1.此井是否为诸葛亮所砌,诸葛亮是否到过益阳。

2.诸葛亮为何要砌这样的井,此井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千百年来,围着这两口井的猜测和推论传说至少不下三种,但前提都是肯定为诸葛亮所砌,即诸葛亮来过益阳;

1.关羽在益阳单刀仆会以后,诸葛亮来到了益阳,恰值春夏之交,资江发水,看到满河污秽的洪水,又看到当地老百姓饮了此水后,上吐下泻,显然是因为资水引发了瘟疫,于是,诸葛亮便亲自动手挖了一口井,这就是五马坊的那口井,并要附近居民挑水饮用,不几天,病者如服灵药,瘟疫止住。诸葛亮为了带动更多的群众挖井,于是,又来到对岸的铁铺岭向群众宣传,当地群众告知他,关羽在益阳单刀仆会时,曾在铁铺岭挖过一口井给马饮用水,但此井一直废弃没有用,已经不出水了,于是,诸葛亮又和大家一齐动手,把这口井也挖得出了水,南岸的老百姓也因饮用了这口井的水,止住瘟疫,从此,益阳人改变了饮河水的习惯,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爱民的功德,就把这两口井命名为“诸葛井”。

这个象故事的传说,是一千多年来最流行也几乎成定论的传说。曾记载在许多见于文字的刊物和杂志上,显然,其起意是善良的,也是美好的。但与历史的考查却有些误差;一是建安20年(公元215年),关羽单刀仆会后,蜀国撤兵,益阳属东吴管辖。 而此时已35岁的诸葛亮则在成都整顿巴蜀内政,自然也不能来益阳。二是益阳人从此并未改变饮河水的习惯,再者,河水、尤其是清澈见底的资江河水传播瘟疫更是从逻辑上说不过去。因此,这个传说至少把时间和井的作用弄错了,不足为论。

2.说的是关羽驻扎在益阳,与甘宁隔河相恃,诸葛亮恐甘宁在河水中投毒害蜀军,于是梢信来要关羽挖井饮用井水,这也进一步说明“诸葛一生唯谨慎”,于是,关羽照办。南岸的甘宁知道后,也恐蜀军在河里投毒害吴军,于是,也在军营里挖了一口井,由于这两口井都是诸葛亮谨慎的结果,于是,便都叫“诸葛井”。

这种说法,便有些象秀才的纸上谈兵了,在河水里投毒,史无所闻,也无道理。即使将毒投到河里,鱼被药死,马上就会被发现。再者,关羽住在北岸的上游,而甘宁驻扎在南岸下游,哪有倒行逆施的?何况当时驻军已上十万,人用马饮,别说两口井,就是两百口都不够用,因此,此说只能是毫无道理的天方夜谈。也不足为信。

3.此两口井为诸葛亮作法所用,诸葛亮一生似巫近道,通天地、遣鬼神,常作法解决蜀军的重大疑难。北岸那口圆井为罡,南岸的这口方井为斗,诸葛亮作法是踏罡步斗,故留下了这样两口井。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玄,但感觉也不是那么一回事,虽然我们都不懂诸葛亮的道法,可诸葛亮对国家和军队的治理,应该靠的还是切实可行的科学与智慧,以及可供具体操作的现实手段,不应该是什么道法,即使也装神弄鬼,所谓的“踏罡步斗”,也没听说隔一条河,近十里的距离来作法的,况历史并无这样的记载,因此,可信度不大。

但这两口井为什么叫诸葛井呢?这里,只有结合我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考查和对益阳本土文化的理解来作逻辑组合分析了;

应该承认,这两口井是和诸葛亮有关系的,一个空穴来风是不会流传和支撑千余年的,况且,结合历史资料考查,诸葛亮是来过益阳,至少是路过益阳的,并且应该是多次路过。考察诸葛亮的时间年代表,有这样的记载;建安16年(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建安17年(212), 32岁, 诸葛亮与刘备会关羽于长沙。这一点,我们在《三国演义》中也能看到,诸葛亮就是在长沙定魏延脑后生有反骨的,那么,也就是说,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也就在在公元211年----212年之间来过益阳,或者是荆州和长沙往返之间路过益阳,甚至还驻扎在益阳。

但这两口井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结合益阳的具体地理情况来进行分析研究了;益阳,古时又称梅山,具体讲,井的所在地就是“下梅”,即到处都是产梅的山,而梅子又是古代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质,青梅煮酒,为部队壮行色和奖赏。白梅制作成盐梅子给马含,夜袭时防止打响鼻。红、黄梅则制作成乌梅为伤兵逍炎生肌。梅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诸葛亮的后勤工作自然是不会放过的,我想,他一定在益阳境内设置了许多收购点,并且采取了就地加工的方式,这也是水果这种易烂产品加工的一般常识。

那么,这两口井考查其形状和水清与水甜后的作用也就出来了;城内东兴贤街(今之五马坊)的曹氏宗祠内的那口圆井,应该是为煮酒提供水源的。而资江南岸的铁铺岭山上,现在湘中锅厂的境内的那口方如斗的井(其状实际上是一个水池),应该是制作盐梅或乌梅时浸泡淹制梅子用的。产品在这两口井附近加工好后,直接从这里发货到荆州或长沙,益阳自古就是荆湘的必经途径。至于这两口井都叫“诸葛井”,道理就更简单了,那是因为这两口井都是诸葛亮亲自考察地形和水质而确定下来的。

至于在资江南岸的铁铺岭山上、现在湘中锅厂的境内的那口方如斗的井,三年之后被甘宁的驻军所占领,是否甘宁的部队又重新挖掘使其出了水,这倒与现在诸葛井的第一种传说吻合,只是时间和人物没确切罢了。

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作出的推测,至于这两口井是否还有更深和更难解的谜,这就只有留给国内三国研究爱好者们去研究了,诸葛井是诸葛亮留在益阳的文化遗产,但它更是历史留给中国的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这两口井一直在益阳人的悉心照料和保护之下,围绕着这两口诸葛井,产生出许多故事和传说,在明清时期,读书的学子更是把它视为“聪明泉”和“启蒙水”,相传儿童启蒙和秀才赶考,都要事先来诸葛井祈祷求水以获取和补充智慧,诚然,诸葛井的水是否有增强智慧的功能,这似乎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此风一直延伸数百年,至少说明有一定的心理作用,况这种求知好学、增强智慧的愿望本身就是积极上进的,因此,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正因为有这种功用的传说,在解放前,曾一度被曹氏大地主霸占,当地老百姓取水,还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解放后,这口井回到益阳人民的手中,取水自然也就没有费用了,但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因该井迷信色彩较重,被封存。目前,该井还在曹氏宗祠内封存,如果让它重见天日,应该还是一处旅游景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