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顺应 |
释义 | 人物简介姓名:朱顺应 性别: 男 学位:博士 籍贯:安徽 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职务:交通工程系系主任 职称: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7年3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和智能交通方向研究。曾任重庆市首批交通规划与管理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部交通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交通部软科学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智能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综合交通规划咨询专家、重庆市畅通工程专家、重庆市交通安全专家、重庆市交通工程评标专家,湖北省公路协会环境保护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92年5月至2004年9月前在重庆交通学院工作,2004年9月起担任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最著名的交通专家之一。交通界人士敬称为“中国交通界的四小龙”“西南半边天”。2003年来负责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负责完成横向课题50余项。 人物经历1986.09~1990.07重庆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4.09~1996.11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学习,获交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7.03~2000.01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学习,获交通规划与管理方向博士学位 1990.07~1992.05 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桥梁室,从事桥梁勘测设计工作 1992.05~1994.09 重庆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交通工程教研室任教 2000.01~2004.09 重庆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任教 2004.09~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系任教 研究方向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管理 道路交通安全 智能交通 学术兼职中国教育部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交通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交通部软科学研究专家库成员 中国交通部交通安全专家库成员 湖北省公路学会环境保护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武汉市交通工程学会理事 武汉市公路学会理事 湖北省城市规划评标专家 科研成果在国内重要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被EI收录2篇),参著1部,参编教材和书籍4部。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研1项,主研交通部应用基础项目(200331981408)1项,参研国家973项目1项,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省部级多项,主持科研经费累计200余万元。 科研获奖 1、2003年获交通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排名第四) 2、2004年获青海省工程咨询奖一等奖一次(排名第四) 人物著作一、著作 1、朱顺应,王红,向红艳著,《交通流参数及交通事件动态预测方法》(ISBN 978-7-5641-1159-5),2008.05,东南大学出版社; 2、《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ISBN7-03-009674-6/u),2001.11,科学出版社,参著“交通网络可靠度部分”。 二、教材与书籍 1、朱顺应,郭志勇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ISBN 978-7-5641-1155-7),2008.04,东南大学出版社; 2、《土木类工程英语》(ISBN7-114-03985-9),2001.08,人民交通出版社,参编“交通工程部分”; 3、《木类工程英语教程使用指南》(ISBN 7-114-04251-5),2002.06,人民交通出社,参编“交通工程部分”; 4《工程材料手册》(ISBN 7-114-03920-4),2001.08,人民交通出版社,参编“交通工程部分”。 主要论文【1】 Shunying Zhu, Yuan Xu, Shouquan Luo, Study on Traffic Safety, Efficiency and Intervention in Weaving Area, 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2】 Chen Weiwei, Wang Hong, Zhu shunying, Study on Objective Information Volume of Road Direction Signs Based on Semantic Relevanc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CCTP, ASCE ,2008. 【3】 Qinmei Sun, Shunying Zhu, Hong Wang, Research on Public Lots Planning Based on 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4】 Bing Liu, Shunying Zhu, Hong Wa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Perceptual Speed Reduction, 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5】 Zhu Kai, Zhu Shunying, Wang Hong. “A Simulation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paces Between Chevron Alignment Sign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CCTP, ASCE ,2008. 【6】 PENG Wuxiong, ZHU Shunying, WANG Hong. “Study Of Chevron’S Blocking In Curv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CCTP, ASCE, 2008. 【7】 Zhu shunying, Xu yuan.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ving Length and Traffic Safety in Road Interchanges[J].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ve Best Practices 2008, ASCE,.2008. 【8】 朱顺应,管菊香,王红等.交通分布预测模糊重力模型,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4). 【9】 许源,朱顺应,王红等. 基于交通效率、安全和特定交通组成的纵坡合理坡长[J]. 公路,2008,(1). 【10】 许源,朱顺应,彭武雄等.基于汽车动力学的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研究[J]. 交通科技,2008,(1).. 【11】 朱顺应,彭武雄,王红等. 突起路标合理设置的原理与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 【12】 李军,朱顺应,李安勋. 离散选择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及其在TransCAD中的实现[J].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01). 【13】 李军,朱顺应,王红等. 基于RP/SP联合数据的非集计模型应用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4 (01). 【14】 李安勋,朱顺应,李军等. 城市群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在TransCAD中的实现[J].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01). 【15】 朱顺应,李安勋,李军等. 基于运营组织的城市群轨道客流预测法[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6). 【16】 Shunying Zhu, Juxiang Guan, Wuxiong Peng, Traffic distribution forecast of urban external traffic hub based on fuzzy uncertainty[J].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ASCE, 2007.05. 【17】 Shunying Zhu, Wuxiong Peng, Qinmei Sun, Rrasonable Spacing Model of Chevrons. [J].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ASCE, 2007.05. 【18】 向红艳,朱顺应. 山区高速公路曲线超高与汽车行驶安全[J]. 公路,2007,(2). 【19】 管菊香,朱顺应,李安勋.城市群双线客流分布预测方法研究,都市快轨交通[J],2007,(4). 【20】 朱顺应,王红,骆寿权等.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交通分布预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12). 【21】 李军,朱顺应,李安勋等. 长株潭城市群城际与城内客运出行特征[J]. 交通科技,2006,(12).. 【22】 向红艳,朱顺应. 小流量下短时交通量预测最佳窗口长度与时间间隔[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8). 【23】 朱顺应,王红.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因子分析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6). 【24】 杨芳明,朱顺应. 基于小波的短时交通流预测[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4). 【25】 ZHU Shunying, WANG Hong, YAN Xinping, Maximum Loading Saturation and Its Travel Time on the Link[J]. 交通与计算机,2006,(2). 【26】 李嘉,朱顺应,张启明等. 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交通事故成因[J]. 公路交通技术,2006,(2). 【27】 吴东平,朱顺应,向红艳,一种新的公交站点服务半径计算方法,城市公共交通.2006(3) 【28】 向红艳,朱顺应. 路段短时交通量预测自适应控制法[J]. 公路交通科技,2006,(01). 【29】 向红艳,朱顺应,王红等. 短期交通流预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12). 【30】 李志兵,朱顺应,用GIS技术鉴别道路交通事故黑点[J]. 国际公路安全研讨会论文,2005,(10). 【31】 朱顺应,王红,严新平. 道路交通安全宏观评价F-AHP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10). 【32】 朱顺应,王红,赵新才. 国道210高速路红双段交通安全隐患特征分析与治理[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8). 【33】 楼肖华,朱顺应,王谷等. 公路网建设项目排序实用方法[J]. 交通科技,2005,(8). 【34】 王谷,朱顺应,基于总量平衡的交通枢纽分布预测[J]. 都市区及区域交通现代化,2005,(7). 【35】 朱顺应,王红,朱真才等. 非完全信息条件下交通分布预测时间(距离)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6). 【36】 楼肖华,朱顺应,潘艳荣等. 环行交叉口交通量观测优化方法和数据处理[J]. 公路交通技术,2005,(4). 【37】 翟长旭,朱顺应,潘艳荣等. 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发展战略研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10). 【38】 张建旭,朱顺应,刘伟等. 城市道路交通量总量控制预测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3). 【39】 朱顺应,王红,李关寿等. 高速公路交通流参数实时预测AML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2). 【40】 刘伟,朱顺应,张建旭等. 公路网络节点客观重要度计算方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1). 【41】 朱顺应,王红,赵新才.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客观模糊评价[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1). 【42】 朱顺应,王红,刘伟等. 公路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弹性分析[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3). 【43】 朱顺应,王红,李关寿. 交通事件影响分析传递函数-噪声模型[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 【44】 朱顺应,王红,李关寿. 路段上短时间区段内交通量预测ARIMA模型[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1). 【45】 朱顺应,王红. 公路网规划技术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2). 【46】 朱顺应,王红,刘伟等. 提高公路网规划决策的可靠性[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4). 【47】 朱顺应,王红,李关寿. 投标单位资格预审模糊层次评判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3). 【48】 朱顺应,王红. 公路联网收费站布局规划[J].公路交通科技,2002,(3). 【49】 朱顺应,王红,李关寿. 公路网规划评价指标选取[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2). 【50】 朱顺应,王红.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建设规模[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1). 【51】 朱顺应,王红. 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网规划评价指标[J].公路,2002,(1). 【52】 朱顺应,王红,王炜. 自由流车速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神经网络法. 公路交通科技,2001,(3). 【53】 朱顺应,王炜,邓卫等. 交通网络可靠度及通路算法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2000,(1). 【54】 朱顺应,王炜,王毅等. 交通需求管理有效性评价研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1). 【55】 朱顺应,王炜,邓卫等. 交通流三参数一体化观测及其数据处理[J]. 公路交通科技,1999,(4). 【56】 朱顺应,王炜,邓卫等. 连续交通流特性信息加权线性多步扩展法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1999,(3). 【57】 朱顺应等,交通网络可靠度及其割集算法研究. 中国交通研究与探索,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58】 王红,朱顺应,王毅. 对我国城市推行交通需求管理(TDM)战略的几点认识[J]. 城市问题,1998,(6). 【59】 朱顺应,王炜,王毅等.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宏观控制研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8,(4). 【60】 朱顺应,王炜,王红.交通管理人性化理论初议. 第六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9). 【61】 朱顺应,王红,王毅. 市区路网服务水平评价[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8,(4). 【62】 朱顺应,王炜,杨涛. 交通需求管理费用—效益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1997,(27). 【63】 朱顺应,杨涛.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研究初探[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1). 人物活动2006年11月7日晚,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系朱顺应教授走进“理工大讲堂之交通讲坛”,在余区东配楼401教室做了一场题为“交通工程创新漫谈”学术报告。 在报告会上,朱教授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系统阐述了创新的含义与特点。他认为,创新因其所属学科及领域的不同含义标准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其一定的通性的,这就是创新的共同特点:一是新颖的思想,“创,始创之也”顾名思义,创新必须是创始,离开创造性,创新如无源之水;二是突破性,必须敢于突破原有的思想、理论、技术与方法,教条式无法预料未来,批判中才能发现新世界;三是充分的科学依据,凭空想像是无法做出实事的;四是需有价值性,创新需有益社会,这也就需要创新工作者有忧国忧民之心,且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五是需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离开实践的创新仅仅为空谈。这些特点在交通创新中均有具体的体现。 在具体谈及如何创新的时候,朱教授用大量的图片与鲜活的实例将深刻抽象的道理诠释得形象易懂。他强调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其基础为创造性思维。在指出知识是循着单点(概念)、多点、线段、射线、树形、网络、微观(原子)、中观(分子)、宏观(物体)的轨迹发展衍变的规律之后,朱教授还提出了“要素的搭配组合即是创新”的新颖观点,并以车辆的演变作为例子解释了同种要素的搭配组合与不同要素的搭配组合间的联系与区别。 朱顺应教授还阐述了交通创新的意义。他说道,一个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取决于这个民族是否能够创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行业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而备受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交通行业有所发展,但很多方面仍有待提高,大学生们有责任积极开发自己的创新才能,让祖国的交通事业更上个台阶。 报告的最后朱教授与到场同学就交通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针对有同学提出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的问题,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创新的支点是知识,而杠杆就是思维方式。它就如同阶梯一般,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需要用联系、教育及自我意识不断开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