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西宁 |
释义 | 朱西宁(1926—1998),原名朱青海,当代作家,祖籍山东省临朐县。从他父辈起,即落户宿迁,定居宿城镇。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后投笔从戎,参加国民党军队,1949年随军去台湾,先后任陆军上尉、上校参谋等职。自幼爱好文学,虽身在军旅,却能坚持写作,因而成为台湾军旅中出名的作家。当时,他和段彩华、司马中原被誉为台湾陆军中有名的“凤山三剑客”,是台湾文坛上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 中文名:朱西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临朐县 出生日期:1927年6月16日 逝世日期:1998年3月22日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七对怨偶》、《朱西宁小说精品》 简介朱西宁(1926—1998),原名朱青海,当代作家,祖籍山东省临朐县。从他父辈起,即落户宿迁,定居宿城镇。 抗日战争爆发时,朱西宁在苏北和皖东一带读书。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后投笔从戎,参加国民党军队,1949年随军去台湾,先后任陆军上尉、上校参谋等职。由于他自幼爱好文学,虽身在军旅,却能坚持写作,因而成为台湾军旅中出名的作家。当时,他和段彩华、司马中原被誉为台湾陆军中有名的“凤山三剑客”,是台湾文坛上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 朱西宁在台湾军队中干了20多年,1972年从台湾“国防部”上校参谋位置上退役,专门从事写作,先后任《新文艺》杂志主编,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他的创作生涯达50多年,出版小说30多部。 作品题材广泛,手法多变,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长于描写百姓生活,如早期作品八二三注生动描写了八二三炮战,包括了当时政局、军队、战地以及百姓的生活。代表作有铁浆、八二三注、破晓时分,而遗世作品华太平家传,达五十万馀言,七度易稿,至死未休,可见其严谨的写作态度。 朱西宁妻子刘慕沙为日本文学翻译名家,育有三女: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均在文学上有成,其中朱天文、朱天心亦为台湾重要当代作家,朱氏一家在台湾文坛有不可替换的独特地位。为此,台北希代出版有限公司为他家出版一本书,名为《小说家族》。 作品小说《七对怨偶》 《八二三注》 《大火炬的爱》 《牛郎星宿》 《朱西宁小说精品》 《朱西宁自选集》 《冶金者》 《旱魃》 《奔向太阳》 《非礼记》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风不相识》 《海燕》 《狼》 《破晓时分》 《茶乡》 《将军令》 《将军与我》 《现在几点钟》 《第一号隧道》 《蛇》 《画梦记》 《华太平家传》 《黄粱梦》 《新坟》 《熊》 《猫》 《猎狐记》 《铁浆》 合集《可以饶恕,但不可以忘记》 《月到天心处》 散文《林森传》 《日月长新花长生》 《多少烟尘》 职业生涯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他才11岁,便离开家乡,开始了流亡生活,浪迹于苏北、皖东、南京、上海等地,断断续续地读书和工作。抗战胜利后,入杭州国立艺专。 1946年,他19岁时,在当时的《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洋化》。 解放战争时期加入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了台湾。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上等兵至上校军阶,先后25年之久。50年代登上台湾文坛,是台湾“军中作家”之一,与司马中原、段彩华并称“军中三剑客”。 他曾任台湾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并曾主编《新文艺》杂志、任职于新中国出版社。70年代,他曾公开提倡开放30年代文学作品,对围攻乡土文学表示异议,因而遭到官方冷遇。 1977年8月,台湾当局召开规模较大的“第二次文艺会谈”,会议不仅不让他参加,还针对他所提倡的开放30年代文学作品问题正式通过决议,要“匡正视听,以免流毒社会”云云。有些作品带有反共倾向。 社会评价夏志清提过:“朱西宁亦是台湾的一个文化界奇人,因为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很少有像他这样,把基督教义及中国传统两者都看得这般认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