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株洲市图书馆
释义

简介

株洲市图书馆筹建于1960年,1964年正式对外服务,1986年新馆落成开放。现有藏书42.4万册,职工3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15人。几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馆认真贯彻党关于图书馆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为株洲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曾两次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多次被评为“省文明图书馆”,199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1985年新馆落成在市区文化园内,四面环水,交通便利,占地3980m2,馆会面积6084 m2, 设九部一室,其中对外服务窗口8个,拥有阅览座位515个。在服务方式上,我馆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开展了馆际互借、电话续借、资料代查、邮寄借书、预约借书、闭馆还书、参考咨询、课题跟踪、送书上门、网络查询、电子文献、视听文献等服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湖南省图书馆株洲市分馆,株洲图书馆株洲县分馆, 同时在芦淞区、王塔冲、市财政局设立了分馆。建立起了省、市、县、区、机关文献信息源共享服务网络。2004年,株洲市图书馆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实现了采访、编目,外传流通、阅览、行政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更完美、更快捷地运行。

馆舍采用了江南民族庭院式建筑风格,造型优美,色调淡雅,院内五个庭院栽数十种名贵花木,点缀着假山,硫璃围墙,碧绿水池,使整个建筑穿插在绿茵之际,花草之间,为全市读者提供了一个明亮、宽敞、舒适、安静的读书环境。

重点馆藏

株洲市图书馆重点馆藏:

《四库全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系株洲市图书馆自建馆以来收藏最具代表性的特别馆藏;《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余种。《四库全书》原抄七部,分藏北京故宫文渊阁、园明园文源阁、沈阳清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后经战乱,今存世者仅文渊、文溯、文津三部及文澜本残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七部书中最早完成的一部,至今保存完好。自一九三四年起,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陆续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部分书籍,至一九八六年,才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将全书整套印出,题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过去半个多世纪,学术界从影印本《四库全书》得益良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邮全集》

《中国集邮全集》收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以来至二十世纪末由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所有邮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和邮资邮简,其中邮票截止1998年共发行3000余种。这些邮政通信用品,不仅反映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还展现了我国的锦绣河山、风土民俗。因其设计独特,印制精美而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各地邮政主管部门及集邮协会和集邮爱好者收集、鉴赏、研究邮票的最佳指南

机构设置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设置:

一楼: 办证处 报刊阅览室 影视俱乐部 图书外借处

二楼: 特藏查阅室 少儿阅览室 信息中心

三楼: 馆长办公室 办公室 宣传活动部 采编室 财会室 档案室

四楼: 培训部 辅助书库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湘潭县立民众教育馆在株洲镇设立分馆,1941年9月湘潭县石潭分馆并入株洲分馆。1943年,株洲分馆改为县立株洲民众教育馆。其间,株洲民众教育馆图书室开展了图书借阅活动。原址现不详。

1949年10月间,株洲解放后,株洲民众教育馆被接管,因经战乱,图书仅存两柜,另有油印机、扩音机、收音机等,馆在建宁街,为一栋木结构的房子。

建国不久,株洲成立株洲第一文化馆,文化馆建立了图书室,有阅报室、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对部分藏书重新予以分类编号,制订了借阅制度。建室几年里,开展了多项活动,除阵地工作外,还将连环画等图书登记编号装箱,流动于工地和手工业社。开展了基层图书管理员培训工作,至1957年底共有藏书2044册,杂志52种,报纸9种,流动书箱5个,当年借阅读者29952人次。

1956年,株洲划为省辖市后,国家许多大中型项目在株洲建设,株洲的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图书馆。1957年9月,市文化科曾拟定计划建一座可藏书十万册,建筑面积2000M2的图书馆,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1958年,株洲市文化科为筹建市图书馆而发出“关于支援文化建设踊跃捐献图书问题的通知”,收到了许多捐赠图书。1958年底,全市基层图书馆(室)据统计有147个。

1960年经株洲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决定建立株洲市图书馆,并立即筹建。初创时,工作地点设市新华书店四楼,仅有一名工作人员,年底增加一名工作人员,并多方筹集资金。

1962年,株洲市政府调拔原市第二文化馆房屋作馆舍,4月筹备人员迁新址办公,新址在七号路(今体育路现电影公司),面积320平方米,其中书库130平方,阅览室40平方,采编办公用房50平方。藏书以第一、第二文化馆部分为主,兼有部分捐献书刊,如1960年文化馆从马家河乡政府运回的私人赠书〈万有文库〉等到图书千余册。迁入新址后,经过一年多时间整理书刊,维修馆舍,添置设备,于1964年元旦正式时外开放。当时有工作人员4人,藏书2.5万册,订各种报纸30余种,期刊500余种,当年发放借书征1200个。是年,省图书馆赠拨古籍《古今图书集成》、《廿四史》、《四部备要》各一部,以及《万有文库》(残缺)等约八千余册。在完成本馆阵地工作的同时着手抓工厂图书室辅导工作,积极建立农村俱乐部图书馆和图书流通站。

1965年,四清运动开始,工作队批判市馆藏书是“封资修的大本营”,强调收集领袖著作,硬性将部分不同观点的,资料性史料性的书刊当作废纸卖了。虽有种种阻碍,但经各方努力,馆藏文献还是急剧增加,至文革前已有藏书五万余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株洲市图书馆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工作人员为了防止书刊遭受洗劫,日夜守护,还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图书文物的通告封门张贴,挂上毛主席像,使“红卫兵”未敢冲击,图书资料保存完好,仅损失3000余册,这主要是文革中借书未还及搬馆损坏等原因所所致。1967年,“文革”进入武斗时期,被迫停止开放,只采购书刊。当时全馆工作人员6人,除1人守馆外,其余人员集中在市铁路机械学校搞“斗批改”和下乡“接受再教育”。

1969年4月,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图书馆、电影院、文化馆、公园等单位合并,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图书借阅活动则未开展,原馆舍部分被拆掉,图书馆更名为“株洲市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图书馆”,合并时曾移交给新华书店书籍10615册。

1971年5月,株洲市图书馆迁往株洲公园(今奔龙公园)内原舞厅,经过短时间的清理和整顿,于7月1日恢复对外借阅,时有藏书不到三万册,办证读者1500余人。年底,市革委会撤销宣传站,正式恢复株洲市图书馆名称,隶属市革委会文化组。全馆人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搞好本馆阵地工作的同时,抽调人员深入基层,加强对基层图书室的辅导,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市城区大部分工厂、学校、街道办起了图书室。但工作中也出现了新问题,由于图书发展快,管理员大部分是新手,业务不熟,书源不足,难以满足读者的要求。这时,市麻纺厂和洗煤厂图书室开展资源共享相互协作方式的出现,令人深受启发,市图书馆因势利导,以麻纺厂和洗煤厂图书室为中心,串连附近几个工厂图书馆,建起了全市第一个图书室协作片,并成立了协作领导小组,推选了政治指导员,正、副组长,业务辅导员和联络员,拟定了活动计划,经过三年努力,到1975年,全市二百多个工厂图书室按照不同的地区或系统,本着自愿、就近和有利的原则,先后组成了十三个工厂图书室协作片,协作片网络内共有藏书180余万册。协作片通过互教互学,馆际互借等活动,做到资源共享,促进了图书室的巩固和发展。这一作法受到中央、省、市文化部门的重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了专题报道,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先后前来参观学习。1977年10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帅伯髦同志应邀出席全国文物、图书馆工作学大庆会议,在会上专题作了经验介绍。

1973年底,面积为514平方米的新书库落成,腾出舞厅作普通阅览室,面积250平方米,座位120个,年底统计共有藏书73.920册,报纸43种,55份,杂志120种。

1974年,采取厂社挂勾的形式,使市郊农村的知青点和部分社队也办起了图书室。年底,株洲市图书馆抓基层图书室工作情况在湖南省文化工作会议和湖南省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汇报发言。从年初起开始对全馆藏书进行《中图法》改编,剔旧。同时,发挥协作片人多力量大的优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个工厂一个工厂地进行《中图法》改编,经过二年多的努力,全市协作网180万册藏书已大部分接《中图法》重新分类编目了。

1976年,先后组织十一个协作片100多名图书管理员,分七批去株洲县搞会战,使株洲县图书馆如期建馆开放。向天福大队、双排大队知青点赠书200多本。上半年,改造30多平方米职工社会宿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6:10:14