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
释义 |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是1982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朱德而建立。该馆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大门正上方悬挂的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馆名。 位置概况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位于朱德故里——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琳琅山风景区。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于1978年12月1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1982年8月1日落成开馆。纪念馆坐北朝南,背临雄伟的马鞍山,西向挺秀的琳琅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馆址总占地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川北民居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格局,外观古朴典雅,内部建筑现代。整个馆区由五个展厅、书画厅、接待室组成,配以宽阔的回廊、假山、喷泉及园林花草点缀,显得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大门正上方悬挂的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馆名,大坝正中是一尊高3.6米的朱德委员长汉白玉像,再现了一代元戎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伟人风采。 朱德故居纪念馆是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展厅介绍纪念馆的5个个展厅,陈列展示的是朱德元帅在青年时期和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平事迹及文物,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再现了朱德同志由一个佃农子弟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光辉一生。 第一展厅第一展厅,介绍的是朱德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23年生活、学习、劳动的情况。 188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诞生在仪陇县琳琅山下李家湾一间佃租的仓屋里,原名代珍、字玉阶,中学毕业后的朱代珍立志投笔从戎。1909年11月,23岁的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报考时,他改名朱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由于文字的奇异巧合,“朱德”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正好是红色品德的意思。 朱德祖籍是广东韶关人,祖上迁来四川至朱德这一辈己有八代人了。朱家世代靠佃种地主的土地为生,终年辛劳,仍过着贫困的生活。为“支撑门户”,父辈们节衣缩食,便朱德从5岁起就有机会开始读书。他先后在丁家花园、药铺垭学堂、席家偏私塾读书。朱德学习勤奋,成绩很好,深得老师赏识。 1906年,朱德到顺庆府(南充)中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科学新思想。1907年,朱德考入了四川省高等学堂附属体育学堂学习。1908年,应聘回仪陇县立高等小学任体育教习兼庶务。后来,他意识到教育不能救国,决心到更远的地方去。1909年春,他写下了“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激昂诗篇,告别故土,出去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谁知,这一去就是整整51年。 第二展厅第二展厅,介绍的是朱德同志讨袁护国,参加辛亥革命的活动史。 1909年,朱德长途跋涉经成都展转来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不久加了秘密的革命组织——同盟会。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担任新军连长的朱德在蔡锷的领导下,参加了重九起义(重九是指起义时间,当天是1911年10月30日,农历9月初9,即重九之日)和攻打云南总督府的战斗。清政府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胜利成果却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去。1915年,朱德投入了讨袁护国革命战争,随军入川,先后担任支队长、团长等职。1916年1月,朱德奉命在泸州、纳溪的咽喉之地——棉花坡阻敌,激战十昼夜,重创敌军,随即攻克泸州。1917年,朱德任靖国军少将旅长。自此,名将朱德威震敌胆,誉满全川。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护国战争打倒了袁世凯,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混战,中国社会仍然一片黑暗,朱德陷入了苦闷傍徨之中。军旅间隙,他常与旅部咨议孙炳文一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下图是1918年,朱德和孙炳文在四川泸州。 1922年春,朱德毅然抛弃高官厚禄,与挚友孙炳文一起,长途跋涉,在国内各地寻找共产党,却没有实现他入党的愿望。但他并不灰心,这时三十六岁的的朱德和孙炳文一起决心远涉重洋,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下图是1922年9月上旬离开上海前往法国时的朱德。 第三四展厅第三、第四展厅的内容包括“南昌起义”、“井冈会师”、“万里长征”、“抗战八年”、“解放战争”,是整个陈列的重点,再现了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保卫井岗山革命根据地、长征、创建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以及指挥“三大战役”时的朱德总司令的光辉形象。 1922年9月,朱德来到德国后,很快会见了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提出了他的入党要求,后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崇高愿望。孙炳文也在柏林由周恩来介绍入了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战士,1927年不幸被蒋介石杀害。 1923年至1925年,朱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y of Goettingen)和莫斯科军事训练班学习。 1926年夏,朱德奉命回国,投身于大革命,先后在上海、南京、武汉、万县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8月1日,朱德利用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参议兼军官教育团团长和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的有利身份,协同周恩来等同志组织和领导了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对派打响的第一枪,从此建立了我党自己的武装。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七八百人和沿途新扩充的士兵共计1260多人,进抵湘南,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湘南暴动,革命烽火遍及二十多个县市,持续一百多天,约一百万人参加,成立了六县市苏维埃政权,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不久,蒋介石调集湘粤军阀几个师的兵力夹击湘南。4月初,朱德、陈毅不得不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动撤离郴州,转向井冈山。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湘南起义部队九千多人上井岗山与毛泽东等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砻市胜利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革命雄师会井岗,集中力量更坚强”,从此,“朱毛红军”闻名天下。1928年6月,朱德直接指挥的龙源口大捷,粉碎了湘赣两省敌人的联合围剿,使井岗山根据地达到了全盛时期。 1931年11月,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朱德被任命为红军总司令。红军的成长壮大,给了蒋介石集团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王明路线统治着中央,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多次失误,延续近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没有取得胜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之后,由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卓越的领导才能,红军灵活地采用运动战,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同年7月,长征途中,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与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力挽红军第四方面军于危难之际。毛泽东后来赞誉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 1937年9月,朱德亲自指挥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歼敌三千余人,给了日寇以沉重的打击。当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向太行山挺进,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来到太行山,指导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至1939年,在朱德、彭德怀等同志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了抗日时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造成各解放区的物资严重困乏。为了生存、抗日,朱德首倡“屯垦政策”,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两年的贯彻执行,昔日“遍地皆荒草,破窑亦难找”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1945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日寇已成困兽,8月15日,朱德签发命令《命令岗村宁次投降》,宣告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同志六十大寿。1946年11月30日,《解放日报》刊登了庆祝朱德同志六十大寿的特刊,刊发了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等为朱德同志六十大寿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人民的光荣”。相信朱德生日那天,中央领导们都放开喝了一台,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都喝麻了,但朱德同志好象还是清醒的。在椅子上用手捂住脸的是周恩来,老毛则在凳子上坐着低头不语,脸色通红。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开始了三年的解放战争,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日理万机,任劳任怨。他一面调查研究工作,一面布置指挥战斗,随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随之百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1949年,解放军进入北平,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下图是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第五展厅第五展厅展出的是朱德同志建国以后领导军队建设、主持国务活动和回家乡视察的情况。 1955年9月,朱德被授衔为元帅,并继续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59年,朱德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主持十七年的全国人大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足迹踏遍了除西藏、台湾外的二十七个省市。 1960年,朱德回到他阔别五十一年的家乡——仪陇,走访了工厂、学校、机关及农村,为搞好家乡建设作了大量指示。下图是朱德回老家参观敬老院的图片和1960年4月1日的《仪陇报》对他回老家的报道。 朱德一生清廉,艰苦朴素,公正无私,到他逝世时还遗嘱要丧事从简,并把仅有的两万元存款全部交了党费,这是他交的最后一次党费。 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沉痛悼唁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书画礼品陈列厅书画礼品陈列厅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著名书画家缅怀赞颂朱德同志的书画作品以及国内外友人赠送的礼品600多件。 朱德简历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 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珍贵藏品朱德生前使用过的遗物遗物中有很多反映了朱德的生平业绩,如朱德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证,各种办公用品,俭朴的生活用品,外出视察时用过的拐杖,国际往来的赠品等等。在朱德阅读过的书籍中,有的已是传世孤本。有的书籍上面留有朱德的亲笔批注,反映了朱德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活动,对研究朱德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还有一批朱德的手稿。朱德爱好书法,喜欢赋诗作词,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很多墨宝。这些手稿基本上未公开发表过,十分珍贵。 名人、名家书画作品该馆收藏有邓小平、宋庆龄、赵朴初、钱松喦、聂荣臻、徐向前、沙孟海、舒同、齐良芷、苏葆桢等名人名家书画作品两千多件,有专门的书画陈列室。 亲属捐赠在纪念朱德元帅诞辰120周年之际,由朱德亲属捐赠朱德同志部分遗物暨文史资料捐赠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文献办、四川省委及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有关领导,朱德元帅部分亲属出席了捐赠仪式。 朱德元帅一生戎马倥偬,生活十分节俭,给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德同志逝世后,他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及阅读、批注过的大量文史资料,其中不少由亲属保管。为使这些珍贵遗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发挥更大的教育激励作用,朱德元帅亲属从中精心挑选出40余件(套),无偿捐赠给设在朱德家乡四川仪陇县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这批珍贵遗物中,既有朱德元帅生前长期使用过的双人床、写字台、大衣柜、书架等家具、寝具,又有朱德元帅使用过的打着补丁的棉被、睡衣、浴巾、毛毯,还有数十套计500余册朱德元帅阅读、批注过的各类书籍、文史资料,及数十件珍贵手迹,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朱德次孙、空军某研究所所长朱和平说:“我们相信,这些宝贵的遗物一定会成为宣传、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生动教材。” 获最高奖在第七届(2005至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改扩建后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冲刺全国十大精品陈列馆成功,一举摘得最高奖项——陈列精品特别奖。 作为宣传、展示、弘扬朱德精神的专业馆,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认真处理文字、图片、声像与文物陈列的关系,大量采用文物陈列,恰当布置整个展览的流程,有效处理与搭配展柜展墙的用材、色泽、灯光等,使用多媒体、场景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了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传扬了朱德精神。 据介绍,全国十大精品陈列馆评选每两年举行一次,此次参评的陈列馆包括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八路军抗战纪念馆在内共57家,最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的“人民的光荣——朱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等4家单位获十大精品陈列特别奖,4家获特别奖的博物馆除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是专题展示朱德元帅丰功伟绩外,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抗日战争纪念馆、山西《八路军抗战》纪念馆都分别展示了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 封馆改建为了做好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的准备工作,2005年8月8日,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开始封馆,暂时停止对外接待游客。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据介绍,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030万元,改扩建后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将达到3700平方米,改扩建方案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其设计方案注重原有地形、植被和生态结构框架保护。 重新开放经过一年的改扩建,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于2006年12月3日重新开放。纪念馆扩建后,面积由原来的2600平方米增至3776平方米,许多文物都是首次公开展出 。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下异常热闹。一大早,上万名群众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修缮后重新开放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位于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青木冈嘴小山上,与朱德旧居仅一壑之隔,于1982年建成开馆,经过一年的改扩建,再次重新向公众开放。 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南门的朱德汉白玉塑像广场,挤满了成千上万的群众。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也有十多岁的小朋友;有从成都、重庆、南充等地专程赶来的游客,也有携家带子,步行数十公里山路赶来的当地农民。 进入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朱德牵着一匹跃起的战马,站在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前,右边是井冈山、左边是太行山,朱总司令神情庄严、目光深邃,展现出统兵百万的伟人风采。纪念馆扩建后,展厅通过“勤劳勇敢的佃农子弟”、“投笔从戎”、“护国讨袁”、“寻求真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抗战八年”、“解放战争”、“国务活动”等内容,形象地展现了朱德元帅一生辉煌的经历。保留了原馆所具有的川北民居特色,注重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免费开放位于四川省仪陇县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铜像纪念园及朱德同志旧居等,日前全部实行免费向游人开放。 据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的负责人介绍,从免费开放之日起,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铜像纪念园采取免费、限量发放参观券,凭免费参观券排队,有序参观。观众流量较大时,需排队入内,参观分时段排队入馆。除贵宾接待外,每日限量接待2000至3000人次。团队参观需提前2天预约。 据了解,为确保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及所有免费景点免费不免质,仪陇县专门研究布置了免费开放工作。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和朱德铜像纪念园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各参观点增添了公示牌、警示标志;游人集中地增加了保安、环卫工、疏导人员等,采取分时段限制客流量等措施保证免费开放工作顺利进行。 馆情简介朱德故居纪念馆直属仪陇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领导。馆内编制30人,现有职工16人。设办公室、“群工宣教科”、“保卫科”、“资料陈列科”和“园林绿化科”等5个中层管理机构。 该馆开馆18年来,始终坚持把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工作的主体,热情、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待工作产生了使“观众来馆有亲切感,在馆有文明感,离馆有留恋感”的情感效应,多次被省、市、县授予“先进集体”,1994年被省委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又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获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贡献奖”,1996年被国家教委总政、共青团中央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馆长林品强,字山口,名畺弓、睛零。四川仪陇人,西南师范大学文博专业毕业。先后从事文化艺术、报刊编辑、文物博物等工作,爱好书法篆刻、诗词文史,载各种刊物,获各种奖项;编辑出版有《春联》、《毛泽东诗词写意书法》、《德诗三百首》等书籍;传略载入《中国文艺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卷)等辞典。现任朱德故居纪念馆馆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果州诗社理事。 基本信息地 址: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大湾路 交通线路:仪陇县城—马鞍(51公里) 开放时间:8:30~18:00 邮 编:637631 行车路线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行车路线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