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红文
释义

个人简介:

朱红文,男,农历1961年12月14日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中心专家。

兼任:中国科学方法论研究委员会委员;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员和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英国教育哲学学会会员;

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主要从事博雅教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广义设计学的研究。

主要讲授《国外社会学学说》、《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方法论》等课程。

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担任“社会学理论”方向的硕士生导师; 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科技哲学研究所担任“社会科学方法论”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研究》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主编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博雅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社会与文化译丛”(教育科学出版社)和“时空社会学译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学术著作:

22、《人文社会科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21、《社会时间的频谱》(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时间社会学》(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译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人文科学方法论》(专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人学理论与历史·西方人学观念史卷》(合著者之一),北京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6、《社会科学方法》(专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工业 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专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4、《打破神话——解读〈学习的革命〉》(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3、《跨世纪洲际对话——世纪焦点的系统观照》(翻译者之一),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译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中国社会发展观》(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社会科学概论》(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未竟的浪潮----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人的价值问题探索》(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专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6、《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文化与社会的进程》(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4、《对人的哲学理解》(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主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2、《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发表学术文章:

102、《 博雅传统视野下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101、《设计哲学的性质、视野和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00、《西方主流社会科学何以拒斥”应然“》(第二作者),《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99、《简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第二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98、《现代性与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8日(第5版)

97、《谈话分析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转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6、《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创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5、《走向一种作为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学术与探索》2007年第5期;

94、《走向一种由实用主义所激发的社会科学哲学》(译文),《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93、《中国教师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吗?》(译文)〈教育:思想与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哲学的实用主义》(译文),《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1、《公民文化、公民社会和和谐社会》(第二作者),《求索》2006年第12期;

90、《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探求人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89、《社会学研究由“规则”到“新规则”——谈吉登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第二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88、《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第二作者),《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87、《社会是一件艺术品——西美尔“社会学美学”探析》(第二作者),《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86、《人文科学的合法性及其文化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另收入东南大学《东吴哲学》;

85、《海丝文化与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第二作者),《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

84、《博识、宽容与文化的发展》,《光明日报》2004.12.12;

83、《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光明日报》2004.9.21;

82、《美学后现代转向的语境化阐释》,《文汇读书周报》2004.9.10;

81、《社会科学的功能和意义: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保定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80、《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与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9、《社会科学的谱系及其经验性范式》,《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8、《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科学史的视角》,《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76、《对一种现代性的哲学批判——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77、《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和视角》,《求索》2003年第5期;

75、《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教育报》,

74、《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问题》,《中华读书报》,

73、《后现代性的一种形式:当代设计文化中高技派与人文派的融合》,《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72、《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光明日报》2001.3

71、《设计哲学”的可能性和意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70、《二元论、实证主义和世界的祛魅》,《求索》2001年第4期;

69、《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论略》,《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68、《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文化理念》,《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67、《回归历史和传统:当代设计文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66、《科学精神与文化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5、《现代设计文化的内部变革和发展趋势》,《求索》2000年第5期;

64、《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矛盾和客观性本质》,收入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成立20周年论文集《世纪之交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3、《社会科学的一般性质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特殊语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2000年第2期;

62、《社会科学方法论驳论》,《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61、《从哲学看工业设计的问题及其出路》,《哲学动态》2000年第5期;

60、《论科学精神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参加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持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研讨会”,作大会发言,主要观点摘入大会“简报”第4号,1999年10月,上海。光明日报社《文摘报》2000年7月9日介绍本文论点;

59、《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研究规范》,《光明日报》,2000年1月11日“理论与学术”版;《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作“论点摘编”。

58、《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参加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主持召开的“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作大会发言,1999年5月,武汉。收入论文集《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珞珈哲学论坛,第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7、《社会科学性质再探》,《学术月刊》1999年第11期;

参加由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学术月刊》召开的“回眸与前瞻: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研讨会”,在会议上作大会发言,1999年12月24日,上海。收入同名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6、《论社会科学的性质》,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面向21世纪全国社会科学方法论研讨会”,作大会发言,1998年10月;收入会议论文集《使命:走向社会化——面向21世纪全国社会科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5、《奎因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合作,《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4、《科学精神比科学本身更重要》,北京青年报1999年5月3日第3版。是1999年4月27日在北京市社科联等单位举办的“第五次首都青年学术论坛”上的一次讲话,原题为《科学的普遍性与科学精神的建构》;

53、《社会辩证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

52、《哲学研究的中国语境、中国问题》,《哲学动态》,1999年第2期;

51、《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参加海峡两岸学者人文与中华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发言,收入大会论文集,1998年12月,台北;

50、《评〈马克思人学思想〉》(书评),《学术月刊》,1997年第4期;

49、《唯科学主义的错误在哪里?》,《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第3期;

48、《西方历史哲学的方法论谬误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求索》,1996年第5期;

47、《追逐现代科技革命的潮流》(署名为本刊记者),《哲学动态》,1996年第8期;

46、《人学:一种新的世界观》,《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45、《现代“科学危机”在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回声》,载《文化评论----中国当代文化战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

44、《高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社会科学报》,1995年10月26日;

43、《哲学的“原理病”》,《社会科学报》,1995年6月1日;《文摘报》,1995年6月15日转载。

42、《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10期。

41、《论人文世界的结构和性质》,《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

40、《唯科学主义从近代到现代的内在消解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5年第10期。

39、《当代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思考》,《学术月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5年第6期;《光明日报》1995年6月15日予以报道,题为《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38、《中世纪思想与希腊主义》,《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

37、《论近代西方的人文哲学思潮》,《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5年第8期。

36、《人文科学方法论论纲》,《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35、《古希腊理智主义的形成及其局限性》,《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

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5年第5期。

34、《论人文科学的对象》,《福建论坛》,1995年第1期;

33、《社会科学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的整体性》,《求索》,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95年第2期。

32、《人文科学: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95年第1期。

31、《学问的悖谬:学术对现实的脱离及其独立品格的丧失》,《社会科学报》,1994年12月29日;

30、《论人文科学的性质和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哲学动态》1995年第3期和《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摘登。

29、《人文科学的地位及其方法论问题的提出》,《求索》,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94年第4期。

28、《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之争述评》,《哲学动态》,1994年第9期;

27、《论社会科学的性质》,《求索》,1993年第1期;

26、《现代西方科学主义人性论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

25、《历史、时代与文化的取向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24、《社会科学的局限性》(译文),《国外社会科学情况》(江苏),1991年第6期;

23、《当代哲学的形态和方法》,《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1年第7期。

22、《社会科学认识工具的艰苦磨砺》(书评),《哲学动态》(北京),1991年第1期;

21、《略论系统科学的“自然科学倾向和机械论倾向”》,《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12期;

20、《社会科学进步何以受阻?----评90年代“科学与玄学”之争》,《社会科学报》,1990年11月8日;

19、《社会科学系统化即主体化》,《社会科学报》,1990年7月19日;

18、《克服障碍社会科学进步的社会心理》,《社会科学报》,1990年7月12日;

17、《西方哲学的模式和趋向》,《求索》(长沙),199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哲学》1990年第7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6、《“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动向》(译文),《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第4期;

15、《方法的膜拜与超越》,《社会科学家》,1990年第2期;

14、《还原模式的局限性----哲学困境的方法论探索》,《社会科学家》,1990年第1期;

13、《英国社会学的新动向》,《国外社会学》,1989年第6期;

12、《社会科学进步的含义》(译文),《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10期;

11、《生命哲学思潮与社会科学中的“培根式的革命”》,《求索》(长沙),1989年第1期;

10、《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技术组织》,《科学学译丛》,1988年第5期;

9、《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8、《社会科学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趋向》,《探索》(浙江),1988年第1期;

7、《社会发展与技术评价》(译文),《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9期;

6、《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概观》,《哲学动态》,1987年第2期;

5、《关于社会的研究是一门科学吗?》(译文),《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1987年第3期。

4、《西方科学哲学界关于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88年第1期。

3、《科学技术政策的社会学》(译文),《科学学译丛》,1986年第1期;

2、《科学技术政策的范围和内容》(译文),《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7期;

1、《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的兴盛及其原因》,《社会科学评论》(西安),1985年第7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