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贤方 |
释义 | 人物简介朱贤方, 材料科学家,1961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先后于1983年和1985年获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电子材料工程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美国依利偌大学香槟分校美国能源部材料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科研。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实习研究员(85年)、助理研究员(87年)和副研究员(92年)。1995年至2004年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从事纳米科学技术研究。2002年1月任美国佐治亚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12月任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2月起任中国-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 社会兼职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光电信息材料重大研究计划海外特邀咨询评估专家、美国Inter J Molecular Eng副主编等职。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外籍)候选人资格。目前兼任美国AMAC International Inc 首席科学家、《科学通报》和《微纳电子技术》等期刊编委、美国Appl Phys Lett、J Phys Chem、《中国物理快报》等期刊特约评审、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研究学科带头人、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课题遴选专家等职。传记被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和Marquis Who's Who等收录。 主要贡献朱贤方教授一九八六年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开始纳米材料研究,是中国为数不多最早开展纳米研究科学家和国际功能纳米材料领域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亲历了纳米材料科学和技术研究三个发展阶段。在纳米材料设计、制备、改性及纳米结构稳定性方面有二十余年的研究经验。近十五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阿贡国家实验室、杰弗逊国家实验室、Univ of Georgia的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及厦门大学等单位,用多种非平衡方法制备出纳米粒子、纳米膜、纳米孔、多孔硅、纳米球壳有机无机复合结构、纳米线和纳米管及其宏观有序阵列等新型低维纳米结构(多种结构属首次发现),并对各种纳米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电镜原位和非原位观察。发展了纳米结构亚稳性新理论。如首次提出了纳米颗粒和纳米孔之间的结构性能的反对称关系和纳米正负曲率效应等 “纳尺寸(nanosize)”新概念,形成了纳米结构亚稳性理论突破。首次提出了“纳时间(nanotime)”新概念和相关的广义声子软模和点阵失稳模型,并用之来统一预言和解释各种能量束(如光子、电子、和离子束)与凝聚态物质交互作用。为能量束在纳米尺寸范围或超快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改性和光电纳米器件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工作得到Nature编委重视和许多位国际知名同行专家高度评价。 科研成果朱贤方教授共发表100余篇论文(80%以上为第一或独立作者),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7项,国家标准1个。研究得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中国国家级基金四百多万美元的资助,并获澳大利亚OPRS Scholarship (第一名), 日本 STA Fellowship等奖励。五十余次被国际学术会议及美国、澳大利亚、中国著名大学及国家实验室邀请作学术报告,近20次出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席、分会主席和委员,多次被邀撰写材料领域重要期刊综述文章和专著章节。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二十余名。 朱贤方教授热爱祖国,多年积极参与和推动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利用自己在国内和国外均有长期学习、工作独特经历和广泛的学术联系及对中西方文化、教育、科研差异的深刻理解,长期推进中澳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发展和人才联合培养,并切实展开全方位的合作。2003年回国后,朱贤方教授率先与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国家功能纳米材料中心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在厦门大学创建了我国目前在功能纳米材料前沿领域唯一的中国-澳大利亚功能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打造了一个由院士、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多学科交叉的纳米研究国际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尤其是联合授予博士学位)平台。主要从事以发展新一代纳米器件和纳米技术为背景的低维纳米结构稳定性和低维结构可控制备、加工、组装及功能化研究。 同时,朱贤方教授与美国依利偌大学香槟分校纳米技术实验室和美国AMAC International Inc 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并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哈佛大学工程应用科学部、依利偌大学香槟分校电子计算机工程和材料系、密执根大学纳米束加工实验室等建立了稳固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关系。另外与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实验室有项目合作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