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集 |
释义 |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地理位置朱集镇位于中国中部,鄂西北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夹河套于唐河与白河之间,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两河碧水夹境过,一舟沃土孕商机,具有“河套明珠”之美誉的朱集镇,唐、白河夹境而过,版土面积117平方公里,辖31个村,1个居委会,178个村民小组,7.6万人,7.7万亩耕。 朱集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怡人,有新石器时代的望家寺遗址,记存刘秀倒插柏的历史传说,有堪称一奇的“鸬鹚官”尚双喜之墓碑,有传承孝敬公婆遗风之典范的代栗碑之传说,更有革命旧址黄观填充纱厂等历史文物古迹。 朱集镇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东北部。南通襄阳市区45公里,距襄阳机场25公里,朱双公路纵贯全镇南北,往东15公里316国道,往北通河南新野25公里,越南阳直达郑州。 行政区划 “河套明珠”之美誉的朱集镇,唐、白河夹境而过,版土面积117平方公里,辖31个村,1个居委会,178个村民小组,7.6万人,7.7万亩耕。 辖朱集、王集、崔营、官庄、宋王营、马沟、柳林、马套、望午、寇集、杨岗、上湾、孟庄、水田、老坡、郭楼、下湾、四新、尚寨、代栗碑、上陈、黄岗、雷庄、翟湾、袁湾、潘湾、刘湾、郝湾、路庄、天合、罗庄31个村委会和朱集1个居委会。178个村民小组,12767户,农业人口56057人,国土面积1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957亩,地处襄阳市东北部唐白河下游的夹套平原,东西唐白两河夹境而过,北与河南省新野县五星、王庄两乡镇毗邻。 全镇国土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地势属于平原地区,东面是唐河,西面北河,最北面与河南新野县五星镇、王庄镇相接。朱集镇是1965年从程河区、双沟区分离出来,程河区原来是由黄岗、上湾、朱集、马套四个小乡镇合并起来。该镇位于南阳盆地的南端,唐白河流域(汉水最大的支流)。整体上属于南北气候,以北方气候为主。 朱集镇有13000户人家,共计67000人。耕地面积76500亩,有31个村,176个村民小组。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对于数量较大的农民来说,靠种田只能达到温饱水平,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人数将近20000左右。每个小组有60到70户人家里,大约有100多个在外打工。 由于打工的收入可观,促进了朱集镇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地理人文 朱集镇南通襄阳市区45公里,距襄阳机场25公里,翟双公路纵贯全镇南北,往东15公里316国道,往北通河南新野25公里,越南阳直达郑州。襄阳市襄州区辖镇,是湖北、豫南物资集散地之一; 唐河、白河从镇东、西边境至镇南交汇注入汉水,交通、灌溉方便,种植业是全镇重要的经济支柱。近年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有了很大的了展。至二000年,全镇社会总收入达到97375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208万元,财政收入达到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3元 历史传说 朱集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怡人,有新石器时代的望家寺遗址,记存刘秀倒插柏的历史传说,有堪称一奇的“鸬鹚官”尚双喜之墓碑,有传承孝敬公婆遗风之典范的代栗碑之传说,更有革命旧址黄观填充纱厂等历史文物古迹。1958年为朱集公社,1984年设区,1987年建镇; 堰冢寺“倒插柏” 话说当年“王莽”追“刘秀"。“王莽”不停的追,刘秀不停的逃。不知跑了多久。刘秀实在是逃不动了, 就在堰冢寺停下。他把手中滴宝剑往地上馋劲一叉。后来这里,在皇帝叉剑的地方就长出了一棵倒插柏树。这一般的柏树,是枝叶往上生长的,这倒插柏因为敬畏 皇帝的尊严,它枝叶偏偏往下生长。如插入地下的宝剑一般,因此得名。 这地位于襄阳区朱集镇的上陈村在鄂豫两省交界处,就在唐河和白河的交汇河口处的一个呈“N”字形的沙地上,“堰冢寺”建于明代,后大部随岁月坍塌。现尽存几间小屋。 气候经济 朱集镇气候四季分明,水源充沛,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棉花、花生、水产、林果、蔬菜等,朱集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行业协会,发展生太农业,以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和劳务输出为特色经济,以此带动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迈入新世纪,朱集镇多年积累的生态优势开始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资源开始转化为发展资源。2006年以来,朱集镇以惠及全镇人民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生态经济、营造生态环境,塑造生态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致力于把得天独厚的“大米香、面粉白、黄酒甜、麻油纯,棉花是金、花生是银、山药土豆是财神、鱼虾养殖有前景”的地方特色资源,拿到更大更广的市 场 进行优化配置,倾力打造“人文朱集、休闲胜境”品牌,一个生态、富裕、和谐、发展的新朱集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创新、务实勤政、开放进取的朱集镇党委、政府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前来观光旅游,参观指导、投资兴业。 特色经济 【花生】朱集镇油沙质土壤占全镇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适宜花生的生长和管理,全镇每年种植面积达30000亩.销路广、价格好,本镇加工的香酥花生,可使效益提高一倍以上,其中独创的天星牌花生在省内外久享盛誉。 【柳编】朱集镇素有柳编之乡之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柳编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走俏,已成为全镇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现已插植柳条面积2000亩,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线。 【招商引资】本镇柳编、花生、油菜籽深加工前景广阔,热切盼望外商外资前来洽谈投资,本镇在场地、水、电、税收等方面均予以特别照顾,给予最佳优惠待遇。 水质问题 过去白河、唐河上都有很多水鸟,特别是白河上。小时候白河边上有大片树林,听长辈门说有很多小动物。我曾经就见过松鼠。现在河边都是地了。很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水,以前这里的很多居民都直接从河里取水来喝的,现在我没看到有这样的人。 还好,现在有这里的水质问题得到了政府关注。。。。希望慢慢会好转!! 2008年底,襄州区朱集镇的第三座水厂——中日友好刘湾水厂将投入运行,周边6个村的10461人将喝上安全的自来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为在上游河南南阳兴办的众多造纸厂致使唐白河受到胭严重污染,白河在进入朱集镇后已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并逐渐污染了浅层地下水,严重危害了该镇居民的健康。 2005年,环保部门在该镇刘湾村设立了水质监测点,发现水中含有铬、苯、甲苯等致癌物质。经多方呼吁,日本驻华使馆援助了1000万日元的建设资金,用于建设中日友好刘湾水厂。 2008年2月,该水厂开工建设,水源来自150米的深层地下水。目前,该水厂的水井、厂房等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现全镇70000万多人均已经用上洁净的深层自来水。 山东省单县朱集镇位于苏鲁皖三省交界处,辖18个行政村,3.7万人,5.6万亩耕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求突破谋发展,以实现小康为目标,以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为主线,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使全镇在种养加工和招商引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朱集镇的主导产业有林果业、畜牧业、木材、棉花加工业等,全镇划有木渣加工区、旋皮子区、生猪、青山羊交易区、木材加工区、棉花加工区、集市贸易区、工业商品批发区共七个小区。目前,1.7万亩果树已到盛产期,年产水果9000万斤,生猪市场火爆,年销生猪10万余头,青山羊销售15万头,9家棉花加工厂一片繁荣,年吞吐量200余吨,木渣加工200家,旋皮机、热加机、壳子板、木线条100余家,生意兴隆,集市贸易繁华,朱集镇经济正处在高速度跨越式发展阶段。 朱集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镇内有太行堤河和投资300万元的节水闸一座,常年有充足的水源,满足工农业用水的需要;有5千万伏变电所一府,电力极为充足;交通便利,镇内有60公里的柏油路,真正实现了“村村通”柏油,镇向外有山东单县至江苏丰县、安徽砀山至山东金乡的宽柏油马路交汇在这里,朱集有远近皆知的三省井,又有闻名遐迩的三省庄,三省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等待商家的落户。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朱集镇地理位置:河南省社旗县朱集镇位于南阳盆地东缘,是两市(南阳、驻马店)三县(社旗,唐河、泌阳)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距南阳飞机场60公里,省二级公路社(旗)一泌(阳)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乡辖15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3.4万人,总面积6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万亩。 朱集原名“艮子街”属泌阳县,1958年属饶良人民公社,1961年为朱集人民公社,1965年划属社旗县,因人民政府驻朱集,故名。 2005年撤销田庄乡,并入朱集乡,同年撤乡建镇。 作物:冬春:小麦、油菜;夏秋:甘薯、芝麻、高梁、玉米、大豆、棉花、烟草是社旗粮、棉、油、烟集中产地 庙会:小满会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从气候特征来看,小满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相继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小麦的籽粒逐渐饱满, 夏收作物已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进入了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时期。由于朱集镇位于三县两地区的交汇处,所以一年一度的“小满会”是朱集镇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方圆农民购买家具,准备收麦的一次盛会。 气候: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187.8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16.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月平均气温最低1.4℃,最高28.0℃。全年无霜期233天,≥0活动积温5500℃,≥10℃活动积温4939℃。年平均降水量910.11mm,4—9月降水689.2mm,占全年的75.7%。 地形: 为低缓起伏的半丘陵、半平原, 经济: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叫响了“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务实重干、敢于争先”的朱集精神,咬定乡财政和农民两个增收,扭住结构调整、发展民营,开发集镇、扩大开放四项重点,走出了—条具有朱集特色的兴农富民之路。农业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了烟叶、棉花加工,食用菌、林果、畜牧五大支柱,落实无公害林果3800亩,优质麦3.7万亩,烟叶面积6500亩,棉花2.3万亩。建成食用菌专业村8个,发展袋料香菇3000间200万袋,引进试种了双孢菇、杏孢菇、巴西蘑菇,逐步实现了食用菌生产系列化。建成林草牧沼一体化生态养殖小区三个,50头以上养牛大户7户,50头以上养猪户达300余家,其中200头以上养猪大户48户。集镇建设按照“三横五纵”的总体框架,形成了饮食服务、果菜、服装三条主街和食用菌、畜牧、棉花三个专业市场。根据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要求,着力打造诚信、文明、生态朱集。2003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7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入1400元,曾先后被命名为南阳市“科技示范乡镇”、“信访四无乡镇”、“成教兴农先进乡镇”、“治安模范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 山东省乐陵市朱集镇朱集镇,隶属山东德州乐陵市,地处两省(山东省、河北省)三县(乐陵市、庆云县、盐山县)交界的鲁西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日照2701小时,3-11月份(金丝小枣生长发育期)日照时数为2157小时,5-6月份(金丝小枣花期)太阳辐射量最高,达31.2千卡/cm2,日可照射时数都在14小时以上,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座果;年平均气温12.4℃,4月底至7月下旬前后为高温期,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30℃的天数,平均为45.2天,9月份枣成熟期,天气晴朗少雨;年降雨量平均582mm,4月底至8月上旬金丝小枣需水较多时期,降水量为458mm,同时地下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土壤类型为潮土,PH值在7.2-8.4之间,土壤肥力高,耕性良好,保肥保水,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3%。 196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到该镇视察,对该镇大力发展红枣产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1990年,八旬高龄的李先念同志喜闻枣乡变化,欣然命笔,为该镇题词: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以红枣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和枣林生态旅游建设,培育起江南食品、福盈园食品、赛福佳枣业公司等加工企业,并选育出一批营养价值高、绿色无污染的新、优、特品种,其中乐陵冬枣、乐陵金丝三号、乐陵无核枣,在2005年全国红枣交易会上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 在红枣经济的带动下,该镇的建筑、建材、化工等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已建成以强力日化公司为龙头的化工工业园,以张存志、北小高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并引进了金色乡村粉业、江南食品、建大金属制品、华龙冷鲜食品、陆星电动自行车等20多个项目,引资总额达5亿元。 目前,该镇实现了“道路柏油化、通讯程控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以“旅游观光农业”为主导,集工业、交通、通讯、商贸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心镇。 多年来,该镇先后荣获“中国金丝小枣之乡”、“全国红枣出口基地”、“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并被载入《山东省名镇名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