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英国
释义

个人简介

出生日期:1939年11月1日

出生地:湖北罗田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院院士

称号: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湖北省的“袁隆平”、“水稻候鸟”、“农田院士”

个人经历

1939年,朱英国生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在贫困中长大,目睹了大量关于土地和粮食的悲喜剧。

1959年,朱英国考上了武汉大学生物系;

1972年,朱英国开始进行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因海南岛,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可以大大加快水稻育种科研速度,于是,春夏之际,朱英国和他的队伍留在湖北沔阳协作攻关,秋风一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4月,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开始了“水稻候鸟”的生活。

1972年起,他和武大生科院其它人员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选育的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红莲型,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协作组,朱英国被任命为组长。

1984年,经过大海捞针,农家品种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被他和助手发现。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马协A。马协型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以后,朱英国为首的研究组先后培育除马协型不育系3个。

2002年,和他的团队选育出红莲优6号,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后又培育了红莲优6、珞优8号等;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00万奖金);把其中80万元将用于科研,20万元将开设一个水稻科研基金,发展水稻科研事业,奖励人才。

2008年,9月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1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兼职

曾任湖北省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政府参事、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所获荣誉

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07年获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研究成果

4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克隆了红莲型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在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他培育的红莲型“珞优8号”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种子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从遗传多样性上讲,红莲型起到了隔离带和防火墙的作用,有利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在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中,朱英国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利用分子标记、差异显示、图位克隆等技术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揭示了红莲型雄性不育由两对独立的恢复基因所控制,其中之一已经被图位克隆,另一个也已被精密定位。此外,他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多样性、水稻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分类与进化、恢复基因地理分布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中,他揭示了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诱导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细胞学基础和发育生物学等特性。

在杂交稻领域,袁隆平的野败型与武汉大学的红莲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目前,朱英国的团队正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稻谷作为生物反应器,将医药产品相关基因如人血清白蛋白、拟胰岛素基因和小分子多肽转到水稻米粒中表达,生产医用产品,让杂交稻绽放奇葩。

学术成果

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国际性SCI论文50多篇

《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4部。

社会贡献

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种杂交稻“一统天下”的局面,蕴藏着危机。因为作物品种单一和遗传基础狭窄,会导致作物对环境变化或新病害失去抗性,最终造成巨大损失)。优质、高产、广适应性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可以降低稻谷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加速杂交水稻组合更新换代,增强国家粮食安全。此外,红莲型杂交稻优质米适合于东南亚市场需要,将促使中国杂交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红莲优六号在中国南方稻区八省及印尼、越南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其表现为生产势强、米优优、穗大粒多、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亩产最高达到八百四十七公斤。目前,红莲优六中稻新品种已吸引来自湖北、湖南、安徽、陕西、河南等省的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公司前来选购。珞优八号2008年已在湖北省示范推广七十万亩,大面积生产亩产可达七百公斤以上,高产示范基地亩产超过八百公斤,达到国家超级稻标准。该品种除在湖北省推广外,还在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推广种植近三十万亩。

人物魅力

朱英国院士仍坚持在科研一线,每晚不到12点难得休息,周末也经常加班。海南南繁育种基地,仍是他每年的必到之处。他说:"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工作决定了我们既要动脑,也要动手,必须到田间去。"

他说:“荣誉都是身外之物,关键是我们是不是为社会、为农民兄弟们做了真正有益的事情”。

他说:“我们的老百姓就是这么淳朴、善良,只要你是真心为老百姓服务,老百姓就永远不会忘记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