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蛛网理论 |
释义 | 简介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 蛛网理论简介 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 假设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理论却证明,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自动恢复均衡。这种根据的假设是: ①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 ②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 ③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这些假设表明,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 模型蛛网理论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P、Q、D、S、分别是价格、产量、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t为时间。根据上述模型,第一时期的价格P1由供给量Q1来决定;生产者按这个价格来决定他们在第二时期的产量Q2。Q2又决定了第二时期的价格P2。第三时期的产量Q3,由第二时期的价格P2来决定,依此类推。由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不同,价格和供给量的变化可分三种情况: ①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将逐渐减弱,经济状态趋于均衡,如图1所示。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为“蛛网稳定条件”,蛛网向内收缩,称“收敛型蛛网”。②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波动逐步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如图2所示。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为 “蛛网不稳定条件”,蛛网为“发散型蛛网”。③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波动将一直循环下去,即不会远离均衡点,也不会恢复均衡,如图3所示。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相等为“蛛网中立条件”,蛛网为“封闭型蛛网”。 关于蛛网理论的说明 蛛网理论旨在说明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经常发生蛛网型波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农产品广泛存在着发散型蛛网波动的现象。为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在市场上经常出现的这种蛛网型波动的现象,一般有两种方法: (1)由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之类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 (2)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即运用期货市场来进行调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