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材哲
释义

台湾道台--朱材哲 ,字梓良,号丹园,1759年生,监利县朱河镇乃湾村翰林墩人。其父朱先茂,嘉庆举人,任汉川县教谕时,以文章“富丽清真”而著称。 从小英俊机警,天资敏慧,“为儿童出语已惊其长者”。

简介

在父亲的悉心培育下,他从小“耽经史,好文章”。为“诸生”时,独树一楼,寝食其中,刻苦攻读。1820年,又以“文盖七贤,词盖满场”的优异成绩,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先后选遮常散户部主事,迁员外郎,升郎中。后来,擢广东廉州知府,未赴任。由于他性格刚毅,不事迎奉,而被人暗告,谪贬外放。1828年分发福建,奉委押解粮饷,渡海台湾任噶玛兰厅通判。

尽心尽职

朱材哲在噶玛兰任职期间,兴为教育,改造水利,辟荒造田。为发展农业,他将监利的辣椒、棉花引种台湾。由于台湾的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引种去的辣椒生长得株茎高大,可常年种植,四季结辣椒。引种去的棉花却枝叶疯长,有如小树,结的棉桃只有指头般大小,不能取绒。

噶玛兰每值春夏之季,瘴气弥天,疫病流行。加上老百姓普遍家贫,缺医少药,贫病交加,苦不堪言。朱材哲怜其病夺,修家书一封,命长子家绶、侄子家春把家乡的莲子和经腌制晒干的马齿苋运送台湾,以去火清心,解热除毒,为民防疫。

相关事件

平息自相残杀

朱材哲接任台湾淡水县同知,后升任台湾府知府。1854年任满,改官置闲。时值淡水发生大规模的闽、粤民械斗,官府督兵弹压,双方都不顺服,进而反戈相向,抵抗官军,“官军屡战辄北”,械斗不能平息,蔓延愈烈,所治文武官员,束手无策。淡水民士陈辑熙知朱材哲在淡水深得民心,即前往朱材哲府署,拜请他出面化解。统兵大帅似拨兵“两百从师”以“平扫械斗之民”。朱材哲连连摇头以为不可,他说:“闽粤两地乡民,同是大陆一脉所系,以疏导则可平息。动辄官兵弹压,犹如火上添油。我请‘单骑’见之,晓以祸福,谕以顺逆,谅可解怨。”遂与儿子家绶和陈辑熙三人同算一车,前往“万蛮庄”会见械斗双方。一路上,只见田野一派荒芜,乡民面带饥色,妇幼哭号之声于路不绝,景象凄凉。他们三人下车,来到械斗现场地,只见双方刀枪林立,戒备森严,令人不寒而栗。朱材哲临危不惧的步入“虎口”,陈辑熙跨步上前,边跑边大声喊道:“乡亲们,此前任朱大人也!”众人见前面立着一长者,束装简便,未带一兵一甲,疑云顿释;再看车上,果然一面“朱”字大旗,皆大喜曰:“真朱青天也!”朱材哲立于刀枪丛林中,拱手道:“父老乡亲们,闽民、粤民同祧一宗之祖,都是炎黄子孙,何以自相残杀?如此械斗不息,杀来杀去,死伤者皆是些无辜,当会有多少年轻壮士死于非命?有会有多少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如果乡亲们能够悔祸,不计前怨,立下新规,和睦相安,彼此无攻守之防,老弱无逃亡之苦,乡民无敛钱之费,兵役无骚扰之虑,岂不安乐太平!苦乐利害孰得孰失,望乡亲们慎思”。朱材哲一番陈辞,情真意切,金石为开。械斗双方闻之,心悦诚服,纷纷放下刀枪戈矛,罗拜于地,争以羊豕酒醴款待。朱材哲经过一番周旋,就双方引起争端事由,立下新规禁约;并告谕各地,永远遵守。使一场旷日持久的规模械斗终于平息。当朱材哲回到府署,将此情上奏朝廷时,早已有人冒名虚报,居为奇功。他坦然处之,置而不校。后改官兴化府知府,未任。其长子朱家绶因“随同官军出力”有功,选授广东大埔县知县。

晋升盐运道

1858年,福建“小刀会”进攻台湾海峡攻打鸡笼(今基隆),台湾六斗、岗山一带农民纷纷响应,揭杆竖旗,围攻台湾府,朱材哲与诸同僚练兵固守,后晋升为福建省盐运道。

1859年,朱材哲因老母病逝,服丧守孝,遂去官还乡。离别时,台湾父老兄弟争相馈赠,朱都坚辞壁谢。由于他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台湾人给他“立生祠”作为纪念。为表达对台湾人民的深情,朱材哲将大孙子台琛留下,在台湾守祠,并让台琛与当地一姓李的番女结为夫妇。嘱咐他们生儿当取名“望陆”,寄意台湾与大陆永远相望。后来,台琛夫妇果然生一男孩,遵曾祖父之嘱而名。望陆是朱材哲以下第四代。从此,朱氏这支脉系在台湾亲结,繁衍生息。

回故乡

朱材哲回故乡后,犹爱民恤民。1867年,长江发大水,水浸何家埠,管堤人假公济私,旨起民愤。74岁的朱材哲挺身而出,带领乡亲们抢护新堤,疏通老河,躬身监督“典裘衣以资经费,虽溽暑盛寒不遑安处”,终于使江堤无恙,院内民众得以安居乐业。1869年,朱材哲病逝,享年76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