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永灵 |
释义 | 中文名:朱永灵 别名:字若无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张家港市 出生日期:1964年生 职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作品曾被蒲华美术馆收藏 代表作品:《谭以文朱永灵书画作品集》 1.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朱永灵,字若无,1964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被黄河碑林、徐霞客 故居碑廊收刻 、蒲华美术馆收藏、沈曾植故居等机构收藏。出版有《谭以文朱永灵书画作品集》。 作品曾获苏州建城2500周年青年美术展览会获一等奖,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获成人组二等奖,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优秀奖,江苏省第一届青年书法展、中韩第二届青年书法家交流展、现代吴越水墨四人展等。 2.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同济大学广州校友会会长、同济大学珠海校友会会长。 1982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至湖南省长沙市交通局工作。 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同济大学道路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8年任职于广东省公路管理局。 1993年初任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总工办副主任,同年9月参与广深高速公路建设。 1994年返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先后任局长助理、副局长。 1996年4月挂职于广东省罗定市任副市长,同年10月任香港新粤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于2000年就读美国夏威夷大学工商管理课程。 2001年后任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和党委书记。 2004年起任港珠澳大桥协调办公室主任。 2010年05月至今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 朱永灵:我的人生从同济开始 少年大学生 14岁就读大学完全是一个巧合、一个意外。因为我父母是教师,所以在读书方面一直都比较用功,曾经跳过两级,读高一时已经在看高二的教材了,学习成绩在班级总是名列前茅。我读的是农村中学,高一时有个数学老师劝我跳级参加高考,他告诉我不要指望考上,能增加点考试经验就行,所以抱着这样的目的进考场,没有什么压力。九十八万考生录取了一万多人,没想到我糊里糊涂去考,考的还很好,分数挺高的,高出当年湖南省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四十几分,可以报个好学校。当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李国豪的文章,是报道他作为南京长江大桥总技术顾问的相关事迹,觉得他很了不起、很伟大,然后知道他还是同济大学的校长。我就问我妈,可不可以报同济大学,我妈是在南京长大的,原来就想考同济但是没机会,于是我便圆了她这个梦。 我记得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每次回家都要帮亲戚朋友采购很多东西,光手表就买了十几块,19钻上海牌,一百二十五块一只,印象深刻。所以我买手表有点内行,比如怎么听啊,怎么看啊,都略懂一点。 我是78年10月入学的。初入校园的时候觉得很新鲜,对当时的我来说校园实在很大,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时候,毛主席像伫立在校园中央,高高举起的右手就像在挥动,周围非常空旷,很宏伟,南北楼遥遥相对,很有气势,再加上绿化也很好,整个校园的感觉非常非常好。 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年纪小,怕跟不上,我还是有顾虑的,所以一直没放下书本。不过当时大家基础都不是很好,所以困难不是很大。因为停滞了10年嘛,年长的同学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读书非常地认真。那时校风真的很好。他们知识基础不是太好,很多东西都忘记了,到了大学后如饥似渴地补知识。我呢,到了学校后就能够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书,学校的图书馆能借很多的书,四大名著等等都是在大学时候才看的。但是年长的同学社会经验比较丰富,我一小孩子什么也不懂,那些大同学带进来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对我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个时候,对新鲜的事物很渴求,而接触的思想跟以前在公社的思想完全不一样。应该说在改革的年代,我在同济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当时人很容易兴奋,很有激情,每个星期都到人民广场看大字报,什么要给刘少奇平反,给彭德怀平反,那些知青有的矛头甚至直指毛泽东,我是毛泽东的故乡出来的,当时看了就感觉非常不可思议。 考研改变命运 考大学时是没有压力的,但是没想到后来考研究生的时候压力还是蛮大的。 记得我毕业以后分配回了家乡湖南,湖南当时的经济不是很好,在湖南省长沙市交通局,那个时候项目都是给资格老的,不会让年轻人上的。不像现在几十个亿的大工程都会有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挂帅。当时湖南省的大工程很少,一直没有什么好的机会,所以想换个环境。但是当时大学生稀少,如果一个单位有大学生走了,社会上就会认为这个单位不重视人才,所以每个单位都不愿意放走大学生,办法就是扣住档案,让人无法调动。 这个时候就想到了去考研。其实理论上也应该继续深造。毕竟读大学的时候还是太小,毕业的时候也只有十八岁。大学时还有很多东西不是很能理解,没有时间好好消化。 为了我考研的事情,交通局党委开了三次会议。刚开始申请的时候领导一直不同意,还好当时的局长是68届上海交大毕业的,比较开明,考虑到我比较年轻,学业上应该继续提升,所以帮我说了不少话,后来局党委终于同意我考研了,但同意是有条件的:即考上就欢送,考不上以后就要安心工作。等于只有一次机会,背水一战,压力很大。 前后大概只有三个月时间准备。那个时候只能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复习。看不下去了,困了,眼睛不行了,就点眼药水刺激眼睛,然后继续看书。挺有点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味道。记得本科毕业离开同济的时候体重有133斤,考完研就只有99斤。再到同济时见到原来的指导老师,她都不认识我了,又黑又瘦的。当时就是拼命做题,做题是能巩固基础的,应该说我后来通过三个月的时间能补上来也是大学期间的基础比较好。我记得我那时学数学做了很多题,高等数学习题集,从第一道做到最后一道,数学考研的时候得了九十五分。 考上后,单位也履行了承诺,隆重地开了一个欢送会。领导说,只要我愿意回到长沙,愿意去哪个单位就把我弄到哪个单位,可以看出领导还是很爱才,很重视我的,我很感动。 同周共济在羊城 我到广东来是因为在读研的时候做了一个交通部的课题。那个时候经常要到广东来量测试验数据,感觉这边的经济要比长沙那边发达,平台很大,机会很多。觉得自己在广东的发展前景比较好,于是毕业后就毅然来到广州。 在广东交通系统的同济人还是蛮多的,每次聚会都要有几桌。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联系的也比较多,感情都很好。经常在一起讨论,工作上也会互相帮忙。大家都是对同济有感情的,只要有人召集张罗,同济人是很容易凝聚到一起的。去年4月百年校庆前夕,我们广州校友会搞了一个很成功的聚会,其中有四个三十年代的校友,都很老了还是赶来了。活动中间要各个年代的校友上去合影,那个场面是很感人的。 我觉得同济人在广州还是非常团结的,一直传承着"同舟共济"的精神。特别工作上面,只要能做到的,大家都会很热心的互相帮助。我来广州比较早,那个时候校友不是很多。我特别能体会那种刚到异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无助感,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帮一把,可能只是介绍点情况就很受感动。所以,像我们这样现在在岗位上有点话语权的,都很愿意帮助刚来广州的同济毕业生,他们这个时候是最需要人帮助的。刚开始几年,他们来广州,我还亲自带他们去找住的房子。其实有的时候对你来说很小的一件事情,却给了别人很大的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我觉得应该多发挥校友的力量。现在我们校友会正在团结校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们搞了一个校友基金,给在校的同济学生一点支持,虽然不多,但我们都努力去做了,支持我们的校友也越来越多,以后也会一直继续下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