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诸从帖 |
释义 | 法帖简介【名称】诸从帖 【作者】王羲之 【时代】东晋 【书体】草书 【字数】6行,53字 《诸从帖》为《十七帖》第二十二通尺牍。 《右军书记》著录,入刻《十七帖》。《淳化阁帖》、《二王帖》、《澄清堂帖》、《戏鸿堂帖》、《鼎帖》、《快雪堂帖》均收刻。 法帖内容释文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 大意王羲之在信中首先向周抚全家人表示问候。然后说我家人基本上还算平安。只是堂弟王耆之(修载)在很远的江西鄱阳县任职,音信极少,让我很牵挂。司州刺史王胡之本来应该到洛阳去担重任,但他突然病重,不能西去,这于公于私都是令人痛恨惋惜的事情。阁下你来信所谈到的一些看法,很符合当前形势,我与你的意见很接近。家中上下,同僚左右各自问候,估计你会这样关照的,不一一提及了。 注解《诸从帖》的“诸从”,古代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称“从”,如从父、从兄、从子等。在《诸从帖》里是指王羲之的各位从兄弟,即羲之从父王廙、王彬诸子,非指父辈或子辈。 “修载”即王耆之,羲之伯父王廙第三子,历中书郎、鄱阳太守、给事中。帖文既云其“在远”,当指耆之在鄱阳太守任上,当时他与王羲之讯问稀疏,羲之所谓“悬情”,即惦念的意思。“音问不数,悬情”指音信不多,令人牵挂。音问:音讯,书信。 “司州”是王胡之(修龄)的别称,他弱冠有声誉,历郡守、侍中、丹阳尹。356年永和十二年代谢尚为司州都督,未行而卒。帖中言及王胡之病重,不能西往司州赴任,于公于私都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司州帖》中亦有这样的记载。这与史籍所载相符。可以确定帖文写于356年。 “皆尽事势,吾无间然”一句,指王羲之与周抚对于时事的看法一致。间:间隙、隔阂。 书法赏析字形结体《诸从帖》字形多呈方形,结体含蓄内敛,但于单字内部增加点画欹侧变化,所以仍显得虚活灵动。字与字的大小对比不大,也不似《丧乱帖》、《得示帖》等帖那样强调“纵引”之势,一泻千里。字多突出点的特性,顾盼生姿,映带照应。用笔方圆兼备,方折和圆转的丰富变化,如第四行的“皆尽事势”四字,“皆”与“事”二字,转折近似三角形,而“尽”和“势”二字凸现圆势,使得作品含蓄而又凌厉。王羲之所论述的“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理论在《诸从帖》等得到了体现。 停匀散淡《诸从帖》整体风格与《十七帖》第五帖《积雪凝寒帖》类似,同为六行,行间节奏都较散淡,不缓不急。两帖都以单字为主,只是最后两行上部加快书写速度,稍纵即收。《诸从帖》单字点画开合都较大,加之字距远近相近,因此通篇来看,分布停匀。由于刻帖的原因,在书写力度上看,轻重变化不太大,不似《积雪凝寒帖》忽顿忽提,时潜时跃。 笔意连属《诸从帖》笔意精到,点画方圆并用,结字平中寓奇。泯没了章草中的波磔,虽字字独立,上下行势已有连属之意,朴厚灵和之气溢于纸墨之外。 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相关阅读《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