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沙
释义

朱沙,著有小说作品集和诗集,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山西文学》、《绿风》诗刊、《万象》诗刊等国内外专业文学期刊。诗歌在《中国作家》征文中获奖。文学作品集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西藏、海南除外,江苏省为南京图书馆)。 书法以行书和草书见长,曾临摹颜真卿、米芾、苏东坡等书法名家的作品,在吸纳古人技法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篆刻作品在崇古之中融入丝丝缕缕现代气息,刀法朴拙。有作品在国家级报纸发表。书法作品署名“小石”、“冀州小石”等。

个人履历

朱沙(S. Jules)先生,画家,作家。


星座:室女座
血型:O型
语言:中文普通话、冀鲁官话
最喜欢的地方:南宁、巴黎、罗马
业务爱好:远足、音乐、品茗 
艺 术:绘画,写作,书法
诗歌作品:一次没有归期的航行
小说作品:梧桐花开、认错
散文作品:乡野俗事
绘画作品:胡杨树系列  朱沙(S. Jules)自幼学习西方绘画技艺,后以油画创作为主,作品主要见于中央和省级报刊以及新闻网站。朱沙油画、水彩、水粉作品一律署名为:S.Jules。

油画中很重要的是色彩,色彩是油画很有力的一种语言。创作中,朱沙始终始终牢记莫奈(Claude Monet)的名言:“当你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块蓝色,这是一长条粉红色,这是一条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时为止。”

从朱沙的风景画中,很清晰的看到印象派的色彩功底。在《胡杨树系列油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丰富、厚重的色彩构成,远看只觉得满目秋色,是自然界色彩最丰盛、最饱满的时候;近看你会发现,画面色彩有许多不同层次,颜色较深的树干,阳光照射到的色彩较浅的树叶,背光处的树叶,树木的阴影,不同色层的搅合使得细部色彩非常耐看,更加生动且富有活力。在《呼伦贝尔的花朵》中,他用绚烂的色彩表现了草原的活力,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对其色彩称赞不已。

朱沙喜欢画树、画山川,他认为:“山是一种精神的坚守,树是一种生命的张扬,河是一种力量的追求。”朱沙绘画中的景色早已成为一种意象,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已经内化成画家笔下的抽象符号。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那些笔触所代表的情感,不论是高耸的山峰、雄浑的大漠、矗立不死的胡杨,还是原野上的花草,都是质朴清新的自然,都是鲜活的生命礼赞。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雪地上的树》通过雪山下树的顽强生命,表达的是一个人在残酷现实当中,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太行山下的村庄》通过破败的村落,唱出了一首哀婉的乡恋之歌,作品表现出对于求变的强烈渴望,对于现实的一种鞭笞;《呼伦贝尔的花朵》通过纷呈的色彩,表达出一种追求理想、张扬活力的精神风貌;《高原的秋天》通过远山的沉稳淡定、黄叶的凝重热烈、小溪的奔流宣泄,表现出对于生命真谛的诠释,对于人生的况味。

朱沙十分注重全方位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他喜欢文学、音乐、书法,并真切地将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熔铸到画中。吴冠中说过:“艺术就是真性情。技术只是一个手段,学技术比较容易。现在艺术学院文化课要求低,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情怀是多年的人格,多方面因缘修来的结果,这个是最重要的。”画家张世范说:“艺术家对诗歌、戏剧、舞蹈等等姊妹艺术要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在创作道路上可选择的范围才能更加宽广。”正是这样,朱沙才在绘画的同时,不断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进行尝试。这些年,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并在《山东文学》、《山西文学》、《绿风》诗刊、《万象》诗刊等国内外专业文学期刊发表。他的诗歌《绵山》在《中国作家》征文中获得三等奖,小小说《狗醉》在“黄河象”杯全国微型文学大赛中获奖,报告文学《拂去一片荒芜》在《金融时报》人物征文中获得二等奖。同时,还出版了自己的小说作品集和诗集。很多人会记得朱沙的诗句:

“牺牲往往是无奈的选择,荣耀每每是迟到的过客。”

“汗水亲近泥土的声音,就是庄稼拔节的声音。”

“不是因为屈服于黑暗,我们才会在夜色中沉默许久。”

正是这些诗句,打动了很多平时对诗歌并不关注的朋友。有的朋友拿到朱沙诗集的时候,发现封面设计出现的是梵高的名画《星空》,才明白作者对于绘画的喜爱。

绘画代表作

胡杨系列之一, 布面油彩,60X50

高原的秋天, 布面油彩,60X50

清风吹过树梢,布面油彩,60X50

秋天的树,纸本水粉

呼伦贝尔的花朵

紫色的梦想

太行山下的村庄

媒体报道

人民网报道朱沙:追求梦想的色彩

一个人沉醉于绘画,默默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个人就是朱沙(S.Jules)。当他一幅幅油画、水彩画、水粉画作品出现在报端和网络,受到人们赞誉的时候,他依然但求事功,不事张扬。他说过:“作为一个画家,应该沉着坚韧,不断探索,去追寻生命蓬勃的力量。绘画是用来开启心灵,表达梦想的。画家既可以通过写实告诉人们真实的世界,但是又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给人一个绚烂多彩的梦境。没有梦想,既不会有绘画形式的突破,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色彩就是语言

油画中很重要的是色彩,色彩是油画很有力的一种语言。创作中,朱沙始终始终牢记莫奈(Claude Monet)的名言:“当你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块蓝色,这是一长条粉红色,这是一条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时为止。”

从朱沙的风景画中,很清晰的看到印象派的色彩功底。在《胡杨树系列油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丰富、厚重的色彩构成,远看只觉得满目秋色,是自然界色彩最丰盛、最饱满的时候;近看你会发现,画面色彩有许多不同层次,颜色较深的树干,阳光照射到的色彩较浅的树叶,背光处的树叶,树木的阴影,不同色层的搅合使得细部色彩非常耐看,更加生动且富有活力。在《呼伦贝尔的花朵》中,他用绚烂的色彩表现了草原的活力,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对其色彩称赞不已。

“美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朱沙喜欢风景,不论中国的青藏高原,还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他对风景的痴迷从不掩饰。在匆忙的旅程中,他尽可能的去欣赏周围的风景,不断地寻找着动人的画面。在后来的创作中,无论是田园牧歌的回忆,还是漫长旅途的一瞥,都点点滴滴地进入到他的绘画语言中,构成了一种充满生气的艺术风格。油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通过画家的眼睛把自然当中的色彩升华,表现在画布上。在朱沙的风景油画中,灿烂明亮的空间,美丽和谐的景物,斑澜多姿的肌理效果,画面始终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凝聚着饱满的艺术张力。

在风景中画出情感

画家严立认为:“画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真诚、朴素以及对智慧的珍惜,对人性更深刻的认识,因为画家画到最后其实是画自己。有时我感到荒原中的一棵孤树就是我自己,或者是我们的某种坚守。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画一棵树就不仅仅是在画树,而有可能是在画自己。”

朱沙喜欢画树、画山川,他说:“我画山,我要画出山那种坚韧的精神坚守;我画树,我要画出树那种蓬勃的生命;我画河,我要画出河水那种不懈追求的力量。”朱沙绘画中的景色早已成为一种意象,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已经内化成画家笔下的抽象符号。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那些笔触所代表的情感,不论是高耸的山峰、雄浑的大漠、矗立不死的胡杨,还是原野上的花草,都是质朴清新的自然,都是鲜活的生命礼赞。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雪地上的树》通过雪山下树的顽强生命,表达的是一个人在残酷现实当中,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太行山下的村庄》通过破败的村落,唱出了一首哀婉的乡恋之歌,作品表现出对于求变的强烈渴望,对于现实的一种鞭笞;《呼伦贝尔的花朵》通过纷呈的色彩,表达出一种追求理想、张扬活力的精神风貌;《高原的秋天》通过远山的沉稳淡定、黄叶的凝重热烈、小溪的奔流宣泄,表现出对于生命真谛的诠释,对于人生的况味。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文画家

朱沙从小喜欢阅读,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掌握了大部分繁体字,开始直接阅读繁体竖排的传统文学作品。正是在阅读这些古旧图书的时候,书中插图和上面的篆字引发了他的好奇,并慢慢认识了篆字。正是这样的机缘,为其书法和篆刻奠定了基础。那些时候,他自己制作篆刻刀,找来各种不同的材质的东西用来篆刻。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楷书和草书。挥洒之间,尽得传统文化的风韵。

朱沙迷上画画,是因为少年时从新华书店购买的那些画册,一幅幅油画、水彩画、国画,那种直抵心灵的美,带给了他全新的震撼和快乐。看完这些画册,他跑到新华书店,买来了水彩颜料、纸张和水彩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这样的爱好,从那时至今便不曾放弃。

朱沙十分注重全方位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他喜欢文学、音乐、书法,并真切地将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熔铸到画中。吴冠中说过:“艺术就是真性情。技术只是一个手段,学技术比较容易。现在艺术学院文化课要求低,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情怀是多年的人格,多方面因缘修来的结果,这个是最重要的。”画家张世范说:“艺术家对诗歌、戏剧、舞蹈等等姊妹艺术要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在创作道路上可选择的范围才能更加宽广。”正是这样,朱沙才在绘画的同时,不断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进行尝试。这些年,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并在《山东文学》、《山西文学》、《绿风》诗刊、《万象》诗刊等国内外专业文学期刊发表。他的诗歌《绵山》在《中国作家》征文中获得三等奖,小小说《狗醉》在“黄河象”杯全国微型文学大赛中获奖,报告文学《拂去一片荒芜》在《金融时报》人物征文中获得二等奖。同时,还出版了自己的小说作品集和诗集。很多人会记得朱沙的诗句:

“牺牲往往是无奈的选择,荣耀每每是迟到的过客。”

“汗水亲近泥土的声音,就是庄稼拔节的声音。”

“不是因为屈服于黑暗,我们才会在夜色中沉默许久。”

正是这些诗句,打动了很多平时对诗歌并不关注的朋友。有的朋友拿到朱沙诗集的时候,发现封面设计出现的是梵高的名画《星空》,才明白作者对于绘画的喜爱。

学习永无止境

朱沙善于向不同的艺术家学习,以便不断提高自己。那年,他在巴黎见到当地艺术家用钢笔和水彩笔混合作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同行的人四处逛街的时候,他花了一个小时时间观摩这位老艺术家作画,从而学习新的技艺。这些年,在北京798画家村、深圳大芬油画村,都有朱沙追索的步履。“学习别人,才能丰富自己。”

朱沙是勤奋的,有时候他到外地出差,还会带着画具。类似《清浅池塘》这样的水彩画,就是在出差的时候创作的。朱沙是懒惰的,有时候他会一年画不出几幅作品。每次画不出的时候,他就抓紧时间进行艺术方面的理论学习。这种时候,他特别赞同油画家严立的话:“你越往后画,越觉得绘画太难了,太高深了,太神秘了……画家的痛苦就是要说出你最想说的话特别难,你画得再好都还是有很多的遗憾。”

艺术创作没有真正的终点,只有新的起点。朱沙善于做不同的尝试,在以往使用水彩、水粉、油彩等不同颜料的同时,近年来他偶尔会尝试用数位板绘画。但是,他并不想因为绘画软件的使用降低自己的绘画技能,依赖电脑导致 “画家懒惰症”。美国艺术家Charles Pyle说:“如果你不好好绘画,好好思考,那你的艺术生涯将是短暂且不愉快的。”

每当面临些许成功的时候,一个新的挑战又会随之而来,永无休止。作为风景画家,朱沙的绘画当中,始终“见物不见人”,基本没有人物出现,这严重限制了他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力。朱沙说:“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不断突破、探索,只有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稿件来源:人民网)

诗歌代表作

一次没有归期的航行

真的,那条小河突然干涸

在我决心逆流而上的晚秋

莫非是一次偶然的改道

留下这焦渴难耐的河床

岸柳的期待依然是期待

虽然,总有帆影向梦境驶来

船夫的渔歌飘起又失落

开航的日子还很久吗

在一条远方的河流上

我开始一次没有归期的航行

听说,在我离去的深夜

一场洪峰从那条小河穿过……

远行客

并非别离太久

思念便无从谈起

涉过那条芦花飞扬的小河

依然有歌声在柳梢回旋

还有一滴昨夜的细雨

曾经把河水打湿

月亮仍旧被众星捧着

吟者的影子又冷又瘦

古酒虽醇却已酿不出新意

即使醉了也是梦回唐朝

只消轻轻一声昵喃

便会有人从梦中醒来

走过街区、荒原和乡野

我的口味和口音都有些杂

那个冬日的黄昏

我在斜阳里踏上路途

当我从他乡归来

河的对面是怎样的风景

在异乡

总是在他乡奔波

却又把一身泥土抖落在故乡

多少次我们别离

把期望凝聚成云

碰撞成雷

总想把命运攥在手里

却总是被命运左右摆弄

总算打磨好了一把镰刀

赶到田头才发现错过了季节

闯入人群想减轻孤独

却看到人们正孤单地离去

不要在春天里赞美我

尽管一树繁花都梦想着秋天

烈焰

在北方,你无法理解

一株槐树秋天的心情

就像一只咩咩的小羊

读不懂白云的无言

这时,季风悄然而至

剥落我茂密的秀发

为冬之来临

做秋之萧瑟

牺牲往往是无奈的选择

荣耀每每是迟到的过客

意境已经很凉了

我们只有沉默

傍晚的钟声响起来

任一种神往慢慢堆积心间

终于有一个牧童划着火柴

点燃我身旁的落叶

于是,我邀你

看我的烈焰腾空

用瞬间的光明

照亮黑暗一隅

用短暂的灼热

温暖晚秋的心情

阳关三叠

那时的阳关

总是有人怀揣着梦想或者无奈

从此一步步走远

烟雨中揖别

只留下白发慈母的泪眼

只留下红颜娇妻的思念

在生命的深处流浪

生活漂泊在客栈

家书飘零在驿站

多少次在月夜里独坐无眠

万籁俱寂的时候

抚摸那伤痕累累的岁月

却不愿意哀叹

那痴狂的梦想一次次搁浅

就在那个唐朝的最后夜晚

是谁为我弹一曲阳关三叠

那别情离绪的一唱三叹

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直到曲终人散

直到前世今生的往事如烟

散文代表作

芦苇荡和少年

朱家庄的南面,便是清凉河,河里长了很多芦苇。

冰雪消融之后,苇子就慢慢发芽了,外面的叶子发绿,里面的像笋一样的部分稍微有些发白。

当它长到四五寸时,田野上就响起了芦笛声。粗犷的,尖细的,一片苇叶子可以卷制成音色迥异的各种芦笛,交织成优美的田园音乐。那高一声低一声的乐曲,是我们童真的记忆。

麦黄的时候,芦苇也长成了青纱帐,清风徐来,芦苇沙沙摇响。

转眼端午节就到了,包粽子没了苇叶子,便没了风味。“劈苇叶去。”大人吩咐一声,孩子们就飞快地跑到河边采苇叶。大红枣早就洗干净了,黄糯米已经用清水泡好了。我们拿回来苇叶,就不用管了。包粽子是大人的事情。粽子包好了,要上锅蒸半个多小时。白色的热气把粽子的香味飘满了屋子

家乡的芦苇地四季如画,尤其是到了夏天,芦苇地里充满了无限的情趣。那里是鸟的天堂,也是我们的乐园。

苇莺,我们叫做苇喳子。苇莺是苇塘及沼泽地区内常见的食虫鸟类,体色以褐为主,嘴细尖。体型纤长,性活跃,在草茎间穿飞及跳跃寻捕昆虫。每年初夏,清凉河的芦苇长过人头,苇喳子就来了,这小精灵和小燕子一样的轻捷、灵巧、秀气。先衔来细草筑巢,把三四根修长的芦苇缠住,那真是精巧的“建筑”,圆圆的窝随着芦苇升高。

苇喳子喜欢站在芦苇的高枝上,从早到晚高声歌唱。歌声抑扬顿挫,铿锵有管乐之音,曲调简约而有变化,委婉似有抒情之意……这种鸟数量很多,几乎凡河沟池塘中有芦苇蒲草生长的地方,都有他们的成员在歌唱。

“去掏苇喳窝吧!”宝根一说,我们一齐响应。苇喳是候鸟,天气热的时候在清凉河生儿育女的,秋风刮起来,他们就不见了。去哪里了,我们不知道,它们从不告诉我们。

苇喳窝不大,就搭在芦苇上面。猫儿腰钻来钻去,发现一窝惊喜一声,咔嚓咔嚓折下芦苇一摸,三个蛋,四个蛋,还热乎乎的。有时碰上苇喳子飞回,见端了自己的“安乐窝”,便十分焦急地叽叽喳喳狂叫。我们掏鸟窝,有时候能掏到三五只小鸟,有时候能找到几只鸟蛋,有时候哪里什么也没有。找不到的时候,宝根就说:“屁也没有。”

这次很幸运,我找到一窝小鸟,四只。正好这天四个人,一人一只。毛茸茸的小苇喳在手心里动着,叫着。手心痒痒的,心里痒痒的。这小野物,怪好玩儿的。我们就在河滩上捉小蚂蚱,喂进小苇喳鹅黄色的小嘴里。

小苇喳有的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死了,有的则慢慢长大,后来就飞走了。不知道飞走的能否找到它们的亲鸟。

一入冬,芦苇一片金黄。田野裸露出金黄的身体。无垠的旷野上,芦苇是一道生动的风景。快下雪的时节,乡亲们开始收割。

白洋淀、微山湖、千顷洼都是著名的芦苇产地,我们这一点儿苇子,实在算不上什么。可是对于贫穷的村民来说,这毕竟还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收入。

收割后的苇地,只剩下厚厚的叶子。那是很好的柴火,每年用竹筢子把叶子收回来,烧炕做饭。有一天,为了防地震,家家户户搭了防震棚。我们家人胆大,就睡在自家屋子里。我是个胆小的人,害怕,就睡在院子里面的苇叶里面。结果,很快就冻感冒了。穷人买不起药片,就喝点儿姜水。感冒慢慢就好了,可在也不敢拿苇叶当被子了,好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